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剪輯的日常叨叨:什麼時候用特效轉場

什麼是轉場?

對於現場拍攝人員來說,轉場就是扛起攝影機、扛起燈架子、扛起所有家當,從這個場地換到下一個場地拍攝。而對於剪輯師來說,“轉場”一詞,我是有疑惑的。

在非編軟體裡,通常提到轉場,指的都是transition effect,指的是特效轉場。溶接、各種劃像、亮度摳像、運動模糊……這些effect是無窮無盡的。

一般的非編軟體只提供了一些基礎的轉場效果。Final Cut可安裝外掛,DaVinci Resolve可利用龐大的openFX,透過這些外部的擴充套件,能夠實現十分豐富的效果。另外,如果前期規劃好,後期利用特效合成軟體,還可以獲得更多更酷炫的轉場效果。比如遮罩轉場、速度斜坡轉場、匹配轉場……等等,創意無限,轉場效果也無限。

比起這樣實現這些效果,更值得思考的是:什麼時候需要轉場效果?

除開形式即內容的情況,絕大多數時候,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導演、編劇、攝影、燈光……所有人的努力,都是為了把故事講好。剪輯師當然也不能例外,不能用一些形式上的、技術上的東西,掩蓋所要表達的內容。

而特效轉場,很多時候都很難融入到敘事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電影、電視劇時候,很少看到一些特效轉場。

當然,事無絕對,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但是,規律依然是可循的。不同熒幕上,對技術的選擇是不同的。

iMax熒幕,普通電影熒幕,電視螢幕,手機螢幕(橫屏&豎屏),對於轉場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越是大的熒幕,越專注於敘事,不能做到不露痕跡的技術性的轉場,通常會被認為是“花裡胡哨”而被摒棄。

關於剪輯的日常叨叨:什麼時候用特效轉場

經常跟張藝謀合作的剪輯師程瓏,在他的剪輯大師課裡,提到了張藝謀對轉場的一些看法。張藝謀的影片,為了儘可能減少外國人對東方文化的隔閡,通常會選擇單線索敘事。但是單線索敘事也相應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場景轉到下一個場景時候,通常還是這個演員。鏡頭和鏡頭之間,無法表現出時空已經發生了轉換。

學院派的做法,是會切入其他演員的鏡頭,或者切進環境空鏡頭,也就是,用技術性的手段,“拉上幕布”再“拉開幕布”,明確告訴觀眾,這個地方時空發生了轉變。

如果去看情景喜劇,會發現很多時候一場戲(同一個場景)切下一場戲時候,會很簡單粗暴地給一個大樓的外景,再切回內景,表示上一場戲結束了,這樣觀眾不會迷惑。情景喜劇有其特殊性,因為一場戲通常都是在一個場景裡,且一般很長,切外景再切內景,就足夠表現時空轉換了。很多其他型別的電視劇裡,也會用這種粗暴的手法,觀眾應該很熟悉的,比如夜景裡切個月亮的鏡頭再切回來,日景裡切個流雲的掩飾鏡頭再切回來。

但是到了大熒幕,這種毫無創意的轉場方式,有追求的導演都是擯棄的。我再去看張藝謀的影片,發現張藝謀經常也是“簡單粗暴”的。體現在一場戲結束了,轉到下一場戲,就直接硬切過去。

張藝謀卻覺得不需要觀眾分那麼清楚,比如一個場景裡鏡頭是金城武,下一個場景,也就是時空都發生了改變的下一個鏡頭,依然是金城武,僅僅是演員的狀態發生了改變。

程瓏還提到了《千里走單騎》裡的例子,健一從日本到雲南,上一個鏡頭是在日本,中間切了一個健一在飛機上的鏡頭,下一個鏡頭就是在雲南了。這其中去機場、上飛機等等一系列的動作都省去了。大熒幕裡的敘事,追求的是高效。

如果到了更小的螢幕,比如手機螢幕,則會更多一些形式上的、技術上的東西。手機螢幕的觀眾不會像電影螢幕的觀眾那樣專注,觀看時長也會少一些。短影片同樣要追求敘事的高效。極端一點的例子,一些旅拍volg,是用轉場特效的堆疊,形成一個蒙太奇段落。《瞭望土耳其》及之後跟風的很多片子,本質上即如此。

