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院士從火論治糖尿病

古代糖尿病和現代糖尿病有本質的區別嗎?沒有,二者都是“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但是古代為什麼分三消,以治虛為主?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因不似現代靠血糖便可診斷,古代不到“消渴”,診斷不出來。而一旦到“三多一少”階段,大多數已是糖尿病中晚期了。所以消渴並不能賅括現代糖尿病。

我們統計了門診5930例糖尿病病人的舌象:其中陰虛燥熱的少苔、無苔、舌瘦小所佔比例不足10%,痰溼濁熱的厚腐膩苔佔50%,苔色黃佔30%,舌紅或暗紅佔54%。表明現代糖尿病是以過食肥甘、中滿內熱而產生的痰溼濁熱瘀為主流的證型,較之古代消渴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若仍以滋陰潤燥法治療痰溼濁熱型糖尿病,則是打錯了靶位。

糖與脂

2型糖尿病,為什麼這十幾年激增?因為吃得太好,而不僅僅是吃得太多。好在哪裡?油脂太多。回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缺少“油水”,吃的主食很多,一頓四、五兩,甚至半斤、一斤,有幾個得糖尿病?很少!而現在呢?主食大大減少了,一頓一小碗,但糖尿病激增。為什麼?過去一年吃幾次肉,而現在是天天吃肉。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要求他們減“脂”,而不是減“食”。

高脂飲食,很可怕,“腸肥”能不“腦滿麼”?“腦滿”能不得腦血管病麼?“腸肥”,能不“肝肥”(脂肪肝)“胰肥”(脂肪胰)“心肥”(脂肪心)麼?血管裡,“漂著油”,能不動脈硬化麼?能不得代謝性高血壓麼?能不腦梗、心梗麼?所以,很多2型糖尿病都是“脂糖病”,結局是心腦血管病。故防治2型糖尿病的重點,首先是“洗腦”,認識糖尿病的最大危害是“油膩”。其次是自我管理:以素為主,遠離油膩,遠離肥胖。中醫治療的重點在於清理胃腸,保持升降平衡。

仝小林院士從火論治糖尿病

三消之說當從火斷

金元時期,劉完素《三消論》指出:“凡見消渴,便用熱藥,誤人多矣。”指出消渴之治,不在溫補。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消之說當從火斷》更明確說:“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六氣之中,惟火能消物……消之證不同,歸之火則一也。”此是從火論治消渴之重大建立。2型糖尿病早中期,釜底抽薪為治本之法。

“三消之說當從火斷”,是張子和的著名論斷,對後世治療消渴影響至深。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消之說當從火斷》說:“以八味丸治渴,水未能生而火反助也……腎本惡燥,又益之以火可乎?”子和私塾於劉完素,在寒涼藥使用上頗有體會。這些醫家,提倡釜底抽薪治療消渴,善用三黃丸等,是從火論治糖尿病的先驅。

辨治心法

2型糖尿病

肥胖2型,鬱熱虛損。

肥癉消渴,三段過程。

抓住病理,胃腸中心。

四逆煮散,肝胃鬱散。

厚朴三物,消除土壅。

大柴胡湯,肝胃鬱熱。

痰熱互結,唯小陷胸。

葛根芩連,腸道溼熱。

白虎人參,肺胃熱盛。

大黃黃連,胃腸熱清。

脾虛胃熱,半夏瀉心。

姜連芩參,寒熱並存。

上熱下寒,烏梅丸靈。

脾腎陽虛,附子理中。

陰陽俱損,八味收功。

活血通絡,貫穿始終。

仝小林院士從火論治糖尿病

注:仝小林教授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其病理中心在胃腸。多由實起,再由實轉成虛實相間,最後以虛為主。即肥胖2型糖尿病發展的四大階段:鬱→熱→虛→損,這也符合疾病由實轉虛的一般規律。肥癉消渴,即肥胖2型糖尿病從肥胖→脾癉→消渴的疾病演變三段過程。

中滿內熱是肥胖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滿就是土壅,需要開鬱通腑;內熱就是胃熱、腸熱、肝熱、肺熱,需要清熱。所以仝小林教授提出開鬱清熱為肥胖2型糖尿病的治療大法。糖尿病的治療,經方療效卓著。

實證階段:清熱通腑,以大黃黃連瀉心湯為基礎方。土壅木鬱用四逆散、厚朴三物湯;肝胃鬱熱用大柴胡湯;痰熱互結用小陷胸湯;腸道溼熱用葛根芩連湯;肺胃熱盛用白虎加人參湯。虛實相兼階段:脾虛胃熱,半夏瀉心湯;寒熱錯雜,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上熱下寒,烏梅丸。

虛證階段:脾腎陽虛,附子理中湯;化源不足,八味地黃丸。因糖尿病逐漸出現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導致絡脈瘀阻,甚至絡脈瘀閉及絡脈損傷,故早期即應注重活血通絡,並且貫穿全程。

從衛氣營血的發展過程辨治1型糖尿病

因為1型糖尿病許多是突發甚至爆發,往往與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相關,常有多個抗體陽性。胰島功能常在半年(兒童)至數年(LADA,成人隱匿性免疫性糖尿病)迅速衰竭。血糖極高,症見口乾口渴,屬於肺胃熱盛的白虎加人參湯證;之後氣分之熱,耗氣傷陰,氣陰兩虛;若干年後,漸入營血;之後就是肝腎陰虛,脾腎陽虛。所以,我們對1型糖尿病,常用升降散透邪出表。仝小林教授理解,是個衛氣營血的慢病過程,和慢性腎小球疾病有類同之處:由外感特別是呼吸道感染起病,之後轉為慢性疾病。這或許是我們將溫病學說用於某些慢病分階段辨治的理論基礎。

