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一說到“馬面”大家第一時間想起來的往往是“牛頭馬面”,但是這個馬面裙的“馬面”和“牛頭馬面”是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裡所說的馬面裙是一種下裙的形制,它的名字居然來源於用來戰爭防禦的“馬面”!

那“馬面”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歷史上馬面一詞最早的由來是建築上的用詞,是城牆體系中一種用來防禦的結構,也叫作“臺城”。在《守城錄》就有記載有馬面一詞“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可是與裙子有關的馬面一詞則最早在《明宮史》中有記載:“曳撒,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馬面的名字來源我們理解的差不多了。那麼馬面裙的起源到底是什麼?而明朝對於馬面裙又有什麼更進一步的改變呢?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馬面裙的起源:源於宋制兩片裙或者契丹族

第一種說法是馬面裙起源於宋朝的旋裙。

宋朝的旋裙也稱為兩片裙,和名字一樣有兩個裙片,共用一個裙頭,兩個裙子下襬之前並不不縫合。結構和馬面裙類似,裁剪成四篇布,拼接成兩片,兩片裙子中間有重合的部分,但是和馬面裙不同的是,裙子上面並不打褶。裙長可以長、可以短,而且裙襬也有寬裙襬和窄裙襬的區別。宋代江修復在《江鄰幾雜誌》中寫道:“婦女不服寬袴與襜,制旋裙,必前後開胯,以便乘驢, 其風聞于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恥辱如此”。說的就是宋制的兩片裙是前後開胯,為了方便騎驢用的。雖然這種裙子一開始是妓女穿著的,但是後來就興起了穿旋裙之風,無論上層的貴婦還是下層的平民百姓甚至妓女都有穿著,這種旋裙常在裙邊裝飾花紋。在南宋黃昇墓和南宋周氏墓中都分別有出土的窄擺旋裙和寬擺旋裙。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起源於契丹族。

因為當時的裙子都只有一個群門,騎馬非常不方便,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就做成了前後裡外共有四個群門的馬面裙,方便了人們的騎馬。這兩種說法都有它的道理,但是根據考證來看,西晉祠彩陶中的一尊宋代侍女像上就有馬面裙的影子,所以馬面裙來源於宋朝的旋裙的說法更加讓人們信服。這種前後開胯的設計大大方便了女子的行動,這也是到明朝成為馬面裙,成為明代裙子主流的原因。

宋代旋裙經過朝代的更迭,在明朝形成了馬面裙。

馬面裙在明朝成化年間開始盛行,女子們都很喜歡穿著馬面裙。馬面裙之所以叫做馬面,是因為它正中間的寬大光滑的褶子像城牆上突出的馬面,因此得名。馬面裙的點后里外一種有四個群門,群門兩兩重合,外群門大多都有裝飾,內群門沒有裝飾或者裝飾很少,馬面外面會打襉,群頭大多數會用白色布料,打成紐或者結,取的是白布的白頭偕老的意思。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明代馬面裙在製作工藝上、用料、紋飾有很大的考究

馬面裙的製作過程是比較講究的。

一般的馬面裙需要用七幅布,每個裙幅需要三幅半的布做成,“馬面”部分光滑且平整,周圍打活褶,一般是三對褶到六對褶,褶子大並且稀疏。當然也有打褶十對的百褶馬面,這樣的馬面大多是馬面處的群門比較窄,褶子比較多比較細密,看起來更加的飄逸。華氏墓出土的馬面文物,裙門只有五公分,周圍褶子多且細密,這大概就是百褶馬面的前身了。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因為窄群門的馬面在穿著時容易露出褲子,為了防止穿著馬面裙走光,所製作的內群門和外群門的寬度會不一樣,內群門會比較寬,就像華氏墓出土的文物,內群門22公分外群門則是5公分,這較大的落差也是為了防止走光的,寬群門馬面則就沒有這麼多要求了。馬面裙腰大多用白色的布料,裙腰兩端縫綴繫帶。古代的熨燙技術並不像現在成熟,那是怎麼保證褶子不散呢?是因為馬面裙的褶子是燙出來的,那時候的衣服有上漿,再加上那時候的熨燙技術足以讓褶子保留,只是現在的人們大多不習慣熨燙了,所以會覺得褶子容易散。

