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既要真誠如實,也要講求技術和方法

表揚既要真誠如實,也要講求技術和方法

針對表揚的積極作用,有研究者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有名的實驗。他們隨機抽選一部分同學,組成了一個新班。孩子們被告知,他們是老師選出來的優秀孩子。老師經常讚美這個班的學生,結果,孩子們的成績真的越來越優秀,比“普通班”的成績高出一大截。

表揚孩子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抗挫力,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為。傳統觀念認為,不能表揚孩子,否則孩子會翹尾巴、得意忘形、驕傲自滿,“驕傲使人落後”。寓言故事《龜兔賽跑》中的兔子就是驕傲自滿,最終落敗的典型。我們的文化中還有“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等訓示。

為了避免孩子的光芒被人看見,招人嫉恨,傳統的父母也傾向於掩蓋孩子的優點,不僅自己不表揚孩子,如果外人表揚孩子,也會矢口否認。

#

1

我媽媽就是這樣。很小我就挖空心思想得到她的表揚,我清楚地記得,5、6歲的時候,因為她誇我表妹會帶妹妹、懂事。我非常羨慕表妹,非常遺憾沒有弟弟妹妹,沒法證明我也可以像表妹一樣給父母分憂、懂事。所以,我常朝姨媽家跑,和表妹搶著背小表妹,還特地背到大人們幹活的地方。誰知不僅沒有得到表揚,媽媽還說我傻,我不明所以,真是鬱悶極了。

8、9歲的時候,我就端著衣服去溪邊碼頭洗,鄰居誇我勤快、能幹,我媽卻說我就是圖好玩兒,洗又沒洗乾淨,等於是把衣服打溼一下,過後她還得重洗!我在旁邊既尷尬,又憤怒,像霜打的茄子,心空都黯淡下來。

8、90年代年代以前的中國孩子恐怕都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揚,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有表揚缺乏症、表揚飢渴症。

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父親的大學同學、明史學者王叔叔到我家做客,誇我長得“俊秀”,我當時的心情只能用又驚又喜、難以置信來形容。

媽媽一直嫌我瘦(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胖是讚美,瘦等於醜)、面板黃,五官不如我兩個早夭的姐姐漂亮,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是醜小鴨,對自己的長相很是自卑。等到王叔叔一走,我馬上找了個鏡子,左照右照,想確認叔叔不是隨口說說的。王叔叔的讚美對我的鼓勵非常大。他大概不會知道,他一句話扭轉了一個女孩子的自我認知。

成年以後,我得到很多表揚,對所有表揚我的人,我都心懷感激,他們的認可、肯定溫暖我,鼓勵我,幫助我認識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增強了我的自信心,等於是給我注入了積極的心理營養,給我成長的動力。

比方說,在我20來歲的時候,一位80多歲的退休語文老師告訴我:你說話不像一般人,詞彙很豐富,表述很準確。

我不知道我有這個特點,他的表揚提醒了我,從此我有意識地在交談中避免重複使用詞語;同事、友人誇我講話的語氣、語音、語調好聽,在帶給我良好感覺的同時,也促進我在言談中留意這些因素,提升了我的溝通能力。

切身體會到表揚的巨大好處,我也注意發現他人的長處、優點,並且一定如實相告。對於處於成長階段、自信心不足、境遇不佳的人,尤其如此——這等於是心理意義上的雪中送炭,就像當年的王叔叔之於我。

#

2

今天,否認表揚價值的父母已經不多了,越來越多的父母接受了“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麼一個觀點,賞識教育漸成養育的時尚,有被濫用的危險。

研究表明,不當的表揚也可能適得其反,增加孩子自滿、自卑的情緒,可能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讓他們為了尋求別人的肯定而做事,容易產生虛榮心,不利於培養抗挫力。

有覺知的父母在表揚孩子時,會注意以下幾點:

01.

貴在真誠,

忌無中生有,誇大其詞

有的父母會投射,本來孩子不具備某種他們表揚的優點,因為我們希望孩子有那種優點,於是就硬說孩子有;更多的時候,孩子只是做了一件小事,我們就用上了最高階的表揚。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作者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指出:過分讚美孩子,把他們做的每件事都說成是“偉大”、“完美”,那就給了他們一種錯覺,不瞭解有一天進入真實世界,實現目標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言過其實的讚美好比表揚的通貨膨脹,只是聽起來很美,或者類似於以高昂的價格交換量少質次的物品,名不副實,對孩子並沒有好處。甚至也無助於父母獲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因為他們會認為父母浮誇、不誠實,或者沒有良好的判斷力,他們也不會認真對待父母的表揚。

