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肪和高碳水,多吃哪個更可怕?醫生:科學減肥注意這3點

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百姓生活條件變好,在飲食方面,低碳水、戒糖的觀念逐漸普及,

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從吃飽變成了吃得好、吃得健康

在中國傳統飲食中,北方人偏愛麵食,南方人偏愛米飯。那麼問題來了:

中國人長期偏重碳水飲食,為什麼沒有普遍發胖?到底怎樣吃才更健康?

高脂肪和高碳水,多吃哪個更可怕?醫生:科學減肥注意這3點

亞洲人多是“內臟型肥胖”,不能簡單套用西方體重標準

先來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認為自己很胖的國人到了美國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不要太苗條,這樣說來好像中國就沒有胖子了。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需要指出的是

東西方之間由於人種的差別對於肥胖的定義存在差異

。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對體重指數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來定義,目前世界標準是18。5-24。9屬於正常範圍,大於25為超重,大於30為肥胖。然而這一標準是針對歐美白人為基準制定的,對亞洲人則不適用。道理很簡單,亞洲人身材偏小,不能簡單套用。

事實上,統計資料也發現了這一問題:日本人在BMI達到24。9的時候,高血壓風險已經增加3倍,

香港地區的中國人,BMI達到23.7以上時,死亡風險明顯增加

。正因為如此,

專家們認為:BMI在18.5-22.9之間才是亞洲人正常體重標準,超過23就認為超重,大於28就認為肥胖

二是脂肪堆積部位的差異。研究資料表明,

在同樣體重、同樣脂肪的情況之下,我國居民體質偏向於使得脂肪堆積在內臟周圍

這就是人們常常說的我國居民的肥胖更加傾向於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或者蘋果型身材。而在歐美國家白人的脂肪往往更加傾向於堆積在表皮皮下脂肪中,表皮皮下脂肪組織可以遍佈全身,而且以腿部為主,所以表現為腿部肥胖,這又稱為梨形肥胖或者周圍性肥胖。

高脂肪和高碳水,多吃哪個更可怕?醫生:科學減肥注意這3點

應該說,腹型肥胖的危害不要太多,

腰圍每增加1cm,相當於大腦衰老了1歲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關係,是因為腹部脂肪的堆積可能經過一系列反應導致腦血流量顯著減少,這也同樣意味著患痴呆、阿爾茲海默症風險加大。

此外

腹型肥胖也意味著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脂肪肝風險的增加。一般來說,當男性腰圍大於85cm,女性大於80cm就可以認為是腹型肥胖

碳水化合物含“糖”量高,與脂肪同時攝入最易發胖

我們從問題的根源上找方法,人為什麼會發生肥胖?談一點個人看法:

其一,身體胰島素處於持續高水平狀況。在這裡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胰島素出現高水平,一是胰島素高水平的持續存在,缺一不可!

很多人談到胰島素馬上想到的就是它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殊不知

胰島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促進脂肪和蛋白質在身體的儲存。身體內持續的高水平的胰島素會帶來肥胖

是怎樣的情況會導致胰島素水平持續高水平?那就是過多的糖的攝入!

這種糖包括吃上去口感甜的糖如蔗糖(甜菜、甘蔗、水果含量豐富,市面上各種冰糖、白砂糖、綿白糖和赤砂糖也含量豐富)、玉米糖漿(用玉米澱粉經過多種酶水解而製成的以麥芽糖為主的糖漿,存在於甜飲料、酸奶、烘焙食物、咖啡伴侶等)。

還有一類

容易為人們所忽略的糖-澱粉,吃上去不太甜的糖。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米麵,還有土豆、山藥等都屬於此類

高脂肪和高碳水,多吃哪個更可怕?醫生:科學減肥注意這3點

不管是吃上去甜的糖還是吃上去不太甜的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刺激胰島素分泌,這種分泌假如過多自然會增加脂肪在身體裡的儲存。肥胖就難以避免。

問題來了,在我國,

在一個漫長的時間裡,我國居民也是以米麵為主要的熱量來源,肥胖並不多見,為何近30年我國的肥胖患者越來越多?

這就不能不說到另一個問題了:脂肪攝入的增加。

可以肯定地說,假如沒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僅僅攝入脂肪一般是不會導致肥胖的,道理很簡單,脂肪的攝入不會引起胰島素過多分泌,這非常容易形成飽腹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會造成脂肪的儲存。

在脂肪攝入增加的情況之下,假如不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帶來的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就是胰島素更長時間的處於高位水平,這特別容易發胖

。因此,控制肥胖的重要一環就是不要將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同時攝入。

慢性炎症阻礙脂肪代謝,科學減肥注意這3點

肥胖的第二個原因是身體的慢性炎症狀態。

身體的慢性炎症狀態會誘導身體免疫系統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會損害人體的脂肪代謝造成肥胖

。那麼導致人體慢性炎症狀況的原因有哪些?

高脂肪和高碳水,多吃哪個更可怕?醫生:科學減肥注意這3點

1、腸道出現問題。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當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微環境出現紊亂的時候,免疫功能會出現障礙,這種障礙會帶來炎症狀況從而出現肥胖

的狀況;

2、油品的錯誤的選擇。

很多家庭都喜歡選擇精煉種子油,如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玉米油等,有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這些油品因為含有太多的Ω-6不飽和脂肪酸而導致身體的慢性炎症狀況。

3、情緒、壓力狀況。過大的壓力憂鬱的情緒也增加發胖的風險,這也應該與炎症狀況有關。

總之,必須知道,與西方白人相比,我國居民只是看上去不胖,但假如結合我國居民脂肪多分佈於內臟以及更小的BMI指數就可能帶來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特點,就可以肯定我國居民肥胖的比例並不算太低。當然,假如僅僅攝入碳水化合物,發胖的機率還是不大的,但必須承受難忍的飢餓感。

因此,

低碳水+優質脂肪配合生活習慣的改善,既能有飽腹感、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也不會引起過多胰島素的分泌而導致肥胖

,是更為健康的飲食和減肥方法。

更多癌症、健康相關知識請繼續關注【李醫生聊防癌】!

TAG: 肥胖脂肪胰島素攝入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