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二卷》引甄權語:“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至今醫界多有“甘草調和諸藥”、“甘草和百藥”的說法。故而不少人多習慣在中藥處方中加入甘草。任何藥物都有其適應證,絕不可能是病皆可用。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甘草的功用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甘草,別名蜜甘、美草、蜜草、蕗草、靈通。味甘平,入心、肺、脾胃諸經,在現代中藥學中屬於補氣藥的範圍,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的功效。其生者偏於清熱,炙者則偏於補中。古代對甘草的應用相當廣泛,《傷寒論》113方中,用甘草者達17方,陶弘景曰:“此草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可見,古代對甘草的應用相當重視。

為何甘草能調和諸藥呢?甘草性味甘平無毒,和鹹、苦、辛、酸味和寒涼、溫熱性藥皆可相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二卷·發明》說:“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盡中之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義;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義;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風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之氣也。”

現代應用甘草配伍,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甘辛化陽法:如麻黃湯、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苓桂術甘湯等;酸甘化陰法:如芍藥甘草湯、大定風珠、酸棗仁湯等;甘苦瀉火法:如龍膽瀉肝湯、導赤散、瀉黃散等;甘寒生津法:如百合固金湯、養陰清肺湯、清燥救肺湯等;甘溫化溼法:如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二陳湯等;甘溫助陽法:如四逆湯、回陽急救湯、附子理中丸等;甘平緩解法:如補中益氣丸、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辛甘降氣法:如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復代赭湯等;辛甘溫疏散風寒法:如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等;辛甘涼疏散風熱法:如桑菊飲、銀翹散、升麻葛根湯;甘香理氣法: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酸甘化陰法的四點應用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酸甘化陰柔肝法 用於各種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各種因肝陰虛而致的各種內科、婦科病變。常用甘草、白芍、當歸、川芎各12克,再配合疏肝活絡藥皆能取效。因酸甘能養肝柔肝。凡見有舌苔白膩或黃膩,兼溼濁內阻者皆不可應用此法。

酸甘化陰止痛法 用於各種頭痛、身痛、腹痛、女子痛經等屬於陰虛筋脈失養者。常用方為白芍甘草湯。

酸甘化陰安神法 多用於心腎陰虛而致的心煩,心悸,少寐,頭痛頭暈,雙目乾澀,手足心熱。舌紅苔薄白,脈細或細弦。常以酸棗仁湯治療。其中主要以酸棗仁、甘草各15克,以取酸甘化陰安心神之效。

酸甘化陰平子時發病法 以酸棗仁、甘草兩藥配伍,治療夜半子時發病的脅腹痛、抽搐、哭泣、潮熱、心胸痞滿、洩瀉、牙痛、心悸、失寐、腦鳴等。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應用甘草注意事項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1.十八反中有“藻戟遂芫俱戰草”之說,近代雖然有不少報導可以甘遂、甘草合用,大戟、甘草合用、芫花與甘草合用,但在具體應用時,還是謹慎為好,尤其是甘草的劑量方面。有人報導在以上配伍中,大劑量應用會出現反作用,其量少則無反作用。

2.藥物配伍得當,療效顯著;配伍不當,則會降低療效出現不良後果。如酸甘化陰法中甘草和酸味藥的劑量比要恰當。

3.嘈雜吐酸明顯者,不宜用甘草。因甘草味甘甜,用之則助其胃酸增多而嘈雜吐酸更重,尤其是蜜炙甘草更不可用。

4.寒溼壅滯中焦而胃脘脹滿者不宜用。因甘草味甘性緩,會助溼邪難解,脹滿加劇,如用時必配伍溫散之品方可。《湯液本草》說:“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

5.熱證實證需清熱時要用生甘草,虛寒證需補益時則用炙甘草。

中醫|“調和眾藥”說甘草

公眾號:哲眼看中醫

問診 | 交流 | 分享

TAG: 甘草酸甘化配伍應用酸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