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包括定位診斷(病變部位診斷)和定性診斷(病因診斷)兩個部分。

臨床醫師根據解剖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知識及輔助檢查結果對症狀進行分析,推斷其發病部位,稱為定位診斷;在此基礎上確定病變的性質和原因,這一過程稱為定性診斷。

定位診斷是診斷神經系統疾病的第一步,正確完成定位診斷取決於3個因素:對神經系統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理解;對這些結構病損後症狀的掌握;臨床基本功的紮實運用。

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複習一下腦血管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及病損後的定位診斷吧~

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

(一)腦的動脈

腦的動脈來源於頸內動脈和椎動脈。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以頂枕溝為界,大腦半球前2/3和部分間腦由頸內動脈分支供應,大腦半球后1/3及部分間腦、腦幹和小腦由椎-基底動脈供應。由此,腦的動脈分為頸內動脈系和椎-基底動脈系。兩系動脈又都可分為皮質支和中央支,前者供應大腦皮質及其深面的髓質,後者供應基底核、內囊及間腦等。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腦的動脈-底面觀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腦的動脈-外側面觀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腦的動脈-內側面觀

1. 頸內動脈

起自頸總動脈,行程中可分四段:頸部、巖部、海綿竇部和前床突部,後兩者合稱虹吸部,常彎曲,是動脈硬化的好發部位。

頸內動脈主要分支包括:

眼動脈:

頸內動脈在穿出海綿竇處發出眼動脈,供應眼部。

脈絡膜前動脈:

在視束下從頸內動脈分出,供應外側膝狀體、內囊後肢的後下部、大腦腳底的中1/3及蒼白球等結構。

後交通動脈:

在視束下分出,與大腦後動脈吻合,是頸內動脈系和椎-基底動脈系的吻合支。

大腦前動脈:

在視神經上方由頸內動脈分出,皮質支分佈於頂枕溝以前的半球內側面、額葉底面的一部分和額、頂兩葉上外側面的上部,中央支供應尾狀核、豆狀核前部和內囊前肢。

大腦中動脈:

為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皮質支供應大腦半球上外側面的大部分和島葉,中央支(豆紋動脈)供應尾狀核、豆狀核、內囊膝和後肢的前部,因其行程彎曲,在高血壓動脈硬化時容易破裂,又稱為出血動脈。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頸內動脈系統

2. 椎動脈

起自鎖骨下動脈,兩椎動脈經枕骨大孔入顱後合成基底動脈。

(1)椎動脈的主要分支

脊髓前動脈:

起源於兩側椎動脈的顱內部分,在達延髓的錐體交叉處合成一條,沿脊髓前正中裂下行,每1 cm左右即分出3~4支溝連合動脈,左右交替地深入脊髓,供應脊髓橫斷面前2/3區域,包括脊髓前角、側角、灰質連合、后角基部、前索和側索前部。溝動脈系終末支,易發生缺血性病變。

脊髓後動脈:

起源於同側椎動脈顱內部分,左右各一根,沿脊髓全長後外側溝下行,分支主要供應脊髓橫斷面後1/3區域,包括脊髓后角的其餘部分、後索和側索後部。脊髓後動脈並未形成一條完整連續的縱行血管,略呈網狀,分支間吻合較好故較少發生供血障礙。

小腦下後動脈:

為椎動脈的最大分支,供應小腦底面後部和延髓後外側部,該動脈行程彎曲易發生血栓,引起交叉性感覺障礙和小腦性共濟失調。

(2)基底動脈的主要分支

小腦下前動脈:

從基底動脈起始段發出,供應小腦下面的前部;

迷路動脈(內聽動脈):

發自基底動脈或小腦下前動脈,供應內耳迷路;

腦橋動脈:

為細小分支,供應腦橋基底部;

小腦上動脈:

發自基底動脈末端,供應小腦上部;

大腦後動脈:

為基底動脈的終末支,皮質支供應顳葉內側面和底面及枕葉,中央支供應丘腦、內外側膝狀體、下丘腦和底丘腦等。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椎-基底動脈系統

3. 大腦動脈(Wilis)環

由兩側大腦前動脈起始段、兩側頸內動脈末端、兩側大腦後動脈借前、後交通動脈連通形成,使頸內動脈系與椎-基底動脈系相交通。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Wilis環的組成和分支

(二)腦的靜脈

腦的靜脈分為大腦淺靜脈和大腦深靜脈兩組。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腦的靜脈-外側面觀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腦的靜脈-內側面觀

1. 大腦淺靜脈

分為

大腦上靜脈

大腦中靜脈(大腦中淺靜脈和大腦中深靜脈)

大腦下靜脈

三組,收集大腦半球外側面、內側面及腦島的血液,匯入腦各靜脈竇,並與大腦內靜脈相吻合。

2. 大腦深靜脈

包括

大腦內靜脈

大腦大靜脈

。大腦內靜脈由脈絡膜靜脈和丘腦紋靜脈合成,兩側大腦內靜脈匯合成大腦大靜脈(Galen靜脈),收集半球深部髓質、基底核、間腦和脈絡叢等處的靜脈血,匯入直竇。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顱內靜脈系統

病損表現及定位診斷

腦血管疾病以動脈受累的疾病居多,其症狀繁多複雜,不同血管分支的病變因損害區域不同而表現各異。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一)頸內動脈主幹受累

(1)患側單眼一過性黑朦;

(2)患側Horner徵: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裂狹小,眼球內陷,患側額部無汗;

(3)對側三偏徵: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

(4)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失語症;

(5)非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體象障礙。

(二)大腦中動脈受累

1. 主幹

(1)三偏症狀:病灶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及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或象限盲;

