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可以這樣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本奇書,號稱群經之首,這就是《易經》。

有說《易經》大約產生於5000年前,也有說它大約產生在7000年前。不過目前學界大致認可的成書年代大約在商末周初。相傳,最原始的《易經》有三種:夏代神農的《連山易》、商代黃帝的《歸藏易》、周代周文王的《周易》,後世稱為三易。《連山易》古稱《連山》,《連山易》在東漢時尚存於“蘭臺”,後來,《連山》與《歸藏》長期亡佚,成為中華文化領域裡的千古之謎。

《易經》,可以這樣讀

這三種易學是怎麼產生的呢?

《易傳·繫辭》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聖人伏羲以此畫出了先天八卦。

《易經》,可以這樣讀

《易經》裡還有記載說:“人更三聖,歷世三古”。說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連山易(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歸藏易(歸藏八卦)。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稱《周易》。由於《周易》經文仍舊深奧簡古,春秋期的學者閱讀起來已感到十分困難,於是,孔子對《周易》進行了系統的解釋,後世稱為《易傳》,這是詮釋《易經》的經典著作。所以學界認為,《易經》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聖人先後完成,後世稱“三聖”。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為中國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絡。

《易經》,可以這樣讀

《易經》的應用範圍極廣,幾乎可以用來預測生活中面臨的各種雜事。但若您對《易經》有所瞭解,您會發現,無論我們用《易經》預測什麼事情,最終得出的結果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好”或者“壞”。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好或壞的問題,《易經》裡習慣的表述為“吉或兇”。如果再換成現在哲學的語言表述,其實就是“矛盾”的問題。

《易經》,可以這樣讀

所以,在我看來,《易經》其本質是一本哲學著作。但相較於西方的哲學著作而言,《易經》明顯要更先進和高階許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的西方哲學著作,只看到了世間萬物都是“矛盾”綜合體這個基本規律,雖然也說明了矛盾之間會相互轉化,又相互對立統一等基本屬性,但矛盾之間如何轉化,轉化的過程是什麼樣,現代哲學確並沒有進行研究,或者說並沒有研究透徹。反觀《易經》,不但說清楚了“陰陽”的各種屬性,還運用“卦爻”對陰陽的轉化過程進行推算,從而最終得出“吉或兇”的結果。所以說,讀《易經》,不能把它當“天書”看,應該客觀的分析和判斷,應該正確地理解吸收和實踐應用。讓這部中華民族先祖總結的智慧瑰寶得以永葆長青,福澤萬世。

TAG: 易經連山歸藏周易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