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宕機2》“垮了”,網飛模式垮了嗎?

《愛宕機2》“垮了”,網飛模式垮了嗎?

劇《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2021)劇照。(資料圖/圖)

2021年5月14日,在時隔兩年之後,由網飛出品的《愛,死亡和機器人》(以下簡稱《愛宕機》)一次性放出了第二季的全部內容。在形式上,《愛宕機》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的風格和模式,整季的八個故事同樣是由相互獨立、風格各異的科幻動畫短片組成的。《愛宕機》第一季在豆瓣超過34萬人評價,評分9。2;在IMDb超過10萬人評價,評分8。5,可謂叫好又叫座。觀眾期待了兩年的《愛宕機》第二季,開播後豆瓣評分卻一路走低。截至2021年5月16日,《愛宕機》第二季的豆瓣評分只有7。0分。

面對這種出人意料的情況,人們不免要問:《愛宕機》的第一季真的像它的評分所展示的那樣,是一部“神作”麼?而現在這部作為續作的第二季,真的像評分所展示的那樣,和第一季有那麼大的差距麼?

失靈的續集

稍微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愛宕機》第一季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形式、題材和製作方式。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方面本身具有的侷限性,使得《愛宕機》第二季出現了評分的大幅下滑。

首先,《愛宕機》的這種相互獨立的單元劇形式本身就容易造成評分過高。

懸疑、幽默、恐怖、腦洞、愛情、無厘頭……第一季的十八個短片幾乎涵蓋了科幻短片所能承載的所有故事型別,並且用從2D到3D、從逼真到誇張的各種畫面形式呈現了出來。可以說,《愛宕機》第一季能夠讓幾乎所有的觀眾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歡並且印象深刻的短片。而另一方面,《愛宕機》的整體制作水平保證了,即使是觀眾不感興趣的故事,也不太容易會給人不適的感覺,至多就是看完了完全沒印象罷了。而且不同故事型別和表現形式相互穿插,始終給人一種新鮮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審美疲勞。

因此,在看完第一季的十八個故事之後,很多觀眾對整部劇集的影響會停留在給他們留下了最深印象的、觀感最好的那一集,並以此來給整部劇集評分。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能夠看到單集評分的評分網站IMDb上得到印證。

在IMDb上,《愛宕機》第一季的整體評分為8。5。但是每一集的單獨評分差距較大。

第一季的十八個故事,評分不低於8。0的有六個,其中評分最高的為8。6的《天鷹座裂隙之外》。而評分低於7。0的同樣有六個,其中評分最低的為6。3的《垃圾場》。

而《愛宕機》第一季的整體評分8。5,非常接近評分最高的單集評分8。6,而不是所有單集評分的平均分。

更為重要的是,在對《愛宕機》中每一個故事進行單集評分的時候,絕大多數觀眾同樣也會不自覺地給出高評價。

因為面對這樣幾分鐘到十來分鐘的短片,觀眾本身的預期和判斷標準,和麵對一部正常長度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時候是不一樣的。

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人們的期待更接近於一次正餐,需要葷素搭配,有菜有飯,能夠吃得飽,還得營養均衡,色香味俱全才好。這就需要影片在人物、故事、表演、道具、畫面、配樂等等諸多方面都下功夫去設計打磨,才能獲得較好的評價。

而對於一個短片,人們的期待則更接近於一包零食,不指望它管飽,也不指望靠它滋養身體,吃它就是為了吃個滋味,解個悶。因此,一個短片,只需要在某一個點上能夠觸動觀眾,給他留下足夠深刻的正面印象,就足夠獲得好評了。

而對於網飛這樣的流媒體巨頭來說,從開始立項策劃,到最終決定製作發行《愛宕機》第一季這樣的一部科幻單元劇集,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所付出的工作和調動的資源也是超乎想象的。所以,這樣的一部科幻單元劇,在十八個短片中有幾個製作精良、能讓絕大多數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可以說是理所應當的。

也正是這些原因,《愛宕機》第一季才能在全球獲得這樣的口碑和熱度。

但是到了2021年的《愛宕機》第二季,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本身《愛宕機》第一季的廣泛好評,和長達兩年多的等待,就已經讓觀眾們對於第二季有了一個很高的期待值。要想滿足這種期待,又做出足夠有新意的作品,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續作容易翻車的原因。

而《愛宕機》第二季選擇的製作和呈現方式,也在很多地方有著不小的問題。

首先,第二季只有八個故事,相較於第一季十八個故事縮減了近一半,這就大大減少了劇集所能涵蓋的故事型別,讓觀眾觀看時的新鮮感少了很多。雪上加霜的是,第二季的八個故事在風格和調性上都偏灰暗、冷峻,少了第一季中佔很大比例的那種腦洞大開、可以讓人會心一笑的故事型別。在製作方式上,第二季的八個短片有七個都是由3D電腦特效製作,唯一一集2D故事《冰》看著也像3D風格。這八個短片的畫面充滿了冷色調的夜晚、廢土、雨天、密室……這些都容易造成審美疲勞。

