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安家營子大型金礦田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安家營子大型金礦田。安家營子大型金礦田在喀喇沁旗的東部,89度方向,與喀喇沁旗直距19公里,礦田位於喀喇沁旗的十家鄉、樓子店鄉和宮營子鄉境內,該礦田由漏風峁、南大窪、龍頭山、雁翅廟、金蟾山、長皋巖、大水清等幾十個礦床礦點組成,礦體主要賦存在安家營子似斑狀二長花崗岩體內及其接觸帶附近,分佈面積80多平方公里。

礦區呈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界、元古界長城系地層,太古界巖系主要有黑雲斜長片麻岩、角山斜長片麻岩、長英片麻岩,夾有一些斜長角閃巖、輝石巖和角閃石巖透鏡體,原巖是一套火山沉積岩系。元古界長城系主要分佈在礦區北部,主要由綠泥石英片岩和黑雲石英片岩組成,區域性夾有大理岩和石英岩透鏡體。

礦區內岩漿岩主要是侵入岩,主要有燕山早期的喀喇沁巖體、安家營子巖體。喀喇沁巖體呈北東向展布,巖性以中細粒花崗岩為主;安家營子巖體,呈北西向侵入於前者北端,分佈有大量的脈岩。

礦區內斷裂主要有四組,北北東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和東西向,其中北北東向剪下斷裂破碎帶具有成群成帶分佈的特點,分佈在安家營子似斑狀二長花崗岩體的南東端,走向20—30度,傾向南東,傾角55—75度,由數條或數十條一系列首尾相接、互相平行、呈雁行式排列的剪下斷裂帶組成,是礦田主要容礦構造。

安家營子金礦田賦存在安家營子花崗岩體及其接觸帶附近,礦區發現含金蝕變破碎帶50多條。在雁翅廟金礦區發現26條蝕變破碎帶,破碎帶走向延長100—800m,25條走向北東東向,傾向南東,傾角40—85度,一條走向近東西向。在七分二金礦發現8條蝕變破碎帶,走向延長大於200m的有5條,其中S1延長大於1200m,S2走向延長1000m,礦區蝕變破碎帶有4條近南北向,4條北北西向。在葫蘆溝金礦發現17條蝕變破碎帶,延長大於200m的有7條,延長100—200m的有2條,延長小於100m的有9條。

礦田內蝕變破碎帶形態雖然不同,但金礦化及其蝕變特徵基本相同。礦田內金礦床型別主要有破碎蝕變帶型、石英脈型、蝕變巖型三種類型。破碎蝕變帶型礦體形態呈脈狀、扁豆狀,礦體長50—240m,厚1—14m,延深70—200m,金品位一般5。8—24。37g/t;石英脈型礦體形態呈脈狀,礦體長50—170m,厚0。5—2。1m,延深180m,金品位一般3。8—54。7g/t;蝕變巖型礦體形態呈脈狀、囊狀,礦體長20—110m,厚0。8—10。4m,延深40—17m,金品位一般3。5—15。72g/t。

礦田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其次有少量的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銀金礦、自然金等,偶見輝鈷礦、方鈷礦、硫銀鉍礦等,次生礦物有褐鐵礦、孔雀石、藍銅礦、銅藍等。礦石中金礦物以銀金礦為主,自然金和金銀礦次之。金的成色平均752,金礦物呈粒狀、渾圓狀和各種不規則形態產出,金礦物主要以包體金、晶隙金、裂隙金和連生金四種嵌布形態,後兩種最為普遍。

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絹雲母、綠泥石、方解石等。

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交代溶蝕結構、交代脈狀結構、交代網脈狀結構、交代環邊結構、乳滴狀結構、壓碎結構等。

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似條帶狀構造、斑雜狀構造、脈狀和網脈狀構造等。

礦床圍巖蝕變主要有矽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高嶺土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鉀化等。蝕變嚴格受北北東向構造破碎帶控制。

安家營子金礦田長皋巖、南大窪、龍頭山、雁翅廟、鴿子洞溝、夾壁牆、金蟾山、雞冠山等8個礦床累計勘探獲得礦石資源量379。868萬噸,黃金金屬量29。968噸,金平均品位7。89g/t。

其中,長皋巖金礦2007年核查,累計查明礦石資源量(122b+333)79。039萬噸,黃金金屬量7。82噸,銀金屬量102。33噸。

雁翅廟七分二金礦累計探明(122b+333)礦石資源量50。93萬噸,黃金金屬量3。49噸,金平均品位6。86g/t。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安家營子大型金礦田

圖1:a安家營子金礦田地質圖

TAG: 營子金礦安家破碎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