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有效性

今天是2022年2月13日,北京下了一場不小或者叫挺大的雪。恰巧北京今年正在舉辦冬奧會,這場雪怎麼說也會對這次盛典有所裨益吧。好巧不巧的是明天是西方世界所謂的情人節,趕上當下西方文化主導社會,相信很多人還是會湊著這個熱鬧。想必這場雪也會對這個洋節有所裨益,畢竟雪是白色的,在西方文化裡代表了純潔和浪漫,情人節的期望是純潔,而感受應該是追求浪漫吧。

拋開這些扯淡的話題,迴歸到想說的話。週末這兩天同樣是一個人蜷縮在承租的小屋裡,出去了兩次是兩次出去買吃的,一天出去一次,買一次吃一天。這些好像也不是什麼重點。是的,沒有什麼重點基本就是目前的生活現狀,活生生地活成了一個隨性的人。

但生活中總歸還是要有些重點的吧,那是當然。組成人生的是人和事,人和事總歸有各自的重點,重點的人和重點的事。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程的話,陪伴自己走過最長路程的人無疑是最重要的人了,排在首位的是愛人,其次是父母和孩子,再次是閨蜜和哥們兒,再次是同事,再次是朋友、同學和熟人,最後是偶遇的陌生人。可能某個人在你的生命裡扮演了好幾個角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社交閾值會逐漸增大,從家庭走向學校,從學校走向社會。當閾值達到峰值又會逐漸縮小。尤其當你是一個不善社交的人時,可能隨著年齡增長,從畢業到工作,從工作到結婚,從結婚到生子,社交閾值可能逐漸拉回到幾乎接近家庭,這或許是一個不善社交成年人的常態。我坦白,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常態。

DISC的研究結論告訴我們,總有一些人是像我一樣不善社交的,還總有一些人是不和我一樣鍾愛於社交的。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結論告訴我們,一個高績效的團隊成員數量在7-13人的範圍最為有效。無論合不合適,我都要把這個結論延伸到個體社交領域,一個人的有效社交成員數量也是在7-13人之間。如果按這個資料測算,我的社交範圍的正常的,或者叫達標的。

現在是晚上23:05,睡覺時間到。

TAG: 社交13閾值重點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