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孩子去黃疸,姥姥奶奶接力曬太陽,醫生提醒:要科學治療

閨蜜小芳今天打來電話,電話一接通,那邊先哭了。我急忙問:“怎麼了?”她說孩子今天去打預防針了,預防接種站的保健醫生說,看著孩子黃疸挺嚴重的,不給打預防針,建議去大醫院看看。

小芳上網查了,網上說孩子黃疸可能影響聽力,將來視力也會有問題,嚴重的還能影響智力。婆婆和媽媽聽說了孩子有黃疸,每天輪流帶著孩子曬太陽,說這樣可以去黃疸。小芳慌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好,給我打來了電話。

其實新生兒黃疸,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可怕,新生兒在出生後都會出現黃疸,有的在2周左右就會自動消失,有的可能時間會更長一些。下面就帶領寶媽一起來了解一下新生兒黃疸。

為了給孩子去黃疸,姥姥奶奶接力曬太陽,醫生提醒:要科學治療

一、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醫學上將出生不足 28 天的新生兒發生黃疸症狀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清中膽紅素含量過高,從而發生鞏膜、黏膜以及面板等黃染症狀為主的疾病。

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

約60%的足月兒及80%的早產兒在生後1周內會出現暫時性總膽紅素升高,導致肉眼可見的黃疸,稱為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出生後的常見生理現象,一般正常新生兒出生後 2-3天開始出現,4-7天達到高峰,10-14天左右消退,早產兒黃疸持續時間可能稍長。

寶媽應當注意:

黃疸嚴重的寶寶除了面部、額頭、鞏膜黃染之外,還會出現手心、腳心,甚至全身的黃染,這時寶寶可能出現了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

如果寶寶在生後 24 h 內就出現黃疸、血液中膽紅素水平過高且持續不下降,或者下降不明顯,則將其稱之為病理性黃疸。

早產兒、足月兒血清膽紅素濃度分別為154 μmol/L、103 μmol/L或以上、膽紅素濃度每24 h 上升超過5 mg/L或每小時膽紅素升高超過0。5 mg/L,即可確診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的寶寶需要相應的治療和護理,寶媽需要帶著寶寶去醫院找專門的新生兒科醫生就診,在醫生的幫助下進行治療。

大部分寶寶經過積極的治療和護理,黃疸很快就會消失,寶媽不用過分擔心。

二、為什麼寶寶會出現黃疸呢?

新生兒的紅細胞容量多,壽命短,每天所產生的膽紅素量為成人的兩倍,使得血液中膽紅素含量過多,新生兒的肝臟和腸道排洩膽紅素的能力不足,過多的膽紅素積聚在面板、粘膜,所以寶寶就會表現出面板黏膜尤其是面部、額頭、眼鞏膜發黃。

大部分寶寶的黃疸會在2周左右消退,小部分會出現消退延遲或者是消退後復現。

為了給孩子去黃疸,姥姥奶奶接力曬太陽,醫生提醒:要科學治療

同事小京是O型血,老公是B型血,醫生跟小京說,這樣的血型,嬰兒出生後容易溶血而導致新生兒黃疸。醫生建議小京在剖腹產的同時,查臍帶血。O型血的母親是新生兒發生黃疸的危險因素。

新生兒出現黃疸消退延遲和消退後復現的高危險因素主要有:

1.母體危險因素:

母親血型為O型血、RhD陰性或其他Rh抗體陰性(C/E/K等);

既往分娩的新生兒有病理性黃疸病史;

母親有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血糖高;

有遺傳性溶血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等的家族史者。

2.新生兒危險因素:

餵養:母乳中的脂蛋白脂肪酶及遊離脂肪酸可能抑制正常膽紅素代謝,引起膽紅素積聚導致黃疸,就是我們常聽說的母乳性黃疸。

膽紅素來源增多:主要病因包括①免疫性溶血,如ABO或Rh血型不合;②非免疫性溶血,如紅細胞膜、酶缺陷等;③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④頭顱血腫。

