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有趣有才,可鹽可甜、還會撒嬌

李清照是古代第一才女,詞壓江南,文蓋塞北。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有趣有才,可鹽可甜、還會撒嬌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首詞是李清照少女時期創作。

我們見識過她的哀婉悽傷,“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也曾領會過她的離情別緒,“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還有她的凜然正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濟南章丘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

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一說宰相王珪長女),很有文學修養。 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有趣有才,可鹽可甜、還會撒嬌

有人曾經這樣總結她的一生:少女時,活潑歡愉;青年時,輕愁甜蜜;晚年時,淒涼哀傷,我深以為然,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她的多樣人生,也使得她的詩詞呈現不同的特點。 有時,她嬌羞起來很可愛,像一輪明月在雲朵裡若隱若現,半藏半露。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蹴罷鞦韆》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裡,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讚。朱弁《風月堂詩話》捲上說,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說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錄》稱她“才高學博,近代鮮倫”。朱彧《萍洲可談》別本卷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有趣有才,可鹽可甜、還會撒嬌

李清照還是個酒鬼, 她很愛喝酒,可以說是女版的李白。她寫過自己喝酒的詩詞在存世的作品中,有將近一半的詞作直接或間接的提到飲酒,品酒、賞酒。

她曾喝酒喝得“沉醉不知歸路”,回家從那條路走都忘了。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有趣有才,可鹽可甜、還會撒嬌

她喝過大酒,“濃睡不消殘酒”,睡了一覺酒勁都沒消散。她也曾借酒消愁,“東籬把酒黃昏後”喝上一天。詩詞如下。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等等。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階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李清照婚後夫妻非常恩愛,她還寫的一首詞向丈夫撒嬌,不料卻成了千古名作。這首詞名為《減字木蘭花》,全文如下: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詞的上闋寫的是她買花和賞花,她走在街上的時候在賣花人那裡買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兒,鮮豔的花兒在露珠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楚楚動人。這裡的“春”字用得最妙,既是指季節,也暗含她新婚後的甜蜜生活。

“欲放”說明春意還沒有完全出現,給了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就好像她和趙明誠的幸福生活才剛開始一樣。

這兩句表現出了她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也體現了她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即使她是個下筆千言的才女,如今也不過是個陷入愛情的小女子。

接著的下闋寫的是她戴花和比花的場景,她怕丈夫看了這美豔的花兒,覺得她不如花兒嬌豔,於是便把花兒插在鬢髮上,讓丈夫好好看看,到底是花兒美,還是她美。

詞人在上半闋的最後兩句就極寫花兒的嬌豔,就在大家以為她對花兒喜愛到了極點時,卻在下闋向丈夫提出了一個怎麼答都是錯的問題。如果趙明誠說“人美”,恐怕李清照會覺得他花言巧語,畢竟古往今來,真正“人比花嬌”的又有幾人?

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透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捨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那麼李清照簡直“缺德”到家了。因為她太有才了,千古第一才女”、“詞國皇后”、“詞壓江南、才蓋塞北” ……後人對她的讚譽數不勝數。

她除了有才,還是一位奇女子。用網路流行語來說就是可鹽可甜,她可以很可愛很甜,也可以很霸氣。

李清照不僅喜歡喝酒,還喜歡打遊戲。

她曾寫過有關打馬遊戲的三篇文章,《打馬賦》、《打馬圖經命詞》、李清照《打馬圖經序》原文: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大至於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於擲豆起蠅,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

後世之人,不惟學聖人之道,不到聖處。雖嬉戲之事,亦得依稀彷彿而遂止者多矣。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

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溯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釋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乎?於是乎博奕之事講矣,且長行、葉子、博塞、彈棋,是無傳者。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睹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藏酒、摴蒲、雙蹙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戲、奕棋,又惟可容二人。獨採選、打馬,特為閨房戲。

長恨採選叢繁,勞於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勍敵。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按打馬世有兩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馬者,謂之依經馬。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行移賞罰,互有同異。又宣和間,人取兩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徹幸,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做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是也。

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易安室序 她還自問自答,為什麼自己總是能贏?

