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三流的二人轉絕對幹不過相聲

如果看現在的趙本山的氣質,就是他現在表現出的溫和,和藹,甚至可以說是低姿態的表現,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想象的到他在十幾年前是多麼的意氣風發,甚至多麼的目中無人。

那時候的他話多的很。每天都用他高亢的東北腔講大約五萬字左右,而且大多數都是宏圖大志——對於未來的暢想,以及表現一個成功人士的自信。在他購買“本山號”的時候,他的這個特徵更加明顯。那時候據說他的身邊人其實對他不厭其煩,因為實在是害怕他這種無休無止的演說癖。雖然他說的大部分話都是重複了無數遍的東西,但是畢竟他是老闆,所以也只能硬著頭皮聽。不但要聽,還要裝出很專心很有滋味的模樣去聽。

從趙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三流的二人轉絕對幹不過相聲

那時候的趙本山對於他鐘愛也是由此發達的藝術形式——“二人轉”極端看好。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未來二人轉會取代相聲和小品成為中國主流的曲藝表演形式,甚至會走遍全世界。”他經常會闡述“二人轉”是一種極為先進和靈活的藝術形式。它相當於或者說比歐美的脫口秀還要先進和高階,比它還吸引人。所以死板的相聲和小品根本不在話下。

自身的成功讓他充滿了使命感,讓他覺得自己有義務讓這個“傑出”的藝術形式發揚光大。所以他決定要把他麾下的二人轉劇團辦成一個宏偉的事業,一個巨大的公司,一個龐大的盈利企業。看起來,他成功了。

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和憑藉與央視以及與其他媒體良好的關係,他也把自己的徒弟們捧成了名人。然後加上《鄉村愛情》等神劇的熱播,“劉老根大舞臺”就在各地建立起來。

從趙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三流的二人轉絕對幹不過相聲

那時候的趙本山信心高到了這種程度,就認為自己完全可以把所以認定有出息的二人轉演員都能夠捧紅捧火。所以那時候的趙總幾乎是毫無顧忌的收徒弟,可以說只要他過眼的,一定要收到麾下。上百人的徒弟隊伍,在金碧輝煌的大殿裡,向高據金鑾寶座的師傅師孃跪拜恭賀的鏡頭,讓趙本山內心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也讓他的這個錯覺更加嚴重。

實際上我們現在在檢數趙本山的徒弟們,就可以發現他的徒弟其實是良莠不齊。能夠捧紅的真的寥寥可數,比如現在和他反目成仇的嬌嬌就是。

與嬌嬌所言的趙本山對她不重視不提拔不同,趙本山其實對於嬌嬌高度重視。嬌嬌出道不算早,是2009年才歸於趙本山麾下的。但是第二年就被引入小品《瘋狂粉絲團》的演員行列,走上遼寧衛視春晚舞臺。而且之後的很多次機會,比如捧紅了一群名角的《歡樂喜劇人》,每次趙本山徒弟們出場的時候,嬌嬌幾乎是無役不予。

從趙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三流的二人轉絕對幹不過相聲

但是很遺憾,這個舞臺可以讓張小斐大紅大紫,嬌嬌雖然也是努力付出,然而卻就是天命不歸。從開始努力到最後,也沒有什麼水花濺起來。眼看著毫不起眼的文松都火的直上雲霄,嬌嬌心裡的感受,恐怕也是難熬的很。

實際上,趙本山的徒弟們當中真正可以捧紅的寥寥可數。能數的出來的不過就是宋小寶,小瀋陽、周雲鵬、劉小光等等幾位。其餘的,大部分都是極其普通的演員。實際上那些人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東北城郊和農村的二人轉劇團裡,是隨處都可以碰得到的。

從趙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三流的二人轉絕對幹不過相聲

這些人的名字大家可能記不住,我們可以用《鄉村愛情》裡的角色名稱來歷數。比如王小蒙的爹,王小蒙的媽,劉能的媳婦,還有謝大腳和王雲之類。都屬於這一種,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也無所謂的人。