更糟糕的是,第二季的八個故事中,缺少第一季中那樣的本身非常出彩的單集故事。短片《沙漠中的斯諾》和《安全屋》的電腦特效做得相當不錯,但是故事本身卻很難讓人滿意。《溺水的巨人》在故事上饒有韻味,可惜這種風格太過於平淡,不足以撐起一部劇集的口碑。

綜上,可以說《愛宕機》第二季在幾乎第一季取得好評的所有地方,都採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第二季最終收穫了與第一季差距巨大的評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如果我們拋開《愛宕機》第二季的續作身份,把它作為一部全新的動畫科幻單元劇來看,就會發現,它的質量並不像評分顯示的那樣低。第二季的絕大多數故事,按第一季的整體水準來說都處在及格線以上。其中有幾個故事,即便放在第一季也堪稱優秀。

IMDb上《愛宕機》第二季的單集評分可以作為佐證。八個故事當中,評分不低於8。0的有兩個,其中評分最高的為8。4的《突擊小隊》。而評分低於7。0的同樣有兩個,其中評分最低的為6。4的《冰》——無論從最高分、最低分,還是全部單集的評分分佈來看,第二季與第一季的水準是接近的。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愛宕機》第二季在技術革新上,相比第一季有著非常巨大的提升,而技術對動畫來說幾乎是與故事同樣重要的。在第二季中,觀眾可以看到有著更多細節的背景畫面,更逼真的場景和物品。還有更為重要,也更能凸顯技術進步的,第二季中的電腦CG人物有著更為自然的動作和表情,有時甚至讓人覺得真假難辨。以至於在豆瓣下面的一些留言討論區,網友已經開始一本正經地討論第二季的某幾集中出現的到底是真人還是電腦特效了。

所以說,《愛宕機》第二季,的確沒有很多人期待的那麼“愛宕機”,但是,它要比很多人認為的更加“愛宕機”。

《愛宕機2》“垮了”,網飛模式垮了嗎?

劇《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2021)劇照。(資料圖/圖)

科幻單元劇,輝煌“前世”與疲憊“今生”

下面,從《愛宕機》這個系列上稍微拉遠一些,來看看《愛宕機》的這種劇集形式,也即科幻單元劇的發展歷程。

單元劇這種形式,是在二十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美國,伴隨著商業廣播的逐漸興起而誕生的。二戰之後,隨著電視的逐漸普及,電視劇成了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單元劇也逐漸從廣播劇發展成為電視劇的一種形式。

對於單元劇來說,每一個故事本身就是最大的明星。沒有長期的演員,也沒有需要規劃的連續的故事線。另一方面,對於觀眾來說,單元劇這種形式可以從任何一集開始觀看,也可以在任何一集停下,不會因為漏掉一集就看不懂後面的內容。因為這些優勢,單元劇更方便嘗試一些新鮮的、試驗性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單元劇也更容易吸引一些通常不會參與電視劇拍攝的電影導演和電影演員參與。

而科幻,以及在西方語境下與之同屬一大類的奇幻、恐怖等幻想題材,因為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強的表現力,天然就非常契合單元劇這種表現形式。所以這一型別的作品,在一開始就成為了單元劇的熱門題材。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題材的電視單元劇是1946年開播的《關燈後》(Lights Out)。

自那之後,美國基本上每年都會有一部到數部科幻單元劇播出。其中口碑最好、對後來科幻界影響最大的,當屬1959年至1964年播出的《陰陽魔界(原系列)》(The Twilight Zone (original series))。

《陰陽魔界》播出的時間,正好是二戰後美國嬰兒潮當中最早誕生的那一批孩子剛剛十來歲的時候,正是他們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接觸科幻的最佳時間”。當時的美國科幻剛剛經歷了“黃金時代”,產生了一大批的經典作品。與此同時,以DC和漫威為代表的美國漫畫也在這一時期轉型,開始創作一些更為成熟的、面向青少年而非兒童的漫畫故事。

這些都為美國日後許多科幻作者播下了最初的種子。比如《權力的遊戲》系列電視劇的作者喬治·馬丁就曾經說過:“我讀七年級時,最愛的電視劇是《陰陽魔界》。”

更為關鍵的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包括小說、漫畫、電視劇在內的多媒介的科幻作品開始大量出現,這些作品培養了龐大的科幻愛好者群體。這才是支撐美國科幻產業長達幾十年不斷髮展壯大的基石。

