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在殘酷的戰爭中,貪生怕死是一種常態,視死如歸也是

“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的事蹟,是中國抗戰史上最震動人心的一幕之一。從10月27日孤軍奉令留守閘北開始,到10月30日接到命令撤入租界,四天慘烈的戰鬥,讓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

在之後長達八年的抗戰中,只要提到“孤軍精神”、“八百壯士”,就足以讓人血脈賁張,鬥志昂然。它儼然成為了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的象徵。直到今天,這段英勇的歷史已經成為了一段珍貴的國家記憶。

《八佰》便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電影,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八佰》的上映可謂是一波三折。

《八佰》在殘酷的戰爭中,貪生怕死是一種常態,視死如歸也是

在這部場景宏大、劇情悲壯的電影作品中,眾多演員,尤其是如魏晨、俞灝明、鄭愷等青年演員,奉獻了脫胎換骨般整容式的演技,讓觀眾在觀看影片時,一度忘記了他們曾經是誰,記住的只有“四行孤軍”和他們的那句“來生再見”。

《八佰》在殘酷的戰爭中,貪生怕死是一種常態,視死如歸也是

電影以逃兵視角展開,逐漸深入到四行倉庫之內,遊走於蘇州河兩岸,試圖以群像的方式來呈現“八百壯士”內部的轉變及對周邊的影響。可以說,《八佰》的野心主要就體現在對人物的敘寫上:全片主要人物將近20個,次要人物更是不可勝數,每個人各有其不同的身份、職業和動機,用力又幾乎平攤,最終的效果是人物總體光譜極度豐富,但人物個體弧光不夠完整。每個角色從結構上看都是連續的,心理上看卻是斷裂的,這表明問題不在於剪輯,而在於劇本本身。全片最精彩、完整的人物即是歐豪飾演的端午,從普通的農民,到被迫入伍,到受到感召,再到最後英勇護旗壯烈犧牲,人物的發展遵循一套好萊塢式的經典人物發展邏輯,線索完成度較高,較為有效地傳達出一種自發的愛國主義精神。

《八佰》在殘酷的戰爭中,貪生怕死是一種常態,視死如歸也是

戰爭的背後可能都是政治,但是四行倉庫裡的八百壯士們無疑都是英雄!想要嘗試評價這部《八佰》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為難者,必有所得。

因為這部電影早就陷入到了爭議漩渦之中,似乎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都會引來諸多謾罵。倘若你稱讚支援,會有人認為你在替無能的國軍洗地,尤其是逃跑將軍孫元良,如果你批評否定,一樣有人會認為你枉顧國軍將士在正面戰場做出的巨大犧牲,泯滅良心。

《八佰》算得上好看,但稱不上好。我們的戰爭片最大問題就在於它們總是陷在愛國主義情懷裡出不來。那些優秀的戰爭片所表達的都是堅定的反戰情緒,它們用人性的微光揭露戰爭的醜惡,警醒世人這世上不該再有戰爭。而我們的戰爭片卻總是固步自封於濃烈的愛國主義裡,用軍人的無畏喚醒國人沸騰的熱血——中國人不能被欺負!倘若作為戰時的宣傳片來看,我們無疑需要後者所傳遞的勇氣;但作為和平年代的電影藝術品來說,我們更需要的是前者帶來的反思:一切戰爭背後都是政治,一切戰爭帶走的都是生命。

TAG: 八佰四行人物孤軍戰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