實際上,他真正有影響力的那幾位徒弟出頭都不早,甚至很晚,比如周雲鵬。所以早期的趙本山總是拉著宋丹丹和範偉上臺,別的原因也有,但是沒人也是個關鍵。即使當時他的徒弟隊伍就很大。

有一些,在小舞臺上表現極佳,比如田娃,比如《鄉村愛情》裡的宋富貴,剛開始都是極為被看好的。但遺憾的是,這些人就是上不了大舞臺和大螢幕。一上去了就成了路人。

還有路人型的,比如丫蛋,也是被趙本山力捧的女徒弟。確實她也因為走上春晚舞臺得到了很多演出資源。但是即使是出演了張藝謀的電影,她其實還是個可有可無的人。

所有這些捧不紅的徒弟,要麼乾癟,要麼單調,要麼無聊,要麼雷同。觀眾看看就算了,不會有人當回事。但是趙本山卻在一片事業心支配下,把他們當成了寶貝。

當然誠如他的高徒唐鑑軍所說,即使趙本山有失誤,但其實也給了這些二人轉演員做夢都想不到的天堂生活。曾經像盲流一樣走過江湖的唐鑑軍,對於沒有跟隨趙本山之前噩夢般的生活,是畢生難以忘懷的。也就是因此,當然也有其他的原因,他才會格外珍惜目前的所得。但是這種心態,並非是所有的徒弟都有的。

從趙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三流的二人轉絕對幹不過相聲

實際上,這些年來趙本山的徒弟們所獲即使不是很多,至少也遠超過常人的收入,個個都是幾百倍不止。但是收入的提升往往並不代表物慾的滿足,反而會更加刺激人們攫取利益的慾望。也就是說,會更加的不滿足。尤其是演藝圈這個到處都是一夜暴富神話的地方,聲色犬馬的巨大需求,怎麼可能讓一群本來就極難冷靜的二人轉演員冷靜?

不滿,是明擺著的。我們賺的錢是不少,但是想想還是太少。

趙本山對於自己事業的誤判,也不僅僅是收納了一群無可無不可的徒弟。實際上對於二人轉的預期過高,也是他的事業出現問題的原因。

當趙本山大紅大紫的時候,相聲已經是敗像畢露,小品也是半死不活。剛剛以嶄的形式紅起來的二人轉,確實可以睥睨一切曲藝藝術。那時候郭德綱還在挨著餓熬日子。如果誰對趙本山說這個小黑胖子以後能夠碾壓你,相信所有人都會哈哈大笑。

但是現在來看,雖然當時的相聲近乎於湮滅,但是相聲又的確有著十分豐厚的積澱,有著太多的可以挖掘的寶貴遺產。這種曲藝形式畢竟是在皇城根下長起來的高貴的花朵。即使他也是“倫理哏”層出不窮,但也要比真正鄉土並且顯然過於另類的二人轉來說,顯然更有觀眾緣。

從趙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三流的二人轉絕對幹不過相聲

東北其實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比較特別的亞文化圈。這個文化圈和中國主流文化的區別,很多時候幾乎讓人覺得兩者不是一個民族搞出來的東西。

其實髒口在中國各地戲劇,或者說曲藝藝術中曾經是個很普遍的東東。不光有些地下京劇,越劇,秦腔、黃梅戲裡面,其實都有大量的髒口段子,只是建國以後經過的改造,長時間消失不見而已。但是那些東西總起來說不是藝術的主流。實際上各劇種真正的大家,在自己的藝術範疇都會極力避免出現這些東西。