甚至一些柔軟的布料並不需要燙,垂感好,就做成了沒有鋒利褶子的馬面裙了。馬面裙分梯形馬面和平行馬面,兩者只是在形狀上有差別,平行馬面是指褶子平齊上下等寬,而梯形馬面上窄下寬,呈現一個A字形。馬面裙的用料也是非常嚴格的,雖然明朝女子大多都穿著馬面裙,但是不同階級的人們,所穿著的馬面裙的布料質地、紋飾裝飾、色彩都是有嚴格的區別的。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馬面裙有一種裝飾手法叫做“襴紋”,在膝蓋處的稱之為膝襴,在裙底的稱為低襴。

裙襴是一種呈條狀的紋飾,有著特殊的寓意。裙襴也是有著變化的,明代中期流行短襖短衫,所以就有雙襴裙的流行,是膝襴寬低襴窄,因為穿著短襖短衫的時候,膝襴和低襴都會露出來,為了美觀就會把膝襴做的很寬。我們從定陵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到,雙襴位於裙子的下方,並不是我們想象的膝襴在裙子的正中間,膝襴寬低襴窄。到了明朝後期,衣長開始由短向長轉變,長襖長衫開始流行,而長衣的長度大概就是到膝蓋的位置,膝襴已經看不到了。所以到了後期的裙子就逐漸就有了兩種劃分。一種是膝襴消失,只有低襴並且把低襴做的寬,另一種則是把膝襴做的特別靠上。裙襴的樣式種類也比較多常見的紋飾有:傳統雲紋、麒麟纏枝、八仙過海、雲蟒紋等等,都是有吉祥寓意的。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馬面的製作工藝就有許多種了,比如我們現在多見的織金馬面、妝花馬面。

現在市面上的妝花馬面很少都是仿妝花,是用絲線棉線等綵線織入布料形成不規則的花紋。妝花馬面花紋較多,色彩也是比較豐富的,一般的圖案主體通常用兩三個層次來表現色彩,一件妝花織物的配色能多達十幾種甚至二三十種配色。雖然顏色繁多,但是能處理的協調又不繁雜,具有美感。並且妝花這種技藝只有雲錦中的妝花鍛流傳下來,需要手工操作,至今還不能被機器替代。而織金馬面的織金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工藝,織金起源於元代,是元代非常流行的一種技術,織金錦尤其受人們的歡迎。織金的工藝有兩種織法,一種是用金箔念成金線和絲線一起交織,這種織法雖然耐用但是光澤比較暗淡。另一種是用切成長條的金箔加在絲線當中,這種織法織出來的料子比較粗糙,但是極其的華麗,並且是金光閃閃。織金馬面富貴大氣,妝花馬面則比較色彩豔麗。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馬面裙的穿法:搭配各式上衣

既然是上衣下裳制,那裙子上面必定要搭配上衣對於馬面裙的搭配也是多種多樣的

。最常見的搭配方法就是襖裙了,襖裙指的是有裡子的雙層的上襦和下裙,並不是單單指裙子。明朝的襖子也是多種多樣,明朝初期的時候,雙襴馬面裙大多數搭配對襟交領的襖子,是將對襟穿做大襟,繼承了宋朝的穿法。因為對襟是指兩襟在前方呈平行狀態,而大襟則是在前方呈交疊狀態,隨意對襟做大襟就是穿成交領的樣式。