02.誇具體不誇全部

很多家長已經習慣於誇孩子“真棒!”、“真好!”、“你是最優秀的!”,這樣抽象、籠統的表揚會讓孩子不明就裡。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直覺養育的力量》作者斯蒂芬·卡馬拉塔指出,針對“你真棒”之類表揚的研究表明,即便話語是積極的,期待的行為(更多的智力操練,或者持續的良好行為)卻減少了,所以表揚其實起到了懲罰的作用。他同時提醒父母,任何獎勵,如果給得太頻繁,也會失去影響行為的力量。形容這種情形的技術術語是厭膩。

有些小孩才6、7歲,就已經“遮蔽”父母的表揚了。他們厭膩了表揚,父母的表揚無異於背景噪音。也請記住,父母的關注和迴應本身就具有強大的獎勵效果。孩子給你看她最新的手指畫之時,剋制住想說“你就是下一個畢加索!”的衝動,不妨問問她畫的是什麼(如果你看不出來),為什麼用這些顏色,畫畫的時候怎麼想的,等等。

一言以蔽之,對她的畫表現真正的興趣,就是“表揚互動”。所有人(兒童尤甚)都喜歡別人對自己和對自己在做的事情感興趣、好奇。我們為這樣的人所吸引。

03.誇努力不誇聰明

“你真聰明!”是家長慣用的另一種表揚語。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花費10年時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發現得到“聰明”評價的孩子往往在後續任務中表現不佳,他們會比選擇較容易的任務,避免產生讓人覺得他們不聰明的證據,而表揚努力則給了孩子一個可以控制的變數, 讓他們認為成功在自己控制範圍內。

天生的特質不在孩子控制範圍內,對它的強調使孩子感覺自己對事情沒有控制力,無助於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這種評價也不是幫助孩子應對失敗的好辦法。

對了,有些心理學家也不主張誇孩子外貌,因為外貌的好壞也不在孩子的掌控範圍以內。另一方面,這樣的誇獎也有讓孩子過於注重外貌的危險,產生忽視內在素質提升的不良後果。

04.誇事實不夸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可能是一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05.表揚要及時

這一點在行為心理學的強化理論中能找到依據。表揚的最佳時機是對方出現某種好行為的時候。比如,孩子今天寫完作業主動把書桌收拾好了,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要儘快表揚,而不要等到明天或者更晚的時候才想起來表揚。

及時的表揚在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和保持方面有重要意義。

#

3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何給予有效的表揚呢?請參照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示範的方法。

她特別強調,在學校和活動的成績成就領域,具體針對所完成任務的讚美更具愛心,更有助於強化目標行為,培養抗挫力。例如:

01.對小孩子

我喜歡你那幅畫使用的顏色。

02.對小學生

整個芭蕾舞表演過程中,我發現你都按照老師的要求,翹著腳趾。

03.對初中生

你用膠槍製作學校專案,把握得非常好。膠槍用起來很棘手的。

04.對高中生

你關於《大鼻子情聖》的論文詳細描寫了大鼻子情聖的情緒波動。你真的深入到他內心了。這樣的特定細節化表揚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因為這表明我們用了一點心思,看過孩子究竟做了什麼。

表揚的目的是增加意欲的行為,在以上案例中,即讓孩子以積極的方式創造性地表達自己。最終,你希望孩子獲得表達自己的自信,堅持她的創造性努力,遇到挫折、挑戰和他人不同的看法(“你為什麼認為我不能說你畫的是一頭大象?”)時,有韌性。

長遠來看,培養孩子自尊的是那些行為和能力,而不是空洞的表揚。也請記住,孩子做事的時候,哪怕做錯了,哪怕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父母表達的關注和興趣本身也是一種表揚。

事實上,這種時候正是獎勵恆心和韌性的寶貴機會,表揚孩子投入的努力,鼓勵他繼續努力,或者建議他換一種方法。父母的持續參與讓孩子明白,犯個錯誤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不至於讓你覺得她不那麼聰明,不那麼“棒”。

表揚真正的努力,而不是空泛的特質。告訴孩子:“你的嘗試很好,能換一種方法做嗎?”,而不要說“你真是個天才!” 。錯誤是學習機會——只要孩子不停止嘗試。

刺激人類大腦獎勵中樞的後果多不勝數。除了口頭表揚,父母的微笑、關注、得到玩具、擁抱,去公園、去游泳池、去祖父母家……這些都是潛在的獎勵,都可以起到積極強化的作用。

表揚必須提高目標行為,否則就沒有達到效果,就需要反省和調整。當然,要力戒把表揚作為操控孩子的手段,這既不真誠、善意,也會被識破,最終無效。

END

作者:彭小華

編輯:一傑沈思敏

稽核:一傑鄒麗萍

一傑早期教育

立即關注

一傑家庭教育

立即關注

點個“在看”每天收到最新資訊!

TAG: 表揚孩子父母行為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