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與現代商業融合淺談

這是黑皮叔HAPSOUL的第41篇原創文章

本文2147字,大概需要花費3分鐘

-

陽明心學是公認的儒家經典理論。

500年來,中國本土的哲學發展,還沒有出現哪一個哲學家能超越王陽明及其心學理論。心學的思想甚至在當下還正在深深地影響著東亞的日本、韓國等國。

陽明心學最廣為人知的知識點,當屬“致良知”。

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就將“致良知”奉為圭臬,並真正將理論付諸於商業化經營實踐,且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好結果。

這裡也可以看到王陽明理論中的另外一個關鍵點——“知行合一”的效力。

我們現如今的社會,跟王陽明那個時代相比,變化極大。

作為農耕文明時代的哲學理論產物,陽明心學在現如今的商業文明主導的社會系統中,竟然還能夠被一眾商業大佬們所看重,且畢恭畢敬的付諸於現代企業的日常管理之中,這深深的激發了我個人的興趣點。

在我看來,一個學問如果能穿越時代變遷,不以人類外部環境如何變化的根本,其理論本質一定是指向人心和人性de根源的,是更側重於“道”的。

在我們當下的商業實踐中,也有一種西方人發明的對應關係——產品vs品牌。

產品相較品牌,更偏“術”用的,而品牌相對產品更偏於“道”體。產品更偏於物體,而品牌聚焦在人心。

因此,從這個切入點而言,自然會產生出陽明心學是否可以運用於品牌管理實踐的思索之問。這個此文先按下不表,後續有了好的認知再開文單論。

做這樣的聯想非常偶然卻也十分有趣,古老東方的理論與現代商業理論能否能在這一點上進行套接,不管的推匯出怎樣的結論,已然符合了王陽明所提出的“事上磨”的理念。

提到“事上磨”,想起好多年前,見到一個說法還挺新鮮,叫做“職場就是道場,在工作中修行”。

其實也僅僅只是覺得這句話的比喻形式不錯,內心裡其實並沒有多少深刻的體悟。或者說,知道這個道理但因為自己不見得能做得到,所以也就看過而已,自己本身的知行並不是合一的。

但瞭解到陽明心學後,才明白何止職場是道場,生活也是道場,人生時時刻刻都處在道場之中,皆可修行。這大概也就是“事上磨”的真諦。

這個“磨”字挺有畫面感,就如同在“磨”刀一般,無非磨的就是我們的“心”,所面對的事情就是那磨刀石。

唯有磨好了心才會感受到“致良知”,這“事上磨”自然就是通往“致良知”的不二路徑。這應該也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脈絡之一。

透過這個邏輯再回到前文,為什麼日本的稻盛和夫會用到陽明心學來進行商業體系的管理?

我個人的理解,當下我們全人類所處的工商業文明是西方哲科思想下所形成的產物。現代工商業的整個理論和運轉,都是建構在西方人的思維正規化中,我們作為東方人其實是看似主動但內心卻非常被動的在做著文化上的融合。

但可惜的是,這兩種文明直至今天依然沒有達到文化上的深度融合,似乎有一種天然的鴻溝無法跨越。看看最近中美之間攤牌式的意識形式之爭,就可見一斑。

不扯遠了,拉回來談商業,就我看來,攔在東西方文明間的鴻溝中,有一個對人性的理解差異,那就是“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論。

我們中國人在《三字經》文中就對人性有著定性——“人之初,性本善”。

但西方則不同,整個工商業社會的運轉之根,在我看來恰恰就是基於“人性本惡”論的。

一個直觀的感知就是《西方經濟學》,一開始學習就接觸到亞當·斯密的“理性經濟人”的假設。

也即是說,經濟學的運作邏輯,是基於每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換一個通俗的說法——人是自私的,個人的自私推動整體的商業社會運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西方人的領導人,需要有那麼多擺在明面上的各種限制:什麼兩院議會制、三權分立、競選、選民支援、憲法條款等。因為人與人打心底裡的認知就是,人性天生本惡。無論企業、政體、團體的領導人,既然都是自私驅動的,一定要把這種惡進行各種約束。

而東方特別是中國,我們的認知底層是“人性本善”,領導人天然就該是類似堯舜禹那樣的大德聖賢,是聖人、完人。自然是明明德這樣的德治為上,家就國,國就是家,明君、明主、青天大老爺等。

那為什麼實際社會上的人分善惡以及三六九等呢?這是因為,這些“性善”的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社會的接觸中,“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也就是說,良知會被遮蔽,所以需要通過後天的教化和學習來解除這種心的遮蔽。

這就是東西方認知的截然不同。這種不同導致在整個商業執行上自然也是極大的不一樣。

有人可能會問了,既然你說西方人是“性本惡”認知的,為什麼在我們的認知裡,西方人做商業反倒比較有“契約精神”?

答案其實不用我多說,上一篇結束時引用老子的話,這裡依然管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反之亦然。

基於這樣性本惡的前提認知,各種約定的行為養成習慣後,自然就變得所有人都按照規則辦事,自然就逐步形成了“契約化”、“誠信至上”。

而我們東方人本性上認為人是善的,那當然就會出現“好朋友家人之間借錢不打借條”、“面子比天大”等這類事情,個別良知被遮蔽得太深的人也自然很容易傷害性善之人,在壞事傳千里效應下,好像中國人所有人都不會守信用一樣。。。

在我們擁抱制度化、契約化、誠信精英化的西方商業文明和系統後,我們天然的良知當然需要被喚醒。

這也是為什麼稻盛和夫用陽明心學指導商業經營取得成功之處,因為這就是我們東方人的思維之根之魂所在,我們當然需要在當下再找回我們本源裡的“良知”,讓此心光明。

至於怎麼找,陽明心學也給出很多的方法,慢慢學習到再筆記上來存記。

-

TAG: 陽明心良知認知商業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