腸梗阻。

其他:包括感染、早產等。

最令人糾結的母乳性黃疸

小潔是個新媽媽,第一次當媽媽讓她感覺手足無措,自己想睡覺的時候,孩子想吃奶,孩子睡著了自己卻不困了,在家裡坐月子不能出門,除了婆婆就是月嫂,連個說知心話的人也沒有,心情鬱悶。小潔跟我說,自己太累了,都想跳樓了。

孩子今天已經27天了,終於要出滿月了,快“解放”了,但是小潔覺得,寶寶的臉還是有些黃,小潔上網查了,27天的寶寶黃疸應該消退了,她很擔心,於是帶寶寶去了醫院,醫生說寶寶是母乳性黃疸。小潔糾結了,既然是母乳性黃疸,那孩子還吃不吃自己的奶呢?

母乳性黃疸分為

早髮型和晚髮型

,真正的母乳性黃疸指的是晚髮型。

早髮型黃疸又稱為

母乳餵養性黃疸

,一般在寶寶出生後3-4天出現,5-7天達到高峰,黃疸出現時間和高峰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似,但是黃疸持續時間長,一般持續3-4周,第2個月逐漸消退,部分可延至12周。

寶寶出現母乳餵養性黃疸的主要原因有:媽媽母乳餵養不當,包括餵哺次數、每次餵哺量、 寶寶是否有效吸吮等,導致母乳攝入不足。

母乳餵養性黃疸可以透過早開奶和增加哺乳次數,促進寶寶腸道動力,從而減少膽紅素的吸收,預防黃疸的發生。

小潔就是由於月子期間心情鬱悶,導致母乳分泌減少,寶寶吃不飽,腸動力減慢,而導致黃疸。醫生告訴小潔,回家後給寶寶增加哺乳的次數和時間,如果寶寶還是吃不飽,可以新增配方奶粉。

晚髮型黃疸出現時間較晚,一般在寶寶出生後6-8天出現,黃疸高峰時間為生後2-3周,之後逐漸下降,如果寶媽繼續餵養,黃疸可持續3-12周消退;如果終止餵養,則黃疸可在24-72小時內明顯減輕,恢復母乳餵養後,血清膽紅素可再次回升導致黃疸。

寶媽可以透過停止母乳餵養來治療晚發性黃疸,但是眾所周知,母乳餵養有很多的好處,我們提倡母乳餵養。一旦停止母乳餵養,寶媽和寶寶不能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寶媽會擠奶、乳房腫痛,經濟上也不划算,增加了餵養成本。可是,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呢?

寶媽不用糾結,也不用擔心,科學餵養能夠解決這一難題。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1。暫停1-4天母乳餵養,可以將母乳吸出暫時低溫儲存。

2。暫停母乳餵養期間補充配方奶粉。

3。2-3天以後將吸出的母乳放在奶瓶中,外用一個較大的容器盛56℃的水浸泡15分鐘後再喂寶寶。隨著溫度的改變,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被破壞,使腸壁再吸收膽紅素量減少,黃疸明顯減輕。

4。當寶寶黃疸減輕以後,可以再繼續正常的母乳餵養。

為了給孩子去黃疸,姥姥奶奶接力曬太陽,醫生提醒:要科學治療

母乳可以低溫儲存

此外,寶媽的情緒和身體調理對改善泌乳和促進膽紅素排洩也非常重要。

小潔為什麼在生完寶寶之後會抑鬱呢?一方面是小潔剛剛生完寶寶,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引起情緒低落,甚至抑鬱。另外一方面,照顧寶寶非常辛苦,沒有辦法快速適應當媽媽的角色;月子期間又不能出門,情緒不好成為必然。

1。

寶媽情緒不好,會導致泌乳減少

,容易引起單純性母乳性黃疸,同時對於建立母嬰安全依戀關係不利,所以寶媽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緒。