穿對襟交領的時候大多都是把襖子穿在裙子裡面,外面大多數會打上披風、半臂和比甲。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大多都是搭配著交領大襟穿著,交領大襟和對襟交領看上去很像但是兩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大襟是穿在裙子外面的,裙口在上衣裡面的下襬處。明代中期同時也出現了豎領大襟和豎領對襟,不同的不僅在襟,衣長也所不同,豎領大襟又叫做立領斜襟,主要是長襖的一種,長襖的衣長一般到膝蓋處,到了明朝後期漸漸的加長。而豎領對襟大多是短襖,當然也有立領斜襟短襖和豎領對襟的長襖在。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也有搭配衫的穿法。

合領衫就是一種,合領衫和宋制的褙子相似,但不同。合領就是直領對襟裡面,領子兩襟能完全合上的美叫做合領,而褙子則是對襟長衫合不合上都可以。合領衫是不過膝蓋的,過膝蓋的都叫做長衫。所以也會有立領斜襟長衫,在山東孔府博物館裡面就有舊藏存在。衫一般都比較薄,是單層的,所以有時也會搭配紗的馬面穿著。

清代和民國是如何傳承明代馬面裙的

儘管清朝時期滿族的愛新覺羅氏當政,但是清代漢女對馬面裙的喜愛還是依舊的。

如果說明代馬面裙是清麗淡雅,那麼明代的馬面裙就是富麗堂皇了,清朝馬面裙的褶子由活褶變成了死褶,褶子的邊緣還會用不同顏色的絲線鑲上邊。後來又衍生了側襉式、襴乾式、鳳尾式等形制類別。

人們最熟悉的應該是鳳尾裙,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會用數十條裁成尖角的飄帶,並排圍在裙腰處,飄帶會有各種顏色,上邊也會有各種刺繡。但是這樣的裙子並不能遮蔽身體,後來就圍在馬面裙的外面作為一種裝飾也稱為鳳尾裙。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清朝的馬面裙和明朝馬面裙相比更加富麗堂皇,這也是因為到了清朝人口更加密集,我國自古代開始就是農業大國,清朝人民的生活也比明朝更加穩定,後來也有引進紅薯、玉米等作物。人們的生產水平有所提高,經濟水平自然也是提高了。無論是滿族女子還是清朝的漢女的生活更加富足,自然在穿衣上更加富麗堂皇,自然清馬面要比明馬面華貴許多。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到了民國年間,馬面裙還是有穿著的。

只是不再像明代的馬面裙是繫帶的,而是在清朝盤扣的基礎上多了一種塑膠釦子。也由清朝的兩片式合成了一片式,變得更加簡單。辛亥革命以後,馬面裙變為套穿的裙子,但是原本的群門和褶襉還是存在的,越到後期,對服飾制度的把控沒有那麼嚴格了之後,穿著變得越來越隨意,就只剩下了群門。明國年間,時局動盪,國家的生產力也有多下降,更多的人吃不上飯,穿不上衣,在穿衣上就更加的樸素了,所以民國的馬面裙更加簡單樸素。因為民國時期人們對於國外文化的嚮往,人們“崇洋媚外”所以國外更多的服飾文化傳入中國,外國女子的套頭裙子對中國的馬面裙也產生了影響,所以人們穿的馬面裙就逐漸從繫帶式轉變為套頭式。

明朝馬面裙真的和“牛頭馬面”有關嗎?一條另類靈感來源的裙子

後記:無論是宋朝的開胯旋裙還是明馬面清馬面還是民國的馬面,都是歷史的縮影。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隨著馬面裙繫帶的消失,也代表著套穿的裙子正式進入了中國的服飾史。明朝的清麗淡雅,清朝的富麗堂皇都是人們審美的體現,儘管馬面裙是如何的美麗大方,最終還是沒有敵過歲月的變遷,以及朝代更迭、政治變換而帶來的蕭條、甚至是落寞。

儘管如此,它還是在那個滿是美的朝代存在過,無論是因為方便還是美麗,都被人們所接受喜愛過。它所傳承的是幾個朝代的審美遺產。

TAG: 馬面裙子褶子群門對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