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法學集大成者,韓非身懷大才,為何沒能改變韓國頹勢?

說起韓非,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作為法學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不僅學識淵博,還精通帝王之術,對於如何治理國家,韓非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韓非的出身非常尊貴,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那時韓國實力弱小,在戰國七雄中,韓國勢力只能算是墊底,所以當時韓國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非常艱難。

作為法學集大成者,韓非身懷大才,為何沒能改變韓國頹勢?

嬴政繼位秦王之後,加快了吞滅六國的速度,韓國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李斯建議先從實力最弱的韓國下手,逐步吞併其它各國,此時韓國形勢岌岌可危,韓王和韓國大臣都擔心害怕。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強於其它六國,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秦孝公時期經歷“商鞅變法”,在多次改革之後,秦國國力增強,遠超其它各國。

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而韓非是法學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者”,就是將前人的思想融會貫通,韓非吸收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術”“勢”,在政治思想方面應該是更勝一籌,那既然如此,韓非為何沒能改變韓國頹勢呢?

作為法學集大成者,韓非身懷大才,為何沒能改變韓國頹勢?

1.

韓王昏庸無能,不願意改革

對於韓非來說,他身為韓國公子,自然是希望韓國變得更加強盛,他曾多次上書,建議韓王趁早改革,整頓國家,但韓王安於現狀,昏庸無能,並不聽從韓非的建議。雖然韓非學識淵博,擁有著大學問,懂得如何整治國家,但他畢竟不是韓王,手中沒有權力,只能眼睜睜看著韓國衰弱,看到韓國漸漸弱小,對此韓非也很無奈。

作為法學集大成者,韓非身懷大才,為何沒能改變韓國頹勢?

2.

韓王只求自保,面對強勢的秦國,派出水工鄭國前往秦國,利用興修水利工程來達到“疲秦”目的

當時秦國越來越強勢,吞併六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韓王駁回了韓非改革的建議,想透過“疲秦”計劃以求自保。韓王的“疲秦”計劃就是派出水工鄭國前往秦國,幫助秦國興修水利工程,而若要興修水利,就要耗費極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樣秦國就沒有精力再來攻打韓國了。

雖然“疲秦”計劃確實可以延緩秦國吞併的速度,但這僅僅只是權益之計,在水利工程修建完成後,秦國的國力會更加強盛,秦國鐵騎也會更加兇猛,吞併六國的速度也會更快。有意思的是,當初鄭國是以“疲秦”目的來到秦國,韓王希望他在興修水利時動動手腳,但他為秦國盡心盡力,修建完成了一條絕無僅有的“鄭國渠”。

作為法學集大成者,韓非身懷大才,為何沒能改變韓國頹勢?

3.

韓國朝廷中都是一些懦弱之輩,他們迂腐守舊,

只在意個人利益,不同意改革。

雖然韓非有改革的想法,但是那時的韓國朝廷早已腐敗不堪,韓王只想過著安逸舒服的生活,不願意費心費力折騰,沒有志向和野心,而大臣們只會拍馬屁,討得韓國歡心,對於這樣的朝廷,韓非也沒有任何辦法。

其實很多大臣都明白,如果國家實施改革,那麼很多制度都要推翻,貴族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法家思想推崇中央集權,也就是削弱貴族地位權力,將權力牢牢地掌握在統治者手中,當初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如此,整個國家局勢可謂是一次大洗牌,所以韓國大臣才不同意改革,只要實施改革,貴族利益勢必會受到影響。

作為法學集大成者,韓非身懷大才,為何沒能改變韓國頹勢?

4.

韓非前往秦國勸說嬴政先攻趙國,但沒能如願

雖然韓王屢次反對韓非的意見,但韓非畢竟是韓國公子,他仍然心繫韓國安危,他知道韓王無論如何都不肯改革,所以就打算從秦王入手,前往秦國勸說嬴政先攻趙國,以此來為韓國爭取一線生機。韓非到達秦國後,很受嬴政賞識,但是韓非一心想著韓國,一直堅持讓嬴政先攻趙國,雖然嬴政不及韓非有智慧,但嬴政同樣也不傻,自然清楚他的目的。後來韓非被關入獄中,李斯賜毒酒毒死韓非,他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作為法學集大成者,韓非身懷大才,為何沒能改變韓國頹勢?

從思想政治上看,韓非的確是大才,我們都知道,李斯也是大才,嬴政能夠吞滅六國,實現統一,李斯可謂是功不可沒。李斯和韓非都尊崇的法家思想,但李斯表示自己的才能不及韓非,可見韓非的學識見解有多強悍。雖然韓非身懷大才,但在戰國末期,韓國統治已經趨於腐朽,僅僅只靠韓非的思想見解,也很難改變韓國頹勢。

TAG: 韓非韓國秦國韓王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