《陰陽魔界》這部科幻單元劇對科幻界的影響還遠遠不止於此。在1985年,原版的《陰陽魔界》完結二十年之後,CBS電視臺決定重新制作一個全新的《陰陽魔界》劇集。當時已經是知名科幻作家的喬治·馬丁由於種種機緣巧合,成為了該劇的編劇之一,並由此開始了他長達近十年的好萊塢編劇生涯。最終,在1992年,馬丁傾盡心血製作的科幻電視劇《門》未能成功開拍,心灰意冷的馬丁重新回到了小說的創作當中,開始了史詩奇幻鉅著《冰與火之歌》的寫作。以這部史詩奇幻改編的電視劇《權力的遊戲》自2011年開播以來,就吸引了大批的粉絲,引發了全球的討論熱潮。並且在2019年,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第八季最終季,給這部劇的所有粉絲,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回顧這段歷史,讓人不得不感嘆,現實在很多時候比科幻更加神奇。

近年來,隨著網飛、亞馬遜影片、Disney+等流媒體公司的逐漸壯大,影視劇在製作發行傳播方面,有了與以往由電視臺為主導的模式完全不同的新發展。

與之前的電視臺的播放模式相比,流媒體平臺最大的區別有二:首先,與電視臺一週數集、每集固定時間播出的放送方式不同,流媒體平臺一般會一次性放出一部劇集的全部內容,觀眾可以在任何時間觀看;其次,與傳統電視臺“挑選劇本-製作試映集-根據試映觀眾反饋決定是否製作劇集”的製作模式不同,流媒體平臺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掌握觀眾的觀看資料和反饋,根據獲得的大資料制定下一步的製作計劃,從而製作和選擇購買更符合指定目標群體喜好的影視作品。

正因為流媒體平臺的這些優勢,電視臺和背後的傳媒巨頭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建立了諸如HBOmax、Hulu、FOX+等流媒體服務網站。

另一方面,以網飛為代表的流媒體平臺也不滿足於僅僅作為播放平臺存在,它們也逐漸涉足影視劇的開發與製作領域。

其中,網飛是做得最為激進的一個。作為流媒體領域的佼佼者,網飛在全球擁有超過兩億訂閱使用者,在製作影視劇時有足夠的財力和資料、技術支援。

網飛的原創劇集專案於2011年開始籌備。第一部作品是於2013年正式發行的《紙牌屋》,在當年便引發熱潮。自那之後,網飛不僅在美國本土製作發行了諸如《超感獵殺》《毒梟》《怪奇物語》《愛宕機》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視劇集,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在歐洲、拉美、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投資原創劇集的開發與製作發行。而在這些投資專案中,網飛一般都會採取只管投資、不參與具體制作的完全放權的做法,堪稱甲方模範。

在日本,近幾年每個季度的動畫新番都會有一部到幾部由網飛投資。因此,在廣大動畫愛好者口中,網飛也被稱為“網飛爸爸”。在韓國,由網飛投資製作的《王國》《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等劇也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和播放量。在歐洲,網飛也投資製作了諸如《如何在網上賣迷幻藥》《無罪之最》等表現不俗的作品。甚至在越南,也有《二鳳》這樣由網飛投資製作的、結合了成熟商業片模式和越南本土特色的電影。

網飛在世界範圍內投資製作出了很多風格各異的優秀作品,其成熟的製作體系和豐厚的資金、技術支援,也的確帶動了很多地區在影視製作方面的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刺激了該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是,“網飛模式”仍然不可避免地,對很多非英語地區的影視產業和流行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和負面影響。

網飛在非英語國家和地區投資製作的影視劇集,在技術、觀感以及完成度等方面,相較於這些地區原本出產的同類型產品,是“降維打擊”般的存在。網飛這樣的流媒體公司做出投資判斷的依據,是由大資料得出的觀眾觀看喜好。儘管網飛基本上不會干涉具體投資專案的製作過程,這些劇集也來自世界上不同的地區,表面上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骨子裡卻透著一股似曾相識的感覺。而且網飛這種體量的投資,相比這些非英語市場上原本能夠提供的工作機會和薪酬會高很多,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吸引這些地區的人才和創作資源。另外,由於劇集質量上的優勢,還會分流掉該地區的很大一部分觀眾群體,這就導致了該地區原本的本土化特色創作的萎縮。

應當說,網飛模式所帶來的這些負面影響,可以看做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下,巨型跨國資本對於本地化差異性的壓制在文化創作領域的體現。只不過,相較於工業和金融業效率至上、利潤為王的單一標準,這種壓制對於追求差異性和多樣性的文化產業來說,來得更為明顯和致命。

另外,網飛的這種製作模式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成功,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與《愛宕機》一樣,同為科幻單元劇的《黑鏡》。

