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在華人導演裡,把誰稱為“天才導演”比較合適?

張藝謀、李安、王家衛……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他們,但是有一個人的名字,卻在文藝青年的心中熠熠閃光,他就是楊德昌。

記得以前文藝青年還吃香時,年輕人談戀愛時,為了表現自己的電影品味,很多人會提到楊德昌的電影:

姑娘,我是個文藝青年,我們談戀愛吧。

你都看過啥呀?

牯嶺街……你知道嗎?

哇靠,牛叉啊,這片我也很喜歡。

但是今天,文藝青年不太吃香了,年輕人談戀愛都隨身常帶房產證了,不過,我依然想聊聊楊德昌,直到今天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仍是文藝青年心中的神作。

楊德昌本人的經歷,也十分傳奇:他苦等10年才選擇做電影導演,拍了20多年電影才被國際認可,好不容易熬出了頭,和成龍談好合作,卻因為癌症離世,年僅60歲。

1。

楊德昌,1947年出生在上海,祖籍廣東梅縣,父親在當時國統區的中央印製廠工作,母親受聘於傳教士,後任職於中央信託局,這兩家機構都是當時中央銀行的下屬機構,所以他的父母也得以相識,雖然父母的單位都看起來十分重要,但是楊德昌一家並不富裕,父母每月的工資,都會寄回老家。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1949年,2歲的楊德昌被父母帶到了臺灣。

6歲時左右,楊德昌開始接觸日本漫畫,尤其喜歡手冢治虫,在哥哥的影響下,楊德昌開始創作漫畫,在班上傳閱。

日本漫畫,是楊德昌最早的藝術啟蒙。

同時電影也進入了楊德昌的生活,6歲時,楊德昌坐在臺北一家漆黑的電影院裡,全神貫注地看完了美國西部片《血戰勇士堡》,電影中的牛仔、美女、戰鬥等,都深深吸引了楊德昌,第二天他將故事一遍遍講給同學聽,連嗓子都啞了。

從那一刻開始,楊德昌就愛上了電影,日後,楊德昌說那是他第一次藝術上的“頓悟”。

1962年,楊德昌考進臺北市立建國中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是記錄的這段生活。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當時,臺灣迫於形勢壓力,會定期上映西方電影,楊德昌的父親是電影愛好者,經常帶孩子去看電影,楊德昌得以接觸了費里尼、伯格曼、佈列松等一批歐洲名導的作品。

在選擇大學專業時,楊德昌的第一理想是建築專業,但是迫於當時的臺灣社會風氣,楊德昌為了“做一個孝順的中國式兒子”,選擇了電氣工程專業。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楊德昌年輕時

“通常來說,在臺灣做電影有一個特點,就是舊的政治領導層的影響,他們不願意在文化領域做出建設性貢獻,或者說是任何可以提升民智的事情。

他們鼓勵所有人從事科學,工程和數學工作,進入任何實用領域,所有大學入學考試,在人文社科方面,會給你很低的分數,讓你灰心和失望。

他們努力說服家長,讓他們樹立一種社會價值觀,那就是從事人文學科的人在社會上低人一等。”

大學畢業時,楊德昌在老師的建議下,進入了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修讀計算機專業,在1974年取得了碩士學位。

從1974年開始,楊德昌開始在華盛頓工作,在西雅圖做軟體設計,這種朝九晚五的生活,在30歲時,楊德昌就覺得自己無比蒼老了。

1977年,年滿30歲的楊德昌,面臨著自己的人生選擇,到底是選擇第一理想建築還是電影?

當時的楊德昌曾向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建築系提交入學申請,並都收到了錄取通知。

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電影。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有一天,我路過一家電影院,那裡正在放映《阿爾基,上帝的憤怒》,我就進去了,當我從電影院走出來時,發現自己儼然成為了一個和過去截然不同的人。

可以說,對我產生影響的並不是這部電影的風格或美輪美奐的影像,而是導演創作電影的精神,這是我前所未有的。

我必須在垂垂老矣之前做些我熱愛的事情。”

