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影視獎以男女演員獎來區分?淺談艾略特·佩吉給奧斯卡的挑戰

本月初,曾以《朱諾(Juno)》(2007)提名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代表作包括《X戰警(X-Men)》系列與《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等作的加拿大影星艾倫.佩姬(Ellen Page)宣佈自己有了全新的性別認同,不再以女性身份自居,而希望以“跨性別者”(Transgender)身份獲得認同,並改名為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

他同時強調自己希望以英文的代名詞he與they被稱呼。美式英語權威詞典《韋氏大辭典》才在去年宣佈將為they增加第四個定義,可用來指稱“非二元性別者”(Non-binary gender),意即自我性別認同既非男、也非女的人。目前在美國主流媒體也藉此判定佩吉是一名非二元性別者。

許多影迷第一時間聽到這件事情,往往好奇如果佩吉日後又以精湛演技入圍奧斯卡,他將會被認定為最佳女主角,還是最佳男主角,抑或兩項都不符合資格?

為何影視獎以男女演員獎來區分?淺談艾略特·佩吉給奧斯卡的挑戰

▲2016年1月23日,聖丹斯電影節的《塔盧拉Tallulah》首映式上,Allison Janney和導演Sian Heder將Elliot Page拋起。

非二元性別演員鮮有登臺

在體育賽場上,冠軍級田徑選手卡斯特爾·塞門亞(Caster Semenya)為了延續運動員生涯,得透過“睪固酮測試”,確保形塑男性體態的睪固酮不得分泌過多。但總不可能這樣去要求一個電影獎項的入圍者吧!

事實上,影視獎項以男、女性別來分野是否合宜,早在1970年代就是一個議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曾在他執導的地下電影《Trash》(1970)中起用一名跨性別演員,名叫霍莉·伍德勞恩(Holly Woodlawn)。

回顧奧斯卡漫長的歷史,數十年來跨性別者極少有機會獲得提名或登臺。而多數跨性別為主題的電影都不是由跨性別者扮演,在角色刻畫上也未必友善。

為何影視獎以男女演員獎來區分?淺談艾略特·佩吉給奧斯卡的挑戰

▲Holly Woodlawn,攝於1978年。

導演呈現了她的角色企求成名的幻夢,對比她作為跨性別者、波多黎各裔等邊緣標籤在身,因而寸步難行的處境。曾以《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榮獲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的喬治·庫克(George Cukor)對她的演出大為激賞,遂發動請願,要求主掌奧斯卡的影藝學院接納她以女演員的身份角逐奧斯卡。可惜最後無疾而終,據說霍莉·伍德勞恩自己都沒有參與連署。

但這項請願或多或少讓好萊塢產生了一些反思,在1974年,作曲家安吉拉·茉莉(Angela Morley)獲得最佳原創或改編配樂獎提名,成為首位提名奧斯卡的跨性別者,三年後,她又入圍了第二次。不過回顧奧斯卡漫長的歷史,莫萊的成功頂多只能歸類為特例,數十年來跨性別者極少有機會獲得提名或登臺。而多數跨性別為主題的電影都不是由跨性別者扮演,甚至在角色的刻畫上也未必友善,好比榮獲最佳影片的暢銷之作《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是最代表性的例子,片中的連環殺手比爾即為一名跨性別者。

而過去曾經在片中飾演跨性別者的演員包括克里斯·薩蘭登(Chris Sarandon)、約翰·利思戈(John Lithgow)、傑伊.戴維森(Jaye Davidson)、希拉里·斯萬克(Hilary Swank)、菲麗西提·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格倫·克洛斯(Glenn Close)、珍妮·麥克蒂爾(Janet McTeer)、傑瑞德·萊託 (Jared Leto)與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等人。無一是跨性別者,而最後無論這些演員詮釋的角色狀態,入圍男演員還是女演員的認定依舊還是迴歸到演員自己本人的性別。

製造歧視也可假公平之名

從中可以繼續延伸討論,即如果一位真正的跨性別者進入了獎項評選的範疇,到底該要怎麼被認定?以目前影藝學院的態度來看,觀點較偏向“眼不見為淨”。只因為目前仍然沒有一個具有高知名度的跨性別演員出現在奧斯卡獎的討論之中。

近年被認為距離奧斯卡最近的一名跨性別演員,或許是在獨立電影《橘色(Tangerine)》(2015)之中飾演性工作者的瑪雅·泰勒(Mya Taylor)。她以女演員身份獲得若干電影獎項殊榮,不過由於她當時尚未變性,在法律上仍然是一名男性,只是心理上更認同自己是一名女性。不過如果她獲取提名,以女演員身份入圍,應該也不至於引起什麼爭議。

不統一設定不分性別的演員獎的主要理由,或是保障女性電影工作者有可能被看見、獲得被公平褒獎的機會。但卻不能解釋為什麼只有演員有此特權,而沒有女導演獎、女編劇獎、女攝影師獎。

為何影視獎以男女演員獎來區分?淺談艾略特·佩吉給奧斯卡的挑戰

▲Mya Taylor,攝於2015年。

問題是像艾略特.佩吉這樣的非二元性別者,既不將自己視為女性、又不認為自己是男性,究竟該要怎麼歸類?然而,如果我們不再往性別定義糾結,把視角往後拉一點,便會發現問題或許是:“為什麼一個影視獎項該以男演員獎與女演員獎來進行區分?”如果諾貝爾獎同樣頒發男性物理學獎和女性物理學獎,世人是否也能夠泰然視之?

