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權有多大,皇帝的名字,神仙也要避諱

戳藍色字“愆之行”關注我們喲!

人除了姓氏之外,還有名。但是古除了名之外,還有字。平時在外親朋友好友都稱“字”,而不提名,古人認為,直接稱呼人的名是極不尊重他人的行為,而這也是“名字”這個詞的由來。

“字”的起源

TERM BEGINS

“字”的起源很早,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是沒有大規模流行,周朝之後才開始逐漸流行起來,如《禮記·檀弓》中就有“幼名、冠字”等說法。

古代皇權有多大,皇帝的名字,神仙也要避諱

此時“字”多用於文人或士大夫階級的上層人士,一般平民幾乎都以姓氏為稱呼,“字”與他們幾乎無緣。而民間興盛則源東周後期,此時周天子衰落,孔子教以萬民,字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據記載,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成年禮)時,由家中長輩或是師長予以表字(古人稱虛歲,實際年齡不到20歲,很多都在13或15歲時行冠禮),女子15歲行及笄禮時由未婚夫或父母取字。

皇帝名諱,神佛也要避諱

TERM BEGINS

古代禮法森嚴,皇權作為最高代表,號稱天子。故而天下萬民都需要闢諱,因此皇帝登臨寶座的時候,所以兄弟都要改名。文章如果出現與皇帝名字相同的字,也需要用其它字來代替。

古代皇權有多大,皇帝的名字,神仙也要避諱

例如清朝雍正未成為皇帝時,名字胤禛,在他當上皇帝后,“胤禛”二字就需要避諱,親兄弟也不例外,除非皇帝開了特例,如雍正的十三弟“胤祥”,雍正就特賜不用改名,以避皇帝名諱。其他皇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與雍正同名使用的“胤”都以“允”字代替,這也是為什麼古文中通假字太多的原因之一。

古代皇權有多大,皇帝的名字,神仙也要避諱

同樣,避諱皇帝“名”稱的不光天下臣民,神佛也不例外。例如真武大帝,就是因為避諱宋聖祖趙玄朗之名,由玄天上帝改稱真武大帝而來。但同樣也有特例,不過還是要看皇帝對神佛感不感興趣而已,如果遇到不信神佛的狠角色,也只能改名字避諱了。

硬剛皇帝名諱,會有什麼下場

TERM BEGINS

也許有讀者會想到天高皇帝遠,只要不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就行了嘛。但是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在隋唐兩朝之前或許還有一絲機會,但在科舉大興之後,這種情況發現一起不是抄家就是流放。

《琅琊榜》電視劇中不就有一段劇情是因為忘記避諱太祖皇帝的名諱,被流放的嗎?且在封建等級森嚴體制下,無論是官還是民,為了不被牽連,故而在發現之後都會舉報給當地官府。

TAG: 皇帝避諱名諱termBEG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