寶寶爸爸不僅要照顧寶寶, 同時也要給予寶媽足夠的關心和愛護,避免產後抑鬱症的發生。

多多開窗通風,每次30分鐘,每天2次,呼吸新鮮空氣。

可以播放一些輕鬆愉快的音樂,有助於改善不良情緒。

2。

月子期間的飲食調理

:寶媽在月子期間應保證飲食豐富並且多樣化,膳食均衡,禁止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每天應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少食多餐。

寶媽應以

高蛋白、低脂肪

的食物為主,如蝦、鴿子、鱔魚、鯽魚等。雖然雞蛋屬於高蛋白食物,但每天雞蛋食用量應控制在 6 個以內, 雞蛋食用過多可增加寶媽腎臟負擔。

要進食

富含鐵

的食物,主要有魚類、油菜、 菠菜、動物肝臟、肉類、大豆等。

寶媽還要多食用

富有豐富鈣質

的食物,每天應飲用 250 克以上的乳製品,因為乳製品不但含鈣量較高,而且有益於鈣的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

在月子裡乃至整個哺乳期間,寶媽都要禁止食用麥片、麥芽等食物,防止出現回奶。

禁止食用寒涼、辛辣的食物。倘若寶媽食用較多寒涼、辛辣的食物,會造成產後血虛、血淤、血凝惡露不下等情況,加重產後腹部疼痛感,還會引發便秘、痔瘡等情況,甚至影響寶寶的胃腸功能,從而導致寶寶腸道排洩黃疸的能力減弱。

三、家有“黃孩”怎麼辦,黃疸寶寶需要治療嗎?

閨蜜小芳在我的建議下,去了三甲醫院新生兒科,專家告訴小芳,寶寶黃疸消退延遲,但是不嚴重,不必太過擔心,也不需要特殊治療。

新生兒面板黃染從頭面部開始顯現至全身,並按黃染出現的倒序消退。一般1-2週會完全消退。

黃疸消退延遲指足月兒生後10~14 天、早產兒生後3周黃疸仍持續。

黃疸退而復現,是指寶寶黃疸消退以後,又重新出現黃疸的情況。

如果新生兒出現黃疸消退延遲或者退而復現時,寶媽需要帶寶寶去醫院就診,求助於新生兒的專家,醫生會綜合考慮寶寶胎齡、日齡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等情況,鑑別寶寶是屬於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分析寶寶黃疸的嚴重程度,決定需不需要治療。

下面跟寶媽一起來了解一下新生兒黃疸的治療。

透過曬太陽來治療黃疸,可能有效,但是不可取,容易導致寶寶面板曬傷,對眼睛造成一定的傷害。寶寶黃疸應該科學治療。

1.光療

為了給孩子去黃疸,姥姥奶奶接力曬太陽,醫生提醒:要科學治療

黃疸的寶寶可選擇光照療法(光療),光療治療效果好且不良反應少。光療主要作用於面板淺層組織,膽紅素在光的氧化作用下轉變成水溶性異構體,經尿液排出或經膽汁排洩到腸道隨大便排出。

採用光療治療黃疸,對光療箱溫度、溼度都有要求,要儘量暴露寶寶面板,戴眼罩保護眼睛,穿尿褲保護生殖器,所以不建議在家進行光療,寶媽需要每天帶寶寶定時去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寶媽需要注意:

光療會導致寶寶不顯性失水增加,需要補充液體。所以,寶寶做完光療後,寶媽一定要給寶寶多喂水,保證奶水的充足,如果自身奶水不豐富,可以新增配方奶粉。

2.藥物治療

可用於新生兒黃疸治療的藥物主要有:

(1)微生態製劑如:益生菌,可透過參與膽汁代謝減少膽紅素肝腸迴圈,促進膽紅素的轉化和排洩, Meta 分析提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製劑可有效降低新生兒黃疸的持續時間,加速黃疸消退。

寶媽需要注意:

益生菌用於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與菌株相關,益生菌品種繁多,菌株有異同,寶媽在使用前應諮詢新生兒科醫生,正確使用益生菌。