她自己只不過是“精而巳。”因為自己玩得精。

李清照真的很有趣。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捲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為救父之危難,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對此,張嘗謂:“(文叔女上詩趙挺之)救其父雲:‘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洛陽名園記》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云:‘炙手可熱心可寒’。”(《郡齋讀書志》)惜均未奏效。被罷官後的李格非,只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崇寧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續資治通鑑》卷八十八) 。據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李清照還有點兒“狂”,她曾寫過一篇文章《詞論》,“批評”了不少北宋詞人前輩,而且都是名氣很大詞人。 《詞論》原文:

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願與坐末。“眾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眾皆諮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眾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後鄭、衛之聲日熾,流糜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甚奇,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有押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 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重典。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歲。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朝廷崩潰。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南宋開始。是年三月趙明誠因母親死於江寧(今南京市),南下奔喪。八月,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準備南下:“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錄後序》)十二月,青州兵變,殺郡守曾孝序,青州剩餘書冊被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曾這樣記載此事:“青州故第,尚鎖書冊用屋十餘間,期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處文字當因在傳抄中或奪或衍而臻誤。史實應為“青州兵變”。)

當李清照押運15車書籍器物,行至鎮江時,正遇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而去(《續資治通鑑》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卻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馬亂中將這批稀世之寶,於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寧府。

李清照至江寧後,雪日每登城遠覽以尋詩。周煇《清波雜誌》卷八有云:“傾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以宋高宗為首的妥協投降派,藉口時世危艱,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滿, 屢寫詩諷刺, 曾有“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訊息欠劉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獨自棄城而逃。三月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吊項羽。以項羽寧肯一死,引頸烏江以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蹟,對南宋統治者進行諷喻。這是趙明誠第一次看到霸氣的李清照,也是最後一次。五月,至池陽(今安徽貴池),趙明誠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說,趙明誠將“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不幸的是,由於途中感疾,趙明誠竟於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有趣有才,可鹽可甜、還會撒嬌

葬畢趙明誠,李清照大病一場。當時國勢日急,趙明誠妹婿李擢權兵部侍郎,從衛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為儲存趙明誠所遺留文物書籍,李清照派人運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當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謂連艫渡江之書散為雲煙。李清照只好攜帶少量輕便的書帖典籍倉皇南逃。之後,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這時傳有密論列趙明誠者,有所謂“頒金”之語,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帝蹤,希圖投進朝廷。顛沛流離中,所餘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到臺,守已遁。之剡出陸,又棄衣被走黃岩,僱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道之溫,又之越。”九月,劉豫在金人扶持下,建偽齊政權。李清照有詩斥之曰:“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達衢州。

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居土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她悲痛不已,重立賞收贖。至此,所有圖書文物大部散失。 後來,居無定所、孤獨無依的李清照結識了張汝舟,他彬彬有禮的樣子,博得了李清照一時青睞。但一切都是假象,李清照嫁給張汝舟之後,發現他娶自己是有目的,想佔有她和趙明誠一起收藏的金石字畫。

之後,李清照還發現,張汝舟的官是他考試作弊謀來的。從此,李清照悔恨自己看錯了人。張汝舟也越發暴露出了真面目,當他發現李清照的藏品並不多時,便經常發生爭吵,甚至動手打李清照。

李清照無法容忍,她頂著壓力,向官府告發了張汝舟離婚。當時,宋朝規定,妻子告發丈夫,無論對錯都要判刑三年,所以,李清照告發丈夫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最終,李清照脫離了張汝舟。幸好有不少人幫忙,李清照只在獄中關了9天,就出來了。 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了離婚,她情願承受牢獄之苦。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雖然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繫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上。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籤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古詩、律詩各一首為二公送行。詩中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之句,表達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了關念故國的情懷。 在古代,一個姑娘,愛玩、愛喝酒、愛詩詞,敢愛敢恨,敢挑戰權威向男權社會說不,心中有家又有國,恐怕只有李清照一人而已。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有趣有才,可鹽可甜、還會撒嬌

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越十餘年,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尋尋覓覓》 約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 這個時期的李清照,應當是她最苦惱、最悲觀的時期。趙明誠死後,小家破碎,大家也風雨飄搖。這個時候的“三杯兩盞淡酒”,卻是酒入愁腸,斷人心肺。

TAG: 李清照趙明誠格非張汝舟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