方藥運用

仝氏黃赤方

【方名解】黃連瀉氣熱;赤芍清營熱。

【組成】黃連15克,赤芍30克,生地黃30克,知母30克,天花粉30克,山萸肉15克,西洋參6克,乾薑6克。

【方歌】糖尿芍地氣營熱,連知洋花口乾渴,萸肉斂汗濟肝腎,苦寒傷胃乾薑佐。

【主治】糖尿病氣營蘊熱,症見口乾渴,面赤,手足心熱,汗多等。

【治療要點】可獨立降糖,合用西藥注意減量。

仝氏洋花連梅飲

【組成】黃連15克,烏梅15克,西洋參6克,天花粉30克。

【方歌】洋花連梅胃熱除,苦酸制甜氣陰復。

【主治】糖尿病引起的口乾苦、口渴多飲、多食、多尿等消渴之證。

【方解】大自然中,苦為甜之對立,酸為甜之中和。糖尿病為一“甜病”,故苦酸可以制甜。此方黃連清胃火,烏梅生胃津,連梅苦酸制甜。西洋參益氣,天花粉養陰。

注:①苦酸制甜:苦如黃連、苦瓜、苦丁茶;酸如烏梅、山茱萸、酸棗仁。②連梅湯,出自《溫病條辨》,原方組成:黃連、烏梅、阿膠、麥冬、生地。主治暑羈少陰之消渴。

仝小林院士從火論治糖尿病

葛根芩連湯

2型糖尿病早中期,很常見的證型之一是腸道溼熱證。其辨證要點有二:一是大便黏臭;二是舌苔黃厚膩。主以葛根芩連湯。一般處方劑量:葛根30克,黃芩30克,黃連15克,生薑三片(以生薑易甘草)。加強化溼,可加荷葉、滑石;加強化濁,可加紅曲、晚蠶沙。若溼熱傷陰,加天花粉、石斛。

黃連

心法要訣

川連味雖苦,甜病少不了。

苦寒不傷胃,和姜成對藥。

降糖宜量大,調胃宜量小。

辛開消痞氣,苦降氣機調。

黃連小量三五克,佐以辛開調脾胃。

解毒清火需大劑,癰膿瘡癤胃熱退。

苦寒敗胃佐乾薑,易發便秘大黃配。

肝病用連需謹慎,茵陳保肝合五味。

注:黃連,糖尿病第一要藥。糖尿病,俗又稱之為“甜病”。天下之病,皆是一物降一物。甜的天然對立就是苦。所以,幾乎所有苦味之藥,都可以降糖。如:梔子、知母、龍膽草、黃柏、黃芩、苦瓜、苦丁茶等。這一類苦寒之藥,可以降低代謝,菌毒炎糖並治。配暖胃之生薑、乾薑、炮姜,可去其苦寒傷胃之弊。

仝小林教授用黃連,調理脾胃,多在1。5~6克;清熱瀉火解毒,短程應用,多在15~30克;而降糖,15~30克為常用量,糖尿病酮症最大用至120克。應用要點:①視血糖下降而遞減;②必配乾薑,以防苦寒傷胃。脾胃正常者,黃連:乾薑=6:1;脾胃虛弱者,黃連:乾薑=3:1或1:1。如此配伍,可存其降糖之用,而去其苦寒之性。但基礎有各種原因肝病的糖尿病病人(包括脂肪肝),在使用黃連、柴胡時要特別小心,一是劑量不宜過大,二是時間不宜過久,三是定期複查肝功能。

黃連佐姜

不知反佐,視黃連為虎狼,唯恐傷胃;

真懂苦寒,奉黃連為神藥,專治甜病。

注:反佐,姜為黃連之反佐,可去其苦寒之性,存其降糖之用。姜,可為乾薑、生薑、炮姜,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苦寒傷胃,常常是苦寒藥共同的副作用,也是限制這一類藥應用的癥結,尤其是偏於虛寒體質者,但往往這些苦寒藥的作用又無法替代。仝小林教授的多年體會,姜是最有效的溫胃藥,是苦寒藥最好的佐劑,可使苦寒藥的適應症大大擴充套件,實現苦寒而不傷胃。中醫君臣佐使的“佐”,其意在此,其魅力在此。

乾薑,是運用苦寒降糖的關鍵佐藥。其溫胃散寒之功,其他熱藥難以替代(如附子、肉桂、吳茱萸等)。苦是甜的天然對立,所以大多數苦寒藥均可降糖,而長期用苦寒藥,最易傷胃。仝小林教授用乾薑反佐苦寒,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即使中晚期,仍可用苦寒降糖。

生薑,也可以佐苦寒。它與乾薑的最大不同是辛散發汗作用較強。糖尿病病人有兩種人易出汗。一種人是實熱,一種是氣虛。實熱者,以生薑佐苦寒,發汗可助洩熱,病人出汗不覺難受。但若氣虛,汗多反傷正氣,故氣虛多汗之糖尿病,不宜用生薑反佐,而用乾薑。

附子

血糖高,無非兩類:壯火有餘和少火不足。中滿內熱,壯火有餘者,黃連為其剋星;少火不足,代謝低下,附子為其舟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只有“壯火之氣衰”,才能“少火之氣壯”。臨床常用附子合理中丸、小半夏湯治療中焦虛寒之糖尿病胃輕癱。

TAG: 糖尿病苦寒黃連消渴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