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米中的黃粒米,它是黃麴黴素嗎?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會發現買的大米中有黃粒米,就懷疑黃粒米發黴了,在網上看這種大米會含有黃麴黴素,就不敢吃了,今天我們來講解一下黃粒米和黃麴黴素的關係。

正常稻穀脫殼碾白後就成為了大米,正常大米一版為白色(還有紫大米、紅大米等)。稻穀在收穫期間,如遇高溫多雨未能及時脫粒乾燥,米質很容易被漚黃,加工的大米,常帶有黃粒米,嚴重時可使整批大米帶有黃色。稻穀儲存時間過長或因保管不善,也會使加工的大米帶有黃粒米或使整批大米呈現黃色。黃粒米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大米中的營養成分發生了成色反應,一般認為是糧食中的氨基酸和糖類等物質發生反應而產生顏色,也稱為非酶褐變。由於黃粒米營養成分減少,酸度、脂肪酸、萄糖增高,澱粉、氨基酸、硫胺素等降低,發芽率下降或喪失黏度、出糙率明顯下降,所以國家標準規定黃粒米指標應小於等於2%,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食用。

什麼是大米中的黃粒米,它是黃麴黴素嗎?

大米中的黃粒米能吃嗎?

通常大家所說的黃麴黴毒素是指黃麴黴毒素B1,它是由黃麴黴菌等黴菌的有毒菊株,在特定的高溫高溼環境條件下產生的肝毒性代謝產物,對人、畜有急性毒作用和誘發肝癌的作用,因此,國家對食品中黃麴毒素B1的最大允許量做了嚴格的限定。大量實驗結果表明,在正常保管條件下,即使儲存較長時間,含有黃粒米的大米中黃麴黴毒素B,的檢出機率仍很低,黃麴黴毒素B1的含量超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機率更低,但如果保管不善,使糧食處於高溫高溼環境中發黴黃變,就有可能汙染黃麴黴毒素B1。黃粒米與汙染黃麴黴毒素B1的大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產生的原因也不相同,黃粒米的顏色與黃麴黴毒素B1沒有必然的關係。

TAG: 黃粒大米黃麴黴B1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