影片的型別和題材同樣也是決定轉場的重要依據。

嚴肅的題材,比如紀錄片,一般很少使用特效轉場,而是多采用硬切。我個人在剪輯紀錄片的時候,除非明顯的段落,會使用特效轉場,其他都是透過硬切的方式來切換。而且特效轉場,也僅限於轉入黑場再傳入,以及疊化這兩種。

特效轉場的加入,會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敘事中抽離出來,提醒觀眾:暫告一段落。所以,這種專注於敘事的片子,利用特效轉場一定要謹慎。前文提到劇本寫作的節拍、場景、序列、幕,如果幕與幕之間確實需要區隔,那麼轉入黑場再轉出就是唯一的選擇。如果幕與幕之間添加了特效轉場,就不再考慮在序列之間新增特效轉場。如果幕與幕之間使用了其他方式做區隔,比如章節標題,我才會考慮在序列之間新增特效轉場。而節拍、場景,之間,一般不會考慮,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至於疊化轉場,新手剪輯師,比如我前些年,也會濫用。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用疊化來偷懶,就是場景轉換的時候,實在想不到更自然的方式了,就乾脆一個疊化加上去,當然這是不對的。疊化,讓前一個鏡頭和後一個鏡頭交融在一起,可以表現出十分豐富的電影語言(我在另一篇文章《疊化轉場——最難的轉場技巧》有過淺顯的討論)。用好疊化,可以有十分豐富的表達,不限於場景之間的轉換。當然,疊化也可以用作場景和場景之間的區隔。如果幕與幕之間的黑場是分頁符,那疊化就可以用在序列與序列之間、或者場景與場景之間當作段落後的回車。

電影裡也有不少特效轉場,用的好的例子我一時想不到,最多的印象是一些蒙太奇段落會使用特效轉場,而其他地方,為了不干擾敘事,一般都是之間切過去。前面提到的張藝謀的電影,很多場景間的時空轉換,都是十分乾淨利落的,甚至是用鏡頭吝嗇的。

電視劇裡的特效轉場,印象深刻的是《福爾摩斯》,這裡面很多轉場堪稱經典,比如福爾摩斯從房間裡站起來直接就到了案發現場。

網路上的很多影片,使用特效轉場是為了轉場而轉場,純屬炫技。但是《福爾摩是斯》裡的很多轉場都是有電影語言層面的意義的。

前陣子刷的韓劇《雖然是神經病但是沒關係》裡,前幾集也有不少很花心思的轉場。而且這些轉場,都是將男主角和女主角聯絡起來的。不同時空的男主角,用特效轉場轉到另一時空的女主角那裡,或者反過來從女主跳到男主,造成一種冥冥中這兩人互相關聯的效果。後面男主女主呆在同一時空的戲越來越多,這類花心思的轉場也就漸漸沒有了。

在其他型別的影片中,比如宣傳片、廣告、vlog中,使用特效轉場,全看創作者的意圖。

比如旅拍vlog,本來就是一個地方各種零碎鏡頭的集合,特效轉場能夠讓全片更有看點。而這中間,我個人更欣賞的是flow motion,這種風格不知道有沒有專有名詞來稱呼,我自己是這樣命名和歸類的。這種風格是利用特效轉場,製造成偽一鏡到底的效果,鏡頭與鏡頭之間銜接過渡十分流暢,鏡頭像水流一樣流淌,絲般順滑。

電影裡對特效轉場的使用,時代不同,也會有變化。程瓏在他的剪輯大師課,還提到一個例子。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為了跟電視爭奪觀眾,引入了很多電視劇的技術手法,用了很多劃像轉場。當然,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很少有人使用劃像這種“落後”的轉場方式了(技術沒有高低,用的好照樣精彩)。

技術是進步的,舊媒體和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的交融。我們能夠使用和選擇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但是能夠不拘泥於技術,在視聽語言上有所創新,那才是導演、剪輯師、攝影師……所有影視工作者所追求的。

TAG: 轉場特效鏡頭場景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