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寶章》:體道章第一

“體”道之義

《道德寶章》:體道章第一

白玉蟾祖師,第一句便是“體”“道”,為什麼是體?怎麼體?

為什麼不是悟道?或者明道、見道、知道?

古人用字,慎之又慎。請問,這個字,祖師想向我們表達什麼?

每個人,都有“體”,這個體。

古代“體、軆”是兩個字。

“體(bèn)”是“劣”,又指粗笨。

身體本字是“軆tǐ”,從骨,豊(lǐ)聲。形聲。

豊,行禮之器也。也就是古代祭祀用的禮器,從豆,象形。寓意豐盛,讀作“豐”。

這個軆字,讓我想起了 曾國藩的虛心——“恭敬厚藏,身為鼎鎮”。

身為鼎,魂為藥,祭奠“精神”。

一個“軆”字,也直指了“道”之所在。“道”就在我們自己身中。

《大道真傳口訣》 開篇“ 道自心中求,心空道可修”。

那什麼是“鼎”呢?

《道德寶章》:體道章第一

鼎:內能容物,外能鎮定。

鼎器本是乾坤體,大藥原來精氣神。

《悟真篇》曰:先法乾坤為鼎器,法者效法之也。言效法天地以為鼎器也。不有鼎器,何由得此大藥?大藥

惟何

?人身之精氣神也。夫安爐立鼎,會合陰陽。

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飪也。

聖人烹以享上帝,而大烹以養聖賢。

道,本人所共“由”

純陽祖師講“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

道,是自家田裡長出來的東西。

道,本來就是人人都有的“收穫”——本人所

共由

也。

“由”字則是從“田”字中間一豎出頭而來,向上突破的是由(化氣化神),

各下

突破的是甲(成形)。

〈向上煉性,向下煉命,甲木生風,風助火勢,正火灌滿〉

有人問:上達天,下通地,那是不是一個申字?

是的,所以大聖是猴(申侯),再看坤,再看“神”

猴,喻人“性”

侯,就是時間。春夏秋冬,喜怒哀樂。。。。

什麼是時間呢?

本來沒有時間(空境),人心動了,才有了時間。

心動快,時間快,心動慢,時間慢。

天上一天,地上三年,凡人心念動靜的頻率要遠遠快於天人。

比如,你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時間

過的

特別快,為什麼?

這是因為自己小宇宙的時間定了,外部的時間相對就要快了

所以,以猴,比喻咱們的“心性”。心性不定,如猴性。

道,是什麼?

《道德寶章》:體道章第一

O如此而已?

O,是什麼?

為什麼是圈?想過嗎?

純陽祖師說“道,非常說所能盡也。名稱也。”

道可道,非常道”的“常”,是什麼意思呢?

常:不動心

不管怎麼變,它一直在那個“點”。

臆測虛妄,滋長貪求;客觀求是,直心平“常”。

能在吃飯的時候想到“常 ”字,這也是點化(由一而點化一片),慢慢就通透了。

靈光一現的感覺很美,為什麼那麼少,又抓不住呢?

怎麼才能變成這靈光呢?

還是“開心”!

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先把自己的人道走好。

人道走好,後天完成,才談得上中天,先天…

比如,少女懷春是很美好的事,人生而追求財富名利,能善用權和利,造福大眾,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這都是人“道”。

在人“道”就要做好人道的事,投入的愛,熱烈的活,全身

心的

去感受生命的熱度!

沒有這些,怎麼證明自己存在過呢?

這就是我想說的“走好人道”。

這些都經過了,心性得到洗煉,坦坦蕩蕩,一身正氣,生命就已經是一塊經陰陽二氣煉化的美玉了。

“道以名顯,故可指名,然非常說所可泥也,無名即無極,有名即太極。物所自來曰始,物所含育曰母”。

“物所含育曰母”就是收住功夫,含而不露,如母蘊養的樣子。

這幾句話,把道理講完了。

色界即是有形的物質世界。

六道以三界分,即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六道,也是“道”,境界不同,我們想要的“道”,願行的“道”在哪?

道,不是“色界”的理解,不是用“道”這個字能表達拘泥、形象比喻的。

“色”與“空”的邊界就是它。無名即無極,有名即太極。

純陽祖師所講的“道”,是由欲界到色界到無色界天的必由之“路”。

道,如何“體”?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就是“心法”

如何觀其妙?

妙又是什麼?

天氣下降為“玄”,地氣上升為“妙”。

如何觀?

老子曰:“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

舉個例子: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水。

不去動它就是“無慾”。

以“無慾”的心態,可以觀察它是如何自然擴散變化的——此之謂“觀眇”。

你晃晃杯子,或者用手指一劃動,想去引導其變化時則為“有欲”——此之謂“觀噭”。

當然,在清水中加墨,本身就是“有欲”的行為。

“有欲”就可以觀察它如何與你有意識的行為相應、作用。

其實水本身一直在動,不過是無色透明,你看不到而已。

如果你的身體是這個

杯子

呢?

無慾的狀態下,它原本的軌跡趨勢是不是”地氣上升“的這個”妙“?

無慾什麼狀態?

噭:從口,從敫,敫亦聲。

“口”指“口聲”。

“敫”意為“從一點向廣闊空間擴散”。

“口”與“敫”聯合起來表示“聲波向周圍空間擴散”。

噭,不正是我們心念一動所激起的漣漪嗎?

旗動?風動?還是心動?

天下事物隨時隨地,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化,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在變、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在變(易)……沒有不變的事物。

變,是因為運動的過程,永無止境。

但是變化的最終根本,並不是無法探究。

因為玄之有玄——“圈圈裡面有圈圈”,萬物都有來源和根本。

就像每個圓(玄)中,所有的點都在動,只有圓“心”是不動的。

這個“心”,就是“一”、就是我們的“主心骨”,也是變化之根本。

這個根本,要透過“眾眇之門”去尋找。

“條條大路通羅馬”,每件事物的“眇”之門,都是通向“道”的門徑。

求道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只需要你閉上眼,在內心中,用自心去尋找。

“觀眇”:在靜中尋找動因。

這,就是求“道”的正確門徑。是找到那個真正“道”的,執行軌跡的,最基本方式。

這一點“一畫開天”。

一字堂開心派

文章內容來自於一字堂開心派群聊記錄

《道德寶章》:體道章第一

TAG: 無慾祖師就是時間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