然而二人轉不同,二人轉從來沒有像其他大部分地方戲一樣登上大雅之堂。絕大多數二人轉演員從一從業開始,就把破布圍起來的街邊劇場,和大車店裡的地面當成最高階的表演場所。再無其他奢望。在這樣的地方,面對著一群亢奮的觀眾,二人轉要想取悅他們,只能拿出大量的黃段子。雖然也有大量的笑料,也有一些情節,還有一些音樂和舞蹈。但是那些在黃段子面前,似乎都成了點綴。即使是有些水平很高的演員,想要單純的來表演藝術都是不可能的。

從趙本山的跌落可以看出,三流的二人轉絕對幹不過相聲

我們不能不承認,二人轉確實是一種非常靈活,很不固化的藝術形式。在循規蹈矩的中華大地上,這種藝術形式的確極其少見。因為靈活,給他一個機會,二人轉可以迅速風靡全國。但是風吹完以後,大家再看二人轉時,就會發現刨去了黃段子的二人轉,就剩下了裝傻賣醜和重複的不能再重複的笑料。

比如我們看到的小瀋陽,宋小寶、趙四、丫蛋等等,其實都是在各種各樣的裝傻。而周雲鵬更是把裝傻裝到了極致。

丫蛋裝傻時說的笑話,和田娃的幾乎一樣。小瀋陽的笑料,和宋小寶的又高度雷同。嚴格來說,這些正宗的二人轉演員,之所以真正能紅起來,反而是由於他們沒有演二人轉,而是演的小品。小瀋陽在天津依靠二人轉爆火,但是隨後長時間的火熱就是依靠的小品。宋小寶更是不用說,大家一開始記住他就是因為小品。至於趙四劉能,之所以記住他們更不是因為二人轉而是電視劇。由此就可以看出二人轉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實有著明顯的地域性特徵,很難被廣泛的接受。雖然沒有明確的統計,但是很多看過的中國人還是認為這東西太吵,太鬧,太黃,聽不下去。各地的劉老根大舞臺從剛開始的火爆到後來逐漸門可羅雀,大概就是一個證明。

而相聲在各方面都是遠遠高於二人轉的。作為清末民國中國最高階的兩種喜劇形式——另一種是上海的滑稽戲。相聲本身對於基本功就有著諸多的講究。比如發音,比如貫口,比如表情動作,等等等等都有浩如煙海的講究。可以說,即使是一個完全沒有幽默感的人,能夠掌握這些基本功,也大致能夠把人逗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也基本就是一種成熟的藝術形式了。而二人轉呢,即使是趙本山建立了所謂專業的培訓機構,這樣的底蘊依然非常欠缺。

相聲其實相當受京劇影響,也把京劇的中規中矩接受了過來。這樣的喜劇雖然未必火爆,更容易被習慣中規中矩的中國人接受,而且很經得住品咂。二人轉的段子——不是二人轉演員的小品——通常很容易被記住,但是不是東北人,卻極少有看它很多遍的。相聲的一些經典段子,卻能夠被人長時間的反覆觀看和品味。不僅是因為它的基本功,也是裡面涵蓋了太多複雜的幽默韻味。這一點又是扯著嗓子高喊的二人轉所沒有的。

所以相聲的復興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像日本的落雨和漫才,曾經也起起落落,但是最終還是不能被取代。不因為別的,就是因為他基礎太好,只要能夠適應時代需要,那麼立刻就能煥發新生。但是二人轉就不同,他大致相當於跳大神,顯然跳大神是不能和和尚做法事相比的。

趙本山面臨的局面,其實都是註定的。二人轉的退潮,重新迴歸關外,看起來慘淡,但是也不能把不說他們已經在關外收穫了不小的陣地。這一點,其實也是應該歸功於趙本山的。趙本山即使別的什麼都不是,僅僅讓東北的戲劇人才,不管用什麼方式紅遍全國,就是不世奇功。東北人的藝術天賦太高,這是全國都廣泛認同的。即使趙本山大勢已去,東北人作為中國主要藝術基地的地位,已經是無可撼動了。

TAG: 二人轉趙本山徒弟相聲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