(2)阻斷肝腸迴圈藥物如:蒙脫石散(思密達),可以對腸道菌群進行調節,迅速建立正常菌群,從 而發揮作用,減少膽紅素重吸收而進入肝腸迴圈,促進膽紅素透過腸道排洩。

寶媽需要注意:

蒙脫石散容易引起大便乾燥,如果寶寶本身容易便秘,不建議使用。

(3)中藥茵梔黃,分為口服液及顆粒劑,主要適用於大便較秘結、肝膽溼熱且熱更重的新生兒黃疸。

寶媽需要注意:

茵梔黃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為腹瀉,在寶寶服藥期要注意觀察寶寶的大便次數及性狀,如果大便次數增加5 次/天,就要減量或停藥,若出現水樣便或血便,應立即停藥併到醫院就診。

服用藥物一定要嚴格遵醫囑,提高依從性,在服用藥物期間,寶媽要在兩次餵奶之間,給孩子喂水,促進膽紅素的排洩。

3.合理餵養

為了給孩子去黃疸,姥姥奶奶接力曬太陽,醫生提醒:要科學治療

早接觸,早吸吮。相關研究表明,寶媽在分娩後的 24h 內,分泌的乳汁量不足 5ml,不能滿足新生兒的飲食需要。在寶寶出生後要儘快讓寶寶吸吮,促進母乳的分泌。

如果母乳不能滿足寶寶餵養的需要,可以使用配方奶粉,增加寶寶早期的攝入量,寶媽應該在寶寶充分吮吸母乳後新增配方奶粉。

根據中華兒科分會的推薦,新生兒每天餵養的次數應在 10 次以上,強化腸道和胃的反射, 刺激新生兒的腸胃蠕動,增加其排便次數,進而減少進入腸肝迴圈的膽紅素,從而減輕黃疸症狀。

4.游泳和撫觸

新生兒游泳和撫觸護理能夠降低寶寶黃疸發生率。

游泳時,水溫有促使面板毛細血管擴張的作用,可改善血液迴圈,提高寶寶新陳代謝,並且游泳時能量消耗非常大,能夠改善寶寶的食慾,強化腸蠕動功能,可促進膽紅素以及糞便儘早排出。

為了給孩子去黃疸,姥姥奶奶接力曬太陽,醫生提醒:要科學治療

寶媽需要注意:

1。游泳時間應選擇母乳餵養或人工餵養後 1小時以後。2。水溫在38-39℃。3。每次時間不超過15min。4。寶寶臍帶未脫落時應貼防水貼,游泳結束要對臍帶進行消毒處理。5。游泳結束後要給寶寶喂少量溫開水。

撫觸能夠增加交感神經緊張度,刺激胰島素和胃泌素的分泌,強化寶寶的吸收和消化功能,提高食慾的同時,加快健康菌群的生長,增加尿膽原生成,從而減少血清中未結合的膽紅素,減少腸肝迴圈,增加膽汁分泌量,從而促進膽紅素排洩。

為了給孩子去黃疸,姥姥奶奶接力曬太陽,醫生提醒:要科學治療

寶媽需要注意:

1。撫觸可在游泳之後進行。2。撫觸時要用撫觸油或潤膚霜塗抹雙手掌。3。可以撫觸的部位有背部、四肢、額頭、腹部。4。撫觸結束後給寶寶喂少量溫開水。

5. 做好寶寶的日常護理,預防感染

每次餵奶結束後應將新寶寶豎起來,把頭放在媽媽肩膀上拍背,排出吸奶時吸入的空氣。

每次吃完奶,應側臥或頭偏向一側,以防溢奶時發生嗆咳和窒息。

勤換尿布,便後及時清洗臀部,預防感染。

家有“黃孩”不用擔心,大部分黃疸寶寶經過積極治療,黃疸很快會消失,寶媽不必過分擔憂,只需積極配合治療,做好寶寶的日常護理,媽媽保持情緒穩定和飲食健康,對促進黃疸寶寶的恢復有積極影響。

TAG: 黃疸寶寶寶媽膽紅素新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