隨著時代演變,現代人已經不再特別為職業前面加上性別。醫師就是醫師,不必強調“女醫師”,而各個領域的職業亦然。在表演領域、影視產業亦然,以前會有所謂“演員/男演員(Actor)”或“女演員(Actress)”的區別,現在都是統一稱作“演員(Actor)”。可以說“女演員(Actress)”這個字眼已經逐漸變為因應影視獎項分類而存在的字眼。

許多人可能會提醒,不統一設定不分性別的演員獎的主要理由,或是保障女性電影工作者有可能被看見、獲得被公平褒獎的機會。但卻不能解釋為什麼只有演員有此特權,而沒有女導演獎、女編劇獎、女攝影師獎。事實上,這種假以公平之名的舉措,或許才可能是創造了一種歧視與不平等。

已經取消性別分類的獎項

美國國家電視大獎在2008年就已經將合併最佳男演員與女演員獎,統整為一項“最佳戲劇表演獎”。MTV電影電視大獎也在2017年跟進,當艾瑪·沃森(Emma Watson)以《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成為首位不分性別的最佳演員獎得獎者時,她說:“對我而言,表演就是關於你如何詮釋一個角色的能力,沒有必要分成兩個獎項來頒發。”

意義非凡的是,當年將這座獎的頒獎人,是非二元性別演員亞洲凱特·狄龍(Asia Kate Dillon)。在更早之前,當他得以藉由劇集《億萬風雲(Billions)》的演出爭取艾美獎時,他特地上書向主辦單位表明疑惑,詢問性別定義是基於生理還是個人認同,並質疑現在是否仍有區分男女性別的必要性。百般無奈之下,最後他寧願選擇報名“Actor(男演員獎)”,只因為這個獎項聽起來必較不帶有性別指涉。最後他並沒有獲得提名,但卻因為他的呼籲,間接促使了MTV電影電視大獎的改革。

“對我而言,表演就是關於你如何詮釋一個角色的能力,沒有必要分成兩個獎項來頒發。”

為何影視獎以男女演員獎來區分?淺談艾略特·佩吉給奧斯卡的挑戰

▲Asia Kate Dillon ,攝於2019年。

其實獎勵音樂人的葛萊美獎,性別分類在2012年就已經廢除。仍然保有性別分類的奧斯卡獎、金球獎等影視類獎項現在在美國娛樂圈反而被認為思想太過保守。但貿然改革,卻也未必能帶給產業帶來正面影響。

依照2017年的統計,整個好萊塢以女性作為主角的電影占比只有29%,這意味著不分類的演員獎會對女演員極其不利,更不用說決定奧斯卡誰屬的影藝學院會員也是以男性會員佔大多數。如果未來的奧斯卡獎“最佳演員獎”選出清一色的男性入圍者,可以想見將會有帶來多嚴重的批判,這也是影藝學院現在遲遲不願改革的原因之一。

這也代表美國好萊塢的女演員現在處在一個進退兩難的狀態,一方面不希望以性別區隔獎項,一方面又擔心不分類之後會降低自己與其他女性表演者入圍的可能性。而男演員也普遍不願意表態支援改革,因為如果真的改為不分性別的演員獎項,自己的位置也同樣可能遭到稀釋。至於艾略特.佩吉這類非二元性別演員,則更是弱勢中的弱勢,針對這種窘況,也沒有太多發言權。

然而,目前無條件支援廢除女演員獎項的相關人士(以女性主義者居多),也逐漸在淡化女性不該被保護的論述,反而主張現有的性別獎項不能滿足非二元性別者。換言之,彼此的身份、立場不同,但目標一致。兩種不同論述的演員獎去性別化支持者,竟然意外合流。

可以說“女演員(Actress)”這個字眼已經逐漸變為因應影視獎項分類而存在的字眼。數十年後,所謂的“奧斯卡影帝”與“奧斯卡影后”都將逐漸成為歷史名詞。

目前最新的改革發生在柏林影展,主辦方在今年八月也已經宣佈自明年起取消性別分類,僅頒發一個最佳演員獎,成為歐洲三大影展第一個取消演員獎性別分類的影展。該舉措立刻獲得了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與蒂爾達·斯溫頓(Tilda Swinton)等知名演員的高度讚賞。斯溫頓更直言道:“依照性別、種族或階級特徵區分人們的概念已經過時了。”

確實,一旦追本溯源,便會發現當時這些獎項以性別區分終究是基於對女性的保護。這也意味著只要這樣的分類仍然存在,歧視的幽魂依然存在。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女性得以在產業內更站穩腳步,將演員獎去性別分類化的走向顯然是大勢所趨。只是過程中配套措施是必然,例如增加專案入圍席次等等作法仍有待討論。但幾乎可以打包票的是,數十年後,所謂的“奧斯卡影帝”與“奧斯卡影后”都將逐漸成為歷史名詞。就看這陣風潮,什麼時候吹到華人世界。

TAG: 性別演員獎項女演員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