(2)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3)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失語症,非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體象障礙。

2. 皮質支

(1)上分支病損:上分支分佈於眶額部、額部、中央前回及頂葉前部,病損時出現對側偏癱和感覺缺失,面部及上肢重於下肢,Broca失語(優勢半球)和體象障礙(非優勢半球);

(2)下分支病損:下分支分佈於顳極、顳葉前中後部及顳枕部,病損時出現Wermicke失語、命名性失語和行為異常等,常無偏癱。

Broca失語:又稱表達性失語或運動性失語,由優勢側額下回後部(Broca區)病變引起。患者能夠理解他人言語,能夠發音,但言語產生困難,或不能言語,或用詞錯誤,或不能說出連貫的句子而呈電報式語言。患者能夠理解書面文字,但不能讀出或會讀錯。

Wernicke失語:感覺性失語又稱Wernicke失語,感受性失語,聽語障礙。 病變多位於大腦左側半球顳上回後部 (Wernicke區),偶見於左側半球聽反射區。 特徵為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言語的意義, 但自身有語言表達能力。臨床表現為話語 多而雜亂、難以聽懂、對答不切題,多伴 有閱讀和書寫功能障礙。患者無自知力。

3. 深穿支

(1)對側中樞性偏癱,上下肢均等,可有面舌癱;

(2)對側偏身感覺障礙;

(3)可有對側同向性偏盲;

(4)優勢半球可出現皮質下失語,常為底節性失語,表現自發性言語受限,音量小,語調低。

(三)大腦前動脈受累

1. 主幹

(1)病灶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及偏癱,以面舌癱及下肢癱為重,可伴輕度感覺障礙;

(2)尿瀦留或尿急;

(3)精神障礙如淡漠、反應遲鈍、欣快、始動障礙和緘默等,常有強握與吸吮反射;

(4)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上肢失用,也可出現Broca失語。

2. 皮質支

(1)對側下肢遠端為主的中樞性癱,可伴感覺障礙;

(2)對側下肢短暫性共濟失調、強握反射及精神症狀。

3. 深穿支

(1)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及上肢近端輕癱;

(2)肌張力增高,呈強直性。

(四)大腦後動脈受累

1. 主幹

出現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丘腦綜合徵,優勢半球病變可有失讀。

2. 皮質支

(1)對側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而黃斑視力儲存(黃斑迴避現象),雙側病變可出現皮質盲;

(2)優勢側顳下動脈受累可見視覺失認及顏色失認;頂枕動脈受累可有對側偏盲,視幻覺癇性發作,優勢側病損可有命名性失語。

3. 深穿支

(1)丘腦穿通動脈受累產生紅核丘腦綜合徵,出現病灶側小腦性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舞蹈樣不自主運動及對側感覺障礙;

(2)丘腦膝狀體動脈受累可見丘腦綜合徵,表現為對側感覺障礙(深感覺為主)、自發性疼痛、感覺過度、共濟失調和不自主運動,如舞蹈症、手足俆動症和震顫等;

(3)中腦支受累出現Weber綜合徵或Benedikt綜合徵。

(五)基底動脈受累

1. 主幹

(1)引起腦幹廣泛性病變,累及腦神經、錐體束及小腦;

(2)出現眩暈、嘔吐、共濟失調、瞳孔縮小、四肢癱瘓、肺水腫、消化道出血、昏迷和高熱等,甚至死亡。

2. 基底動脈尖部

(1)眼球運動及瞳孔異常;

(2)對側偏盲或皮質盲;

(3)嚴重的記憶障礙;

(4)少數患者可有腦幹幻覺,表現為大腦腳幻覺(以視幻覺為主,常白天消失,黃昏或晚上出現)及腦橋幻覺(罕見,主要表現為空間知覺障礙);

(5)可有意識障礙。

3. 內聽動脈

表現為病灶側耳鳴、聽力減退、眩暈、嘔吐及眼球震顫。

4. 中腦支

可出現Weber綜合徵(病變位於中腦基底部,動眼神經和皮質脊髓束受累,表現為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和對側偏癱)或Benedikt綜合徵(病變位於中腦被蓋部,動眼神經、紅核和結合臂,表現為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和對側不自主運動和震顫)。

5. 腦橋支

可出現Millard-Gubler綜合徵(基底動脈短旋支閉塞,表現為同側面神經、展神經麻痺和對側偏癱)。

6. 腦橋旁正中動脈

可出現Foville綜合徵(基底動脈的旁中央支閉塞,同側周圍性面癱、對側偏癱和雙眼向病變同側同向運動不能)。

7. 小腦上動脈

可出現腦橋上部外側綜合徵。

(六)椎動脈受累

小腦後下動脈起於椎動脈,此兩動脈受累可出現Wallenberg綜合徵:

(1)導致眩暈、嘔吐、眼球震顫(前庭神經核);

(2)交叉性感覺障礙(三叉神經背束核及對側交叉的脊髓丘腦束受損);

(3)同側Horner徵(下行交感神經纖維受損);

(4)飲水嗆咳、吞嚥困難和聲音嘶啞(疑核受損);

(5)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繩狀體或小腦受損)。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小腦後下動脈解剖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Wallenberg綜合徵

腦血管疾病如何定位診斷?解剖生理及病損表現一文詳解

Wallenberg綜合徵影像

編輯 | 董曉慧 校對 | 譚靜妮

END——【各位同道,看完記得

點贊

,感覺對自己多少有幫助,記得

關注

我~ 持續更新中】

TAG: 動脈大腦對側靜脈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