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邊城》魅力有多大?排在魯迅的《吶喊》之後,如非早逝,他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第一次讀《邊城》,還是在讀初二的時候。

那時候還不太懂其中的深意,只知道文筆優美,小說裡描繪的那個湘西世界極富詩意,同時也為主人公那美好卻橫生變故的愛情感到深深的失落和遺憾!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影片已發,為保護原創,公佈文案。點選可觀看影片:

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四川和湖南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運用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了人性的淳樸和善良美好。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在世界文學之林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沈從文的《邊城》魅力有多大?排在魯迅的《吶喊》之後,如非早逝,他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據傳,若非沈從文早逝的話,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是他了,而非後輩的莫言。

《邊城》的最大特色是文筆優美、內容抒情、格調清雅,一部僅4萬多字的中篇小說,使其看起來更像是一首長長的散文詩或抒情詩,極富地域特色。

那《邊城》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故事講述的是——

翠翠和爺爺自小相依為命,在通往茶峒城官路的溪邊有一渡口,祖孫倆主要的營生就是守著一艘渡船,渡來往的過客。

在這方水土的滋養下,翠翠漸漸長成了水靈靈的大姑娘。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和翠翠年紀相仿。

有一年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和偶然相遇的英俊青年水手儺送暗生情愫。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提前託媒人提了親。互相知情後兩兄弟皆感到很為難。

沈從文的《邊城》魅力有多大?排在魯迅的《吶喊》之後,如非早逝,他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後來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聽從翠翠的爺爺老船伕的建議,採用公平而浪漫地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其實老船伕多少是有點私心的,他打心眼裡比較喜歡機靈的弟弟儺送,翠翠自然也是。

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只和弟弟到翠翠家對面的山崖上唱了一夜山歌,心灰意冷之下,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卻不料出意外翻船遇難。弟弟儺送後來也因為對哥哥感到愧疚而遠走他鄉。

船總順順因為大兒子天保之死對老船伕變得冷淡,他覺得是由於老船伕出主意讓兩個兒子比賽唱山歌向翠翠求愛,這才間接導致了大兒子的死,自然也不願意翠翠再做二兒子儺送的媳婦。

為此老船伕鬱悶夾著愧疚,竟生了心病,在一個雷雨夜離世了,留下翠翠孤單一人。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接替了老船伕渡船的營生和使命,和翠翠一起等待著儺送的歸來。可是翠翠的心上人儺送,他也許明天會歸來,也許永遠不會歸來。

沈從文的《邊城》魅力有多大?排在魯迅的《吶喊》之後,如非早逝,他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又不止於愛情故事。全書故事情節衝突並不強烈,反而充斥著濃郁的散文筆調的氣息,這也是讓很多讀者感覺本書不像小說而更像散文的原因。

但不得不說,情景交融的散文化的敘述,卻讓這部小說更具鄉土性的飽滿和溫潤。

沈從文以其充滿詩意的獨特美學藝術,將湘西茶峒這個地方安上了世界文學之林的版圖,為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之林中留下了一枝瑰麗的奇葩。

剛開始我不瞭解,以為這部小說,本就源於湘西地區那特有的風土人情的人物和故事原型,後來觀看了《筆墨春秋之北斗》紀錄片,才瞭解到沈從文創作《邊城》的背後隱痛。

沈從文早年在軍閥部隊當兵,當時年少,學歷又低,限於學識和閱歷,還沒有多少思辨能力,那時候他不知道他所追隨的軍隊,並不能推動中國社會走向進步,反而會在後來把中國社會和人民拖進水深火熱之中。

沈從文的《邊城》魅力有多大?排在魯迅的《吶喊》之後,如非早逝,他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17年沈從文隨部隊路過湘西瀘溪縣,有次和同伴趙開明逛街時,趙開明一眼看中了絨線鋪櫃檯前那個和他們年紀相當,長得十分清秀的女子,趙開明便發誓將來要討這個女子為妻。

十七年後,沈從文返回闊別已久的故鄉,再一次路過瀘溪。當他來到曾經熟悉的絨線鋪前時,看到櫃檯前立著一個似曾相識的清秀女孩。

這時沈從文聽到有個男聲從門後響起,“小翠小翠”地叫著,循聲望去,沈從文認出了那個男人,竟然是十七年前的同伴趙開明。

原來趙開明後來果真娶了當年那個女孩為妻,而眼下這個叫“小翠”的女孩就是他們的孩子,已經長得亭亭玉立,像她母親當年一樣立在櫃檯前做事了。

只是讓沈從文悲痛的是,眼前的趙開明是那麼地孱弱衰老,臉色發暗,咳嗽聲不斷,再不復十七年前的強壯和神色。

沈從文很快意識到,是時間和鴉片摧毀了這個男人。沈從文猛然感到自己被“時間”無情地抽打了!

沈從文沒有跟這個闊別了十七年的同伴打招呼,他默默地走開了。回到家鄉後,他又目睹了湘西世界很多衰敗的景象,胸中不禁感到悲涼起來。

沈從文的《邊城》魅力有多大?排在魯迅的《吶喊》之後,如非早逝,他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作為一個作家,看到家鄉這樣的景象,沈從文便想寫出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現狀的文學作品。

但當他要用筆墨對現實進行反映和控訴的時候,他又忽而明白了一個道理——

“我不應當再去翻閱歷史,溫習歷史,在歷史面前,誰人不感到惆悵?”

思慮再三,沈從文改用優美的筆調,從另一個角度來控訴社會無邊的黑暗。他用真摯的情感把自己對曾經的詩意田園,以及對美好和諧社會的嚮往和追求,都深深的寄託在他的《邊城》裡。

由此我們知道,《邊城》裡的湘西世界,它其實是沈從文心中生出用來抵抗沮喪現實的一種理想,是作家給自己荒蕪的內心種植的一片詩意,是作家在烏煙瘴氣的環境之下給世人構築的一處烏托邦,是作家給日漸衰落的田園牧歌留下的一曲輓歌,同時也是作家為墮落而麻木的社會創造通向希望的一個出口。

沈從文的《邊城》魅力有多大?排在魯迅的《吶喊》之後,如非早逝,他就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邊城》這部小說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社會處於矛盾混亂的狀態,鴉片的肆虐入侵,民眾的麻木墮落,都給清醒的作家們帶來深深的悲痛與憂慮!

縱觀那個時期著名的文學作品,無論是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駱駝祥子》,還是更早一點的魯迅的《吶喊》,無不是對黑暗的社會現狀進行直接深刻地描述和剖析、無情地揭露和鞭撻,唯獨沈從文的《邊城》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這的確是獨闢蹊徑的一股清流,也許這也是《邊城》能夠在眾多的名著中,保持著獨特的魅力的原因吧,同時也給後來的作家在創作上帶來不一樣的思考和啟示。

TAG: 沈從文邊城翠翠船伕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