1981年,楊德昌決定回臺灣做電影,那一年,楊德昌33歲,讀書加工作,在美國生活了10年。

在美國的時候,楊德昌曾在南加州大學電影系進修了一段時間,卻很快就離開了,因為楊德昌覺得電影學院培養的是電影工作室的僱員,而不是電影導演。

楊德昌藝術家的孤傲性格,在這時就有所展現。

這段經歷,可以說是失敗的,但是卻給了楊德昌一個進入電影行業的契機,在那裡,楊德昌遇到了同鄉餘為彥,1981年楊德昌返臺時,正是受到了餘為彥的邀請,為電影《1905年的冬天》做編劇。

《1905年的冬天》以李叔同為原型的故事,在香港拍攝,主演是現在著名導演徐克。

在楊德昌的電影事業起步期,有一個人起了關鍵作用,那就是才女張艾嘉,當時的張艾嘉已經出演了多部影視劇,在海峽兩岸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那時張艾嘉對於當時臺灣輕視女性的社會風氣十分不滿,決定大力宣揚女性主義,開拍一系列的電視劇,叫《十一個女人》。

其中,每一個單元劇,都找一位新人導演來拍攝,尤其是有留學經歷的,楊德昌剛好獲得了機會。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楊德昌與張艾嘉

楊德昌執導了其中的一個單元叫《浮萍》,本來一個單元劇只有一個半小時,但是楊德昌卻寫下了厚厚的劇本,拍出了兩個半小時,嚴重超時,張艾嘉靈機一動,把《浮萍》分為上下兩集來放映。

最後整部作品都非常成功。

楊德昌對於自己的作品,毫不妥協,別人不能修改。

拍完《浮萍》後,楊德昌就去了香港,找到了當時活躍在香港的年輕電影人們,當時徐克等,都和楊德昌是好朋友,有人建議楊德昌參與林嶺東的電影《陰陽錯》編劇,當時有四個編劇一起合作,後來因為拒絕妥協和過於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楊德昌不得不離開了劇組。

楊德昌又重新回到了臺灣。

當時臺灣的電影,絕大部分還是由政府控制,以拍攝“健康寫實主義”為主,簡單地說電影要有教育意義,符合傳統中國文化要求,作品從製作、選角和最後上映,全部由中影(臺灣的中影)說了算,在意識形態和審美上都被嚴格控制。

新的電影人苦不堪言,又沒有出頭之日。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明驥

這時中影領導層中有一個人叫明驥,是個實幹家,他看到政府製作了老電影成本越來越高,但是年輕人看得卻越來越少,決定打破常規,發掘一些年輕導演,製作一些低成本電影。

在明驥的支援下,當時明驥的兩位助手,吳念真和小野,召集了一批新人導演,拍攝了一部分段式電影叫《光陰的故事》。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光陰的故事》和《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一起開啟了臺灣新電影運動,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1983年,似乎是新生代導演的幸運年,空氣中散發著新鮮的氣息,一批新導演登場了,而老導演則逐漸式微,那時人們聚集在楊德昌的家中,每天談論著電影。

“我們甚至不上鎖,那裡沒有什麼好偷的。”

“三個月中,楊德昌寫了18個電影計劃,其中一個被拍成了《海灘的一天》,另外17個都被放棄了。”

導演柯一正回憶道。

“我們沒有錢,當然別人也不願意給我們投資,但我們分享著彼此對電影的夢想。”

1983年,楊德昌導演、張艾嘉主演的《海灘的一天》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楊德昌和張艾嘉甚至發展出一段曖昧關係。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一開始被打暈頭轉向的舊電影勢力,很快反應了過來,重新佔了上風,新電影的反對者佔據了各大媒體,明驥也被取消了中影總經理的職位,不得不含淚離場。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楊德昌和侯孝賢,這兩位臺灣新電影的旗手不得不聯合起來,合作了一部《青梅竹馬》,但這部電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票房失利。

在這樣的處境下,1986年,楊德昌和侯孝賢等54名電影人釋出了《臺灣電影宣言》,呼籲三大體系,政策體系,大眾傳播和評價體系,能夠給新電影一條生路。

但是宣言並沒有達成效果,反而招致了更大的質疑,失望的楊德昌表示:

這是終結的開始。

楊德昌和侯孝賢也分道揚鑣。

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揚名國際,而此時楊德昌是《漫畫週刊》的主編,楊德昌曾有一段時間在藝術學院教授電影,教學方法非常開放,與學生見面第一天他就說,如果你不想聽我的課,就不必來了,最後也能拿到學分。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但是因為教學方式太開放,楊德昌被辭退了,後來學校變得越來越保守,當年張震已經出演過李安的《臥虎藏龍》,但是在臺灣藝術學院面試時,竟然沒有被錄取。

