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為什麼可以設定市舶司——六朝以來的泉州海外貿易

泉州灣海上交通的興起,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唐·釋道宣(596—667)撰寫的

《續高僧傳》載南朝時,印度高僧真諦於561年從晉安郡(今福州)搭船至梁安郡,停留一年後,轉搭大海船回國。據張俊彥先生考證,該梁安郡即為今泉州。泉州港出現大海船,說明南朝時的

泉州港已成為東海和南海諸港口間的一箇中轉港,開始與其他國家進行海上往來。

泉州為什麼可以設定市舶司——六朝以來的泉州海外貿易

強大統一開放的唐王朝的建立,無疑對周邊國家和西域諸國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成就廣州港進入鼎盛時期。作為有一定海運基礎的泉州,也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來經商,出現了“船到城添外國人”的繁榮景象。尤其到唐後期,唐王朝更加重視海外貿易,在泉州設“參軍事……掌出使導贊”,加強對泉州海外貿易的管理,說明此時泉州的海外貿易規模已引起唐王朝的重視。

泉州為什麼可以設定市舶司——六朝以來的泉州海外貿易

九世紀中葉,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胡爾達茲比赫(Ibn Khordadhbeh)所著《道里邦國志》介紹了從南順次進入中國的四個港口:魯金(Luqin)、漢府(Khanfu)、漢久(Khanju)、剛突(Qantu),據日本學者桑原騭藏考證,該四個港口分別為:交州,廣州,泉州,揚州

這既反映了唐朝末年主要對外貿易港口的分佈情況,也當可判斷泉州港在當時重要的外貿港口中已佔有一席之地。

泉州為什麼可以設定市舶司——六朝以來的泉州海外貿易

五代時,割據福建的王審知等十分重視海外貿易,“招來海中蠻夷商賈”,其侄王延彬知泉州二十餘年,“多發蠻舶,以資公用”,留從效(泉州永春人)為南唐節度使時,“陶器、銅、鐵泛於番國,取金貝而還”,大力發展海上交通,並擴建泉州城和環植刺桐,“刺桐港”作為古後諸港的代名詞由此傳播。

泉州為什麼可以設定市舶司——六朝以來的泉州海外貿易

1982年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前的大庭宋建石塔中,發現一座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經考證為王延政(閩王王審知之子)從子王繼勳在泉州開元寺所建。經幢刻記施捨建經幢人中有許多地方官員,如“州司馬專客務兼御史大夫陳光嗣”、“州長史專客務兼御史大夫溫仁儼”、“軍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揮兼御史大夫陳匡俊”、“榷利院使劉拯”,說明朝廷那時設立了

“專客務”、“海路都指揮使”、“榷利院”等機構來管理海外貿易。

泉州為什麼可以設定市舶司——六朝以來的泉州海外貿易

南唐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莆田仙遊人)割據泉、漳二州時,泉州的海外貿易已有了長足進步。宋太宗平定江南時,“洪進不自安,遣其子文顥入貢乳香萬斤、象牙三千斤、龍腦香五斤”。以宋神宗熙寧十年所進口的乳香為例,杭州與明州進口的乳香之和僅有五千多斤,而在約一百年前的泉州就可貢乳香萬斤,足見泉州港在宋初的海外貿易已相當發達。

泉州為什麼可以設定市舶司——六朝以來的泉州海外貿易

宋太宗曾在香藥禁榷詔書中,將泉州與廣州、交趾、兩浙並提,“太平興國初,京師置榷易院,乃詔諸蕃國香藥、寶貨至廣州、交趾、泉州、兩浙,非出於官庫者,不得私相交易”,足見宋初泉州港的外貿能力已進入朝廷視野。

泉州為什麼可以設定市舶司——六朝以來的泉州海外貿易

而泉州港的興盛莫不與市舶司的建立有直接的聯絡,只是宋初還沒進入朝廷議程。上文所述唐以降至五代在泉州所設立的“參軍事”、 “專客務”、“海路都指揮使”、“榷利院”等機構,應是針對泉州的海外貿易設定,或具有兼管泉州海外貿易的職能,所以都應可以理解是泉州當時形式上的市舶機構。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TAG: 泉州海外乳香貿易專客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