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分還被罵,太冤了!

你能想象嗎?

一部電影,豆瓣評分達8。7,超過93%的同類型影片,竟然還被罵。

這就是德國導演愛德華·貝爾格的最新作品

西線無戰事》。

但它被罵的原因,不是它本身不好,而是因為珠玉在前。

有對比,就有傷害,尤其是前作太過優秀的情況下。

1929年,德國作家雷馬克出版了反映德國士兵在一戰中悲慘遭遇的小說《西線無戰事》。

第二年,就被美國導演改編成了同名電影,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在德國被禁了26年,卻成為影史上的經典。

從此,提起反戰電影,沒人能繞過《西線無戰事》。

1979年,這部經典,再次被美國導演翻拍。

而這次,終於輪到德國人,一戰中的戰敗方,小說中人物自己國家的導演來重新翻拍。

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呢?

儘管很多人打出高分,但仍有不少批評:

有人覺得它偏離原著太遠,有人覺得它和1930版的經典太不像了。

但這樣的對比顯然不夠公平。

如果我們總拿影史上的經典,要求後來者必須照著做,那就沒法翻拍了。

所以,更加客觀的評價,或許是:

我們暫且拋開經典,獨立地來看這部2022年的作品。

看看導演在這舊瓶裡,到底裝了什麼新酒。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在電影一開始,我們就看到了戰爭這臺機器,究竟是如何執行的。

戰場上陣亡計程車兵,他們的衣服、軍靴,統統都被重新回收。

經過大批工人的漂洗、消毒,把血跡、汙泥都洗去。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然後交給縫紉工人,翻舊如新,再發給新兵。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諷刺的是,那些即將上戰場的新兵,拿到衣服時,還疑惑地問徵兵者:

是不是發錯衣服了?這衣服的標籤,縫的不是我的名字。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套衣服,已經在不同計程車兵身上,穿過好幾輪。

那些戰場上的年輕人們,前赴後繼地被填入戰爭這臺巨大的絞肉機中。

不到幾個月,就匆匆送命,成為炮灰,連最後的體面都無法保留。

身上可回收的衣服、靴子,通通被扒光,送回去給新兵穿。

這就是戰爭執行的第一個規則:它是冷血的,講究效率的,因此也是沒有人性的。

它不僅是對生命的無情剝奪,更是對人之為人的尊嚴的蔑視。

在電影裡,聽到士兵的疑問,徵兵者是怎麼回答的呢?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哦,可能是那傢伙穿起來太小了,所以退回來了,這也是常有的事。

然後,把這套曾在好幾個死人身上剝下來過的衣服,雙手捧給士兵,祝他一切順利。順手把撕下的標籤,扔在了地上。

這就是戰爭執行的第二個規則:它是反真相的。

那些知道戰爭有多慘烈的徵兵者,永遠不會告訴新兵實情。

難怪有人說:戰爭一打響,第一個犧牲的總是真相。

在戰場後方,老師慷慨激昂地發表鼓勵學生們參軍的演講:“我們很幸運得以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用不了幾個星期,你們就能挺進巴黎。我們的未來,德國的未來,掌握在最偉大的一代人手裡,那就是你們!”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聽了老師的演講,同學們一個個都熱血沸騰。

毫不猶豫地簽了徵兵令。

家長不同意的,就偽造家長的簽名,瞞著家人,上了戰場。

記住這張青澀的面龐。

他就是本片的主角——保羅。

一個本來前途無量的大學生,因為政客、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動,帶著對戰爭的美好幻想,踏上了戰場。

接下來,你會看到這張曾經天真的臉,如何一步步變得麻木,失去人性,變成行屍走肉。

行軍第一天,一顆可能帶有毒氣的炸彈在身邊爆炸,他開始變得緊張。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接著,來到戰壕裡,看到糟糕的生存環境,下大雨也只能淋著,一整天腳都泡在髒水裡。

他開始生出懷疑:自己來這裡,究竟是為了什麼?

然後是第一次值夜班,他開了第一槍,卻反被敵人擊中了頭盔。

一瞬間以為自己中槍,就要死了,臉上寫滿了惶恐。

到這裡,他好像才終於明白過來:戰場上,子彈是不長眼的,自己隨時可能死去。

等到深夜,敵人的炮彈轟隆隆地襲來,在頭頂爆炸。

他的眼神裡,滿是震驚、無助、絕望。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然後,是非常正常的,和他一起來到戰場的同學,在他身邊死去。

他開始悲傷地哭泣。

他第一次切實地體驗到戰爭的殘酷。

接著,他被轉移到另一處戰場。

此時,他已經真正從一個男孩,成長為戰場上的男人。

不是變得多麼成熟,而是變得麻木。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眼神裡再也不見原來的憧憬、樂觀,只剩空洞洞的心如死灰。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等到他在正面衝突中,把刀扎進別人的心窩,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親手”殺死一個人時,他是什麼樣的呢?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他懊悔,他哭泣,他迷茫。

當他看到對方和他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男人,口袋裡裝著妻女的照片和信件。

他充滿困惑:不知道自己不遠萬里,跑到別人國家,殺死一個和他無冤無仇的男人,究竟是為了什麼。

所以,他緊緊抱著對方的屍體,和他說對不起。

但在戰場上,他們顯然都身不由己,只能服從命令。

而他們的殘酷、冷血,他們的犧牲,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保羅參加的西線戰場,從1914年戰爭開始,到1918年戰爭結束,一直深陷塹壕戰中,幾年下來,前線幾乎沒有移動。

最終,有超過300萬士兵,在這裡喪生。

他們的犧牲,僅僅是為了幾百米距離的前進,或是後退。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2022版的影片為了更清晰地呈現這臺戰爭機器的運作,加入了很多原著中沒有的段落。比如後方德國政府官員和法國談判的畫面,以及在精緻的別墅中“運籌帷幄”的將軍的戲份。

影片將前線戰士和後方政客、將軍們的畫面交叉剪輯,一個明顯的用意是,提出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戰爭為誰而打?戰士到底為誰而犧牲?

如果說前兩版,更加註重描摹戰爭中的個人經驗的話,那麼2022版,顯然有意將視角拉大,將個人經驗與宏觀視角結合起來。

在前兩部作品裡,我們清楚地看到,在戰爭中,個人是如何渺小,人性是如何被泯滅。

但在2022版中,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是誰導致了這一切發生。

戰士們浴血沙場,很多時候,不過是為了爭個一百米兩百米的距離。

而為了這一兩百米,犧牲上百萬的戰士,值得嗎?

這也是《西線無戰事》這部電影,在2022年的當下,想要提出的問題:戰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有什麼樣的目的,是可以凌駕於個體的生命之上的?

8.7分還被罵,太冤了!

電影中,德國戰敗投降後,德國將軍為了自己的“榮譽”,在停戰協議生效前,要求士兵們最後再衝上戰場,把前線再推進幾百米。

士兵中,有人開始反抗。

已經身為老兵的保羅,雖然絕望,但頭也沒回,投入了戰場。

還一把拽過身邊想抗議的新兵,因為他知道,反抗的下場是什麼。

那些拒絕上戰場的新兵,果然,當下就被處決。

那些老兵們,個個面無表情,服從命令,上了戰場。

這就是保羅最後的命運,從一個曾經充滿理想的青年,變成了沒有感情、沒有思想,只會向前衝的機器,這真是戰爭的悲哀。

朵夫

TAG: 戰場戰爭2022新兵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