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雷!銀行代銷理財真不能閉眼買了

上週爆出一個新聞頗受關注,說招行代銷的一款信託理財產品,首次面向自然人違約。

這個涉及5億資金的信託計劃,在8月14日就到期了,但投資者卻還沒收到明確的兌付方案。

小巴看了一下相關事件調查,發現這裡面還挺多蹊蹺的,故事也很精彩,值得和大家一聊,以作警醒。

這個信託計劃叫

“君睿15號”

,2020年8月14號成立,期限1年,大業信託發行,招行代銷。然後這個計劃的款項,是為了給“九通基業投資有限公司”提供融資資金。

也就是說,你買了這個理財產品,就相當於借錢給了九通這個公司,計劃到期就還本付息。

這個九通,是“華夏幸福”的間接全資子公司,然後這個“君睿15號”計劃,並沒有抵押物做增信,而是由華夏幸福公司來幫做擔保。

也就是說,這是純信用的融資款項。

但首先這就是一個蹊蹺之處,這個做信用擔保的華夏幸福,自己是處於什麼情況?

買有平安股票的小夥伴應該很清楚。

2月的時候,華夏幸福就官宣承認債務逾期,截止7月底,華夏幸福累計未能償還債務本息合計815億,現在正和各種金融機構談展期,忙著債務重組的事情。

又一個雷!銀行代銷理財真不能閉眼買了

翻一下華夏幸福去年的財務報表,在2020年三季報裡,就已經顯示出債務攀升和現金越發減少的情況。

也就是說,這個專案成立的時候,華夏幸福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高懸,專案成立半年後,華夏幸福就承認出事了,這在專案風險審批的時候不可能沒有預估,但最後還能在純信用擔保的情況下發行,就挺奇怪的。

然後第二個蹊蹺就是,其實在今年3月下旬的時候,產品第一季度的利息就已經付不出來了,當時是大業信託用自己的資金,先行給投資者墊付。

這其實也能理解,畢竟銀行只是代銷,而且提供渠道的銀行,在面對信託公司的時候一般處於比較強勢的地位,更何況是零售之王的招行。

所以在銀信合作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兌付糾紛,一般是信託公司做妥協。

當然,資管新規之後實際是不能剛兌的,這個咱們之前說過多次了,所以大業信託這種做法其實是違規的,但這算是內業的“彈性”處理方法,投資者也不會去舉報你,畢竟人家還巴不得你剛兌。

但問題是,第一季度的利息墊付完,到了該給第二季度的利息和還本金的時候,九通和華夏幸福依然拿不出錢,但是大業信託公司也沒有再繼續剛兌,所以這個產品最後就爆了雷。

為啥會這樣呢?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大業信託自己本身的資金承接不住。

小巴去查了一下,大業信託在60多家信託機構裡,綜合實力、利潤和資產都是靠後的,排到50幾名那種,像去年的營業收入才5億,淨利潤1億。

又一個雷!銀行代銷理財真不能閉眼買了

另一方面,還有信託圈的人爆猛料,說這個信託計劃裡,招行並不是單純的最後渠道方,而是直接參與了前端的對接和運作,再找到大業信託,幫做成信託理財產品。

說這個專案一開始,就因為風險問題,被大業信託業務審查的人給否了。

後來原封不動再次上會,依然有反對票。

但期間不知是哪位大佬從中作梗,專案最後還是批了,只是資金額度由原先的10億,壓到了現在的5億。

所以有可能在後面兌付問題的溝通上,大業信託變得強勢了。按以往潛規則,是誰主動管理誰就剛兌,但這回招行名為代銷,實際上是參與了發行運作的,所以大業信託不願意再繼續墊付,直到最後違約發生。

真相是否如此,咱們不得而知,但這裡面事情之曲折,小巴覺得都可以演電視劇了吧……

那麼雷了之後,現在的處理就是——

招行方面,表示會督促主動管理方大業信託,妥善解決利益分配問題。

而大業信託,則加入了華夏幸福的“債委會”,這個債務化解方案,要等債委會那邊確定了統一的方案後,才能得知。

又一個雷!銀行代銷理財真不能閉眼買了

其實大業信託不是第一次踩雷房地產了,而招行也不是第一個面向自然人違約的信託代銷銀行。

像平安銀行代銷的陝國投信託專案,4月也發生了違約,底層同樣是華夏幸福的相關專案。

那麼從這件事,小巴也想提醒大家3點——

1、還是要小心信託產品,特別是房地產類信託。

其實信託的問題,小巴之前已經在不同的文章裡和大家提到過,近兩年來經濟下行,又要求打破剛兌,信託的風險慢慢暴露出來,爆雷的新聞時不時就有。

像四川信託、安信信託這些,都有大量信託產品出現違約。

又一個雷!銀行代銷理財真不能閉眼買了

要知道這裡面,安信信託可是上市的信託公司,之前做得那麼大,主要就是因為房地產景氣度高,然後它做房地產信託產品,賺了個大發。

事實上,之前很多信託產品的資金就是流向房地產的。但現在房地產行業收緊,房企資金鍊出問題,自然也就沒辦法按時兌付這些信託產品了。

像7月份的19起信託違約事件,違約的高發區域就是房地產和工商企業。

以前在大家眼裡,信託是種高階理財,而且是還本付息的那種固收,有啥風險,融資方一下拿不出錢還,金融機構也在內部給你解決掉。

但2018年去槓桿和去剛兌之後,就比較難操作了,正常渠道不能低息融資的,就去找信託,那麼信託就更像高收益高風險的屬性了,在各種監管約束下,房地產信託更是成了信託裡的違約大戶。

現在房地產有多難,大家也知道。

像恆大最近都有點風聲鶴唳的意思了,這兩天也被央行和銀保監會約談,說你恆大作為房地產龍頭,要積極化解債務風險,努力保持經營穩定。

當然,好的信託是有,但會不會挑,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信託的風險在出清,雷恐怕陸續有來,那麼小巴建議最好就是不要碰,買了的也可以考慮撤一些出來,畢竟信託的門檻本來就很高,動不動就上百萬,真拿不回來還是很傷的。

2、即便是在銀行買的產品,除了存款,不要再有剛兌幻想。

以前銀行給人剛兌的印象,信託也給人剛兌的印象,但這都是美好的過去。特別是銀行代銷的產品,銀行更不會承擔剛兌責任,雖然銀行會賺通道費用。

所以,買什麼產品,都要關注這個產品投的到底是什麼,而不要只看代銷機構。

而即便是銀行自營理財,現在也都逐漸轉成了淨值化,意思就是大家是時候要直面一個真相了——

產品有波動,你得自負盈虧。

3、就是與其投資單一專案產品,不如分散化投資。

什麼叫投資單一專案,上面說的信託就是,萬一專案有問題,別說利息,本金可能都拿不回來。

就像之前的網貸P2P,即便明面給到你10%的剛兌收益,但一旦爆雷,那就是100%的虧損,還玩個啥呢?

反倒是像基金這種淨值化,背後分散投資了一堆股票和債的,雖然收益浮動,每天面臨漲跌,但其實波動幅度大概是可以預期的,即便浮虧30%,也不會突然說暴雷就一把虧光,不見得是那麼可怕。

學會控制風險而不是要求剛兌,這是面向未來的投資人,必須完成的思維轉變。

TAG: 信託大業小巴幸福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