《黑鏡》最初是由英國編劇查理·布魯克創作的英國科幻單元劇。是一部每季只有三集、單集只有四十五分鐘的短劇。《黑鏡》一開始的成功,和該系列最大的賣點,就在於它那獨特的主題和風格。《黑鏡》著力於表現現代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該劇藉由英國人骨子裡的那股冷幽默,以黑暗和諷刺的劇情來表現對這些副作用的擔憂。

從導演到演員再到製作公司是“純正”英國本土團隊,再加上與其幽默諷刺調性相適應的短小形式,使得這種風格在前兩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黑鏡》前兩季也因此在豆瓣獲得了超過9分的評分。

而在《黑鏡》製作權被網飛斥巨資購買之後,因為投資的擴大,每季的集數從三集擴充套件到了六集,單集長度也拉長到了一個小時。再加上美國的編劇和演員的加入等原因,導致前兩季的那種風格不可避免地被稀釋。《黑鏡》系列從第三季開始,評分就持續下滑,到最終的第五季甚至只有6。8分。

《愛宕機2》“垮了”,網飛模式垮了嗎?

劇《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2021)劇照。(資料圖/圖)

中國的《愛宕機》在哪裡

無論網飛模式有多少隱憂、《愛宕機》第二季有多麼讓人失望,那終究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國內觀眾觀看《愛宕機》的時候,心中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這麼一個問題:中國什麼時候能夠製作出《愛宕機》這樣的動畫?或者說,我們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中國什麼時候能夠產生像網飛這樣,具有如此技術和資金實力,並且具有這樣的投資眼光和運營模式的公司?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中國現階段的獨立動畫製作現狀;中國現階段的流媒體平臺現狀。

先看中國現階段的獨立動畫製作現狀。

這幾年,我們見過了很多號稱“國漫之光”、代表著“國漫崛起”的動畫。比如《羅小黑戰記》《霧山五行》《靈籠》……

不可否認,這些動畫都很好看。它們不止在故事上很吸引人,而且在畫面和技術上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有的不只出了系列劇集,還製作過動畫電影,上過大銀幕。但是製作這些作品的背後的動畫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為了一個動畫集結起來的專案團隊,所有人的目的就是製作這一部動畫,而不是一個全能的動畫公司,能夠持續產出各種型別的作品。即便如此,這些團隊的產能,也只能保證在不長的時間內,至多周更一集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動畫。

從這個角度來看,相較於成熟的動畫製作公司,國內的動畫製作團隊,更多還處在初級的手工作坊的階段。

再看中國的流媒體平臺現狀。

得益於中國龐大的網民數量,國內的愛奇藝、騰訊、優酷等幾家流媒體平臺的使用者數量和相關資料都相當不錯。

但是使用者數量龐大的市場並不一定是成熟的市場。可以說,現階段國內的流媒體平臺的絕對消費主力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具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的群體——年輕女性。這也就使得國內的流媒體平臺製作出品的原創劇集,大部分都是針對這個消費群體的偶像劇和耽改劇。

這樣簡單的點對點模式,使得流媒體平臺的一大優勢(透過大資料即時掌握使用者喜好,製作相應題材和型別的作品)沒有用武之地。而國內已經近乎失控的飯圈控評和水軍營銷更是讓這種情況雪上加霜。

對於這種情況,國內的流媒體平臺聽之任之,甚至在背後推波助瀾,極力引導,打造了從選秀到出道再到出演自己平臺的影視劇這樣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一撥又一撥的“粉絲”,也在這樣的一個又一個“閉環”中越陷越深,變成了只會給自己的愛豆和背後資本主動營銷、洗白的免費水軍。

這也就使得,國內的流媒體平臺投資製作其他型別的影視作品的意願很低。即便進行了投資製作,也更接近摸黑嘗試,而不是根據大資料進行預測指導。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即使製作出了諸如《沉默的真相》這樣現象級的叫好又叫座的出圈作品,也更多是曇花一現,缺乏總結成功經驗、繼續製作同類型成功作品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談論中國什麼時候能製作出《愛宕機》這樣的動畫作品或許顯得為時尚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應該失去希望,更不意味著普通觀眾沒辦法做些什麼。

回想一下,就在幾年前,國產電影還是那樣一個充斥著流量明星和各種“大電影”的混亂不堪的局面。正是透過廣大電影人的不懈努力和電影觀眾的“用腳投票”,才使得國產電影一步步走上正軌。所以可以期待,如果創作者能夠更加負責,觀眾能夠更加理性,國產電視劇和流媒體平臺,也會有走上正軌的那一天。

到那個時候,中國製作《愛宕機》這樣的動畫作品,也就不再是痴人說夢了。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海客

TAG: 宕機製作第二季網飛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