“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精髓都在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

引言世界是沒有絕對公平可言的,即使同為人類也是有強有弱。自然法則是冷酷無情的物競天擇,而人有別於禽獸之處就在於擁有同理心,會天然產生幫助弱者的衝動,正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01《三字經》開頭兩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中國主流價值觀所提倡的性善學說。也有與之對應的性惡學說,這是由荀子提出的,但是過於殘酷因而得不到認同,也是因此在亞聖的競爭中荀子敗給了孟子。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精髓都在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

▲孟子畫像中國人歷來講究人情味,鄰里親戚有困難都會不吝援手,同學同事不開心也樂於聽他傾述,大家都在避免成為“鐵石心腸”之人。但是有句很不和諧的俗語卻說得直白而又殘酷:“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麼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來品一品。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精髓都在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

▲加班照片在公司裡,看到女同事表格操作很不熟練,做起表格來就是“一指禪”地慢慢敲。這時候你去指導她該怎麼怎麼操作,說了半天,結果她說:“哇!你好厲害!你幫我做了吧!”然後就瀟灑地起身離開,只留你一個人在風中凌亂。回家後你努力學習的空檔恰好看到了這位同事的朋友圈,原來別人的私生活是如此豐富!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精髓都在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

▲深夜加班照片公司裡有同事每天下班後依然在工作,看著公司裡空空蕩蕩的只剩一個人在工作有些可憐,於是你湊上去仔細看了看,原來這麼點工作內容上班時間裡完成是綽綽有餘的,你又想起自己白天工作時全神貫注,連水都懶得喝一口,而這位同事的工作位置上卻總是傳來歡聲笑語,好像有聊不完的話題一般,這時候你還會同情嗎?這些事例都是那句俗語的佐證。似乎那些可憐人都喜歡以弱者的心態自居,“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別人已經向他們伸出援手後依然不願意努力改善生活,這樣的人確實有其“可恨”之處。02事實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這句話更像是對上半句的補充,且真諦和精髓都藏在這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做人處世應當銘記。那些心態上處於弱者地位的人,往往家境貧困,所以從小就養成了種種陋習,而這種後天環境對一個人無疑是有決定性影響的,所以他們的很多行為才會在人們眼中顯得可憐、可恨。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精髓都在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

▲留守老人(弱者)照片但是,如果各位再仔細品味一下,就會覺得這句俗語還是太過刺耳了,尤其是其中兩個“必”字,很有些強加因果的味道。事實上我們要清楚這樣兩個法則:一、每個人都有缺點;二、強者有缺點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弱者優缺點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明白了這一道理就會發現這句俗語存在的問題——把弱者的缺點理直氣壯地放大了無數倍。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精髓都在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

▲救濟乞丐照片(弱者)其實這也是人類待人處世的一個劣根性和通病。人們在面對強者時總會小心謹慎,比如一般人不敢輕易批判所謂專家,而一旦有這樣的言論出現別人還會說這人是在譁眾取寵,然而面對弱者的時候人們往往就會頤指氣使地大加批判,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很有道理的樣子。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精髓都在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

▲乞丐照片(弱者)而這句俗語明顯就屬於看似有道理的蠻不講理,其最大的漏洞就在於它把“可憐”和“可恨”直接強加因果了,而忽視了很多客觀實際的因素。例如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中的“可憐人”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路,要他們為自己負責沒有問題,但是還有很多人從出生起就沒有選擇的權利,這些人難道還能說“可恨”嗎?因此,對待這句俗語我們得辯證地看待,不能一竿子打死。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精髓都在後一句,道出眾人待人通病

▲窮困山區女孩照片比如窮困的山村裡有女孩從小長得就比別的孩子高大,發育也很迅速,一看就是體育苗子。但是閉塞的山村根本沒有走出去的路,女孩也接觸不到外貌的世界,十二三歲就被父母嫁出去換錢,人生註定了是一個沒文化的普通農婦。這樣的人,有選擇自己道路的權利嗎?前些年那些被拐騙後逼著上街乞討的小孩、被惡霸逼著賣身的妓女、非洲難民營裡的難民……如果非要說這些人有“可恨”之處,大概也只能恨他們投胎沒投好了。結語每個人都是複雜的獨立個體,他的每個行為都與自身的性格、生長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輕易評判他人的行為並不可取。而如果是面對一個弱者,我們既不應該毫無原則地加以同情,也不應該武斷地認定他是咎由自取。人性總是向善的,希望世人能對弱者儘量抱以善意。參考資料:《孟子》

TAG: 弱者可恨俗語可憐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