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外滲與滲出的區別

藥物滲出&藥物外滲

藥物滲出:

指靜脈輸液過程中,非腐蝕性藥液進入靜脈管腔以外的周圍組織。

說明:

藥物滲出是指非腐蝕性藥液進入靜脈管腔以外的皮下組織,可引起組織的腫脹不適,但通常不會引起組織出現壞死等嚴重問題,常見的藥物有:0。9%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維生素B6等。

藥物外滲:

指靜脈輸液過程中,腐蝕性藥液進入靜脈管腔以外的周圍組織。

藥物外滲與滲出的區別

化療藥物外滲表現

藥物外滲與滲出的區別

說明:

藥物外滲是指腐蝕性藥液進入靜脈管腔以外的皮下組織,區域性組織出現紅腫、疼痛,甚至出現水皰、潰瘍、壞死。嚴重者需進行外科清創、植皮,甚至喪失肢體功能。常見的腐蝕性藥物包括部分化療藥物和血管活性藥,例如長春新鹼阿黴素、去甲腎上腺素等。

靜脈穿刺時,多數情況下會有“兩個穿刺點”,一個是進入皮下的穿刺點,另一個是透過血管壁的穿刺點。兩個穿刺點之間往往會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只按壓住面板處的穿刺點,而忽視血管處的穿刺點,則血液就會從血管處的穿刺點流入皮下組織形成淤血。

藥物滲出與藥物外滲的處理

記住兩點:

1、應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輸液,抬高患肢,及時通知醫師,給予對症處理。

2、觀察滲出或外滲區域的面板顏色、溫度、感覺等變化及關節活動和患肢遠端血運情況並記錄。

條文說明:

1、當發生藥物外滲時:

用原針連

接注

射器儘量回抽滲漏於皮下的藥液,拔除留置針,不宜用力壓迫穿刺部位,標記外滲面積,拍照留存圖片,根據藥物種類、性質給予冷(熱)敷或採用合適的拮抗藥等。如出現

水皰

,儘量保持水皰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熱敷;直徑大於2cm的水皰,消毒後予針頭從水皰邊緣抽吸,避免表皮破損;不要在外滲部位的下方再次靜脈穿刺。做好相關記錄,包括藥物名稱、發生時間、部位、導管型別、患者體徵以及處理措施等。

2、當發生藥物滲出時:

觀察腫脹程度,進行對症處理並做好相關記錄。

TAG: 外滲藥物穿刺靜脈水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