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本身是瓦剌內部權力失衡的表現,故瓦剌戰後不久便分裂

瓦剌在土木堡大勝明軍,幾乎消滅了明朝的最精銳的主力部隊。雖說後來在北京保衛戰中,瓦剌沒能把北京攻下來,但是他們的損失也不算多,受到的衝擊也不算大。如果繼續和明朝作戰,打敗明朝也不是不可能。照理說,既然瓦剌給予了明朝很大的衝擊,而他們自身受到的損失並不大,那麼,他們的勢力就應該達到了極盛,他們也應該會從此崛起,變得非常強大。歷史上因為與一個大國之間的戰爭打勝後,變得強大起來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可是為什麼,瓦剌反而在不久後就四分五裂。明朝不用打他,瓦剌就已經對明朝不構成什麼威脅了呢?

其實,這正是應了一句話,敵人再強大都是打不敗自己的,能夠打敗自己的,只有自己。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土木堡之戰之所以能夠爆發,本身就是瓦剌內部權力失衡的一種表現。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本來掌權的,應該是他們的大汗脫脫不花。但是他們的太師也先(相當於宰相),當時權力卻很大,掌控了瓦剌的軍政大權。這就使得瓦剌內部形成了兩個中心,這兩個中心,就算不惹明朝,他們自家遲早也會打一仗。只不過,這是他們把明朝扯進去了。

為什麼會把明朝扯進來呢?

當時,瓦剌是明朝的藩屬國,明朝自然每年都要給瓦剌賞賜。

一般的賞賜,也就是賞賜給瓦剌的首領。其他朝中大臣,當然也會有,但不會很多,更不能和賞賜首領一樣。要是一樣,那就是在干涉別國內政了。所以,明朝只認一個首領脫脫不花。因為脫脫不花是大汗,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他們的太師也先就不滿了。也先覺得他也是瓦剌的首領,他也應該獲得賞賜,而且賞賜不能低於脫脫不花。明朝怎麼會當這樣的冤大頭呢?所以就拒絕了。而這樣做,而因此引起了也先的不滿,覺得明朝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因此才挑釁明朝。

剛剛上臺不久的明英宗朱祁鎮,如何能夠容忍也先的挑釁!因此就率軍攻打也先。但是,朱祁鎮在軍事上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最終被也先在土木部打敗,明英宗也成了也先的俘虜。

土木堡之變本身是瓦剌內部權力失衡的表現,故瓦剌戰後不久便分裂

綽羅斯·也先

明英宗被俘虜,也先自然佔得先機。他覺得已經可以與明朝叫板了,因此才率軍打到了北京城下。

其實,就算也先在北京城下遭受了挫折,他也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如果他繼續與明朝周旋,那麼瓦剌很有可能就會成為第二個金國,攻下北京城,逼迫明朝統治者往南逃,明朝也就成了第二個北宋。

直到這時候,明朝才醒悟過來。明白自己的策略是什麼,直到不能一味地和瓦剌作戰,這不是一個好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瓦剌內部的矛盾,讓他們自己鬥起來。

事實上,如果明朝一開始就採用這個辦法,而不是率軍去和瓦剌作戰,明朝也不會遭到那麼大的損失。好在明朝“亡羊補牢”,他們醒悟過來,明白只有讓瓦剌內部鬧起來,才是打敗瓦剌最好的辦法。

所以明朝也就極力和脫脫不花聯絡,一副要扶持脫脫不花,從兩邊夾攻也先的樣子。也先當然也就看出了危機,如果讓脫脫不花和明朝夾攻自己,那麼自己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也先把明英宗放了回來,和明朝講和,帶領軍隊回去,集中對付脫脫不花。

由於也先的實力實在太強大了,因此他很快就把脫脫不花殺掉。也因此,也先就成了新的瓦剌大汗。

但是,也先這種透過政變獲得的權力,顯然是不牢固的。因為你殺掉了別人,也就激起了別人心中的仇恨,別人自然也要報復你。所以,也先雖然在國內採取白色恐怖,排斥異己,殺了不少反對者。但是他激起的仇恨更大,想殺他的人更多。最終,也先也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被政敵謀殺。

也先被殺,也先的手下當然不滿。而這時候,瓦剌內部已經沒有了像也先這樣的強勢人物,不可能像也先這樣統一瓦剌。再加上瓦剌曾經征服過周邊的少數民族,他們趁瓦剌內鬥的機會,趁機崛起,騷擾瓦剌的邊關。由此,瓦剌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弱,從此一蹶不振,內部分化嚴重,對明朝再也構不成什麼威脅了。

還是那一句話,能夠打敗自己的,唯有自己。

TAG: 明朝脫脫不花賞賜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