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㈢

前文分析了古人在夏季充滿詩情畫意境頭,揭示了“心靜自然涼”禪境的現象。本文著重對照當代人夏日生活場景,看古今文化差異及養生之必然!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㈢

生活,何謂生活?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往往能從每個字中看出深刻含義。例如,男:田字下一力字,表示男人下地出力耕作;女:表示女人兩腿磐坐,兩手紡織做衣。男女組合家庭,其樂融融,這叫過日子,就是最完美的生活。

現代人卻不同了,男人慾耕作卻沒了田;女人慾紡織,卻沒了機和針。全憑貨幣到商店買來使用。時間倒是很多,每週兩天假期,外加五一,十一和春節黃金週等節假日。老年人退休後無事可做。幹活都用機器操作。人都閒來無事,玩!玩什麼?不知玩什麼好,打樸克、下棋,逐漸失去興起;旅遊,到處人山人海;卡拉OK,染上黃賭毒。於是,男女家庭矛盾越來越多,不過日子了。現代人沒有生活!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㈢

用專業人士的術語來講——生活實際上是對生命活力的解釋,包括日常活動和心理暗示。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與古人的生活節奏緩慢相比,古代文人是追求優雅悠閒生活的典範。

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就是夏天走到哪裡都是空調,冬天走到哪裡都是暖氣,夏天做在空調下穿著長袖還要加外套,冬天在暖氣裡,甚至是熱的只穿短袖,這在現代社會的上班族人群中體現的特別明顯!尤其是在夏天,點個外賣坐在自己的空調“窩“裡偷樂,是典型的當代精英生活!古人可以比嗎?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㈢

說實話還真的是咱們現代人盲目自大了。當紅電視劇《清平樂》中有些鏡頭足以讓我們產生錯覺,難道宋代人真的過著“瓷一般精緻生活”嗎?咱們先不急著吐槽編導反映歷史的功底,先查查史料:據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卷三“馬行街鋪席”條說“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意思說,做買賣的商販人家,都在食品店買吃的,不在家做飯。而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粱錄》等史料筆記所寫“逐時施行索喚”“昢嗟可辦”,說得就更清楚不過了。也就是說,宋朝一般城市皆可隨時叫外賣(當然,那時叫外賣不可能足不出戶),“餓了嗎“之類在古代並不新鮮。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㈢

唐代的“香囊”僅侷限於官宦之家和夫人小姐使用,而宋代的平民百姓都隨身攜帶“香丸”用來改善氣味了,這種“香丸”在天氣高溫和人的體溫雙重“作用”下,散發出來的香味頃刻間就覆蓋了汗味。更重要的是,這種“放香除味”法跟現代人夏天普遍採取“塗脂抹粉”防曬除味法有本質區別,它不怕水的特點和由內向外源源不斷地釋放香氣,基本上跟毛孔出汗是兩條線平行在作業,身體愈熱它“燃燒”出來的香味就愈濃;而現代人所採取的“塗脂抹粉”驅汗味正好相反,溫度越高、汗水越多人就越難堪,散發的異味就越刺鼻。由此可見,古人的思路非常清晰,改善氣味必須先“治本”。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㈢

至於慢生活方面,宋代新儒家程顥堪稱典範——他巧妙地將休閒與生活領域結合起來。例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程大學問家說:一個平靜的下午,看著沿途的柳樹,世界沒有意識到這種悠閒自在的快樂。柳樹和花一起穿過千川,當時的人們不理解我此刻內心的快樂,認為我在學習年輕人利用好時光去偷東西。程顥這種將悠閒自在變成一種風格,足以表明新儒家對慢節奏生活的理解確實比文學家還要好。

古人對生活的理解在於情趣,在於閒適,在於迴歸自然。而現代人在快節奏生活的逼迫下,只圖眼前的快感。古人認為夏季就是要出汗的季節,應該排毒去溼,而我們卻在空調下,不要說出汗了,不加件外套有時候都會覺得冷,長此以往,病入膏肓而不自知。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㈢

網上有人說什麼是空調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我要說的是從古人的生活經驗來看,空調洽洽是我們現代人的健康殺手。中醫認為溼氣是百病之源,睡眠不好,大便稀溏,大便粘連都與理氣有關。而溼氣正是空調所帶給人們涼爽和暖和的同時所帶來的附屬品!長期處在空調環境下也就是說身體會吸收到大量的溼氣,雖然人的身體有主體的新陳代謝調理系統,但是在夏季的時候身體可以說是發汗的季節,你出汗了嘛?冬季本來是身體本來是保守的季節,暖氣下穿著一件薄襯衫,任氣流吹著你的身體,你保守了嘛?這也就是導致現代人的疾病的發病率很高的一個原因,甚至是現代的年輕人都不能倖免的原因,甚至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環境的影響,年輕人時間安排緊,很少有時間可以去健身房鍛鍊健身,所以年輕人身體上的毛病會更多!這已經是我們非常需要注重的一個問題了!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㈢

減肥是現代人特別是愛美女士夏天樂做的一件事。而偉大的孔子乃是我國減肥運動的首倡者。《論語》“學而篇”說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是最好的減肥方法。孔聖人提出這種減肥理念時,還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作理論支撐。也就是說,孔子的“減肥方法”背後是有哲學思想指導的。

一般現代人選擇“晨跑”或晚上“暴走”作為夏天主要的健身方式,這更不值得炫耀。文獻記載,2600多年前的趙國人、秦國人等就把“走路”當成最經濟、最安全的健身方式。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養生方》可辨別的27篇目中就有“走方”、“疾行(跑步)方”的記載;《黃帝內經》則提倡“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到了宋代,“走路”健身已成時尚並普及化。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堪稱“晨跑達人”,宋、明代文人筆記小說皆稱東坡老師不僅平常“安步以當車”,且每天“晨跑5公里,出汗方止”。

有錢有閒人攜家帶眷飛往異國他鄉的海邊消暑,也是一種現代生活方式。古代人也有些追求,孔子早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教導。孔子看似說的是“智者”與“仁者”,其實也隱喻山水可助人心靜而身涼。當然,孔子認為,一個人對山水培育仁愛之情、內心湧動“泛愛眾而親仁”的願望時,就會對魚蟲鳥獸等萬物產生同情之心,進而養成低碳生活習慣。

透過古人與現代人在夏季生活習慣上的比較,我們不得不承認,生活之於我們變得越來越陌生了。生活的本意是我們人類生命活力的體現,而我們現代人已經完全成為了物質文明的附屬,而失去了精神文明的靈動和自足!我們之於古人更幸福了嗎?

TAG: 現代人生活古人空調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