他們大概認為很難讓張震俯首帖耳,或是不能鎮住他。

直到5年後,楊德昌才推出自己的代表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今天,《牯嶺街》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經典,但是在當時的臺灣上映時,卻遭遇了票房上的慘敗,在《牯嶺街》上映的第二天,就有一傢俬人電視臺違規播放了這部電影,給了《牯嶺街》票房上的致命一擊。

而《牯嶺街》的國際命運也不好,在戛納展映時,人們只看到了刪減版,這部4小時的傑作被刪減後,並未引起國際影評人的關注。

楊德昌接下來的幾部作品《獨立時代》、《麻將》等,商業收益都不好,他也沒能像侯孝賢那樣,獲得國際上的投資。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直到2000年,《一一》上映時,楊德昌拿下戛納最佳導演獎才被國際認可,而《一一》的投資方來自日本,甚至在臺灣並沒有立即上映。

楊德昌曾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

我努力將一切儘可能的表現得均衡,不應該過度渲染,也不必平淡無奇,就在場地的正中央,只有這樣最具有普遍性,才能感動更多的人,而且事實上,這也是最具有戲劇性的。

當你做了一部這樣的電影,就如同是給一位摯友寫了一封很私密的信,這部電影所獲得的成功並不會刺激我的虛榮心,但瞭解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如此多的人懂你,是件讓你心情愉快的事情。

在完成傑作《一一》後,楊德昌創辦了自己的動漫公司,獲得了成龍的青睞,2002年,成龍曾找到楊德昌,希望合作一部文藝片,但是文藝片沒拍成,決定合作一部動畫片,以成龍的人物形象製作一部中國風動畫《追風》。

他等10年才入行做導演,被成龍賞識合拍動畫,卻成遺作!

讓人遺憾的是,動畫尚未完成,2007年,楊德昌就因為結腸癌離世,這部《追風》成了楊德昌的遺作。

有人說,楊德昌的性格特徵可以解釋他的悲情命運,所有人回憶起楊德昌時都說,儘管他人和藹可親,卻始終固執己見,從不妥協,在拍電影上尤為明顯。

很多人都說起楊德昌不假思索地就認為自己的見解優於其他合作者,楊德昌對自己的才能非常有信心,也從來不掩飾他的自豪。

徐克曾說,在剛認識楊德昌的時候,那時候大家都是默默無名的年輕人,楊德昌在自己的T恤上寫著“赫爾佐格,佈列松,楊德昌。”

前兩位都是歐洲電影大師。

楊德昌曾在歐洲推銷自己的《獨立時代》,結果遭遇慘敗,不是楊德昌漫天叫價,而是他真的認為,自己的作品的確有如此高的價值,配得上他所要的價格。

楊德昌曾多次說到,像他這樣的人,在臺灣始終是邊緣人,因為他在美國生活10年,又常常批判臺灣社會,經常被人排斥,但是他始終認為,電影應該介入生活,是人認識世界的方式。

法國新浪潮名導戈達爾曾說,導演透過電影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說出來。

楊德昌從不吝嗇在電影中進行“傳道”,幾乎他的每部電影,都要很多直白又質樸的臺詞: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

我們是不是隻能看到一半的事情?

你知道嗎?我每天從早忙到晚,但是一點都不開心。

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怎麼會開心?

這些臺詞質樸又觸動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寫照,我們司空見慣,卻渾然不覺。

在1991年,《牯嶺街》上映後,楊德昌曾寫下文章:

我一直不相信在高中裡學到的知識,因為他們都和我自己親眼看到的恰恰相反,近一百年來,我們生活的世界裡,真理被扭曲了,這很可怕,不過還好,智者和天才們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藝術作品,像雕塑、建築、音樂或者文學,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作品瞭解世界。

這樣,後世的人可以一步步接近並發現真理,尋回對人性的信任,這正是電影導演要為後人所做的事情。

感謝楊德昌這個天才,為我們留下了《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時間》這樣的藝術作品。

TAG: 德昌電影牯嶺導演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