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一個女演員,被國產大銀幕長久“冷落”了。

但Sir敢說——

明年開始,她將迎來一輪恐怖的爆發。

不僅霸屏,還將是新一代男神收割機。

有新興流量:李現。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文藝男神:張震。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還有,吳彥祖+王千源。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余文樂+塗們。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梁朝偉+郭富城。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齊刷刷的“尚未上映”。

但可以預見的是。

2016年奪魁金像以後,她終將迎來她的“井噴之年”。

好久沒聊她,也終於是時候認真聊聊她。

——春夏。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春夏特別?

特別在哪?

讓Sir說,她是這個充斥名利、放大欲望、模糊是非的演藝圈裡。

為數不多,靠“本能”出位,也一次次延伸“本能”的女演員。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自我反叛

提起女演員,Sir常會用到一個例子:

拍《理智與情感》時,李安評價片中兩位女演員,凱特·溫斯萊特和艾瑪·湯普遜。

兩個截然不同的反面:

……凱特·溫斯萊特只有 19 歲,這是她的第二部電影,所以有些事對她會比較困難,比如應付攝像機,還不能意識到它……艾瑪的演技是純熟的。她可以毫不費力地,一次就表達四五層的情感。但是,儘管凱特相對還比較稚嫩,她卻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可以讓觀眾不自覺地為她擔憂。這對凱特來說很簡單,但是對艾瑪來說就比較難了。

春夏就像前者。

Sir不認為這就是許多人吹噓的“演技天賦”,太玄。

她的創造天賦,就來源於本能中對自我的反叛。

她太想過得不一樣。

不信你看她的“履歷”——

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表演藝術教育,十三歲就想要自立,上了中專,自己打工掙錢。

豆瓣上發日記和照片。簡陋的文字,青澀的圖片,很平凡。

但也是所有平凡人都曾經擁有的,不加打磨的,對於獨特的渴望。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但有別於平凡人:她的追求永遠有一部分,在生存和生活之上。

後來,她被編劇挖掘到北京。

沒有任何專業背景,她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就因為她認為這是一條“特別”的路。

待業七個月後,她遇見了讓她摘冠折桂的《踏血尋梅》。

第一次主演電影,也是絕對的高難度。

但看起來春夏卻“輕而易舉”地完成了。

所有高難專案,被她一一輕巧破解。

比如,演雛妓。

她不放大情色和嫵媚——

笨拙地爬上床,懵懂而好奇;

再輕撥一下透視衣,嫻熟而風塵。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一個動作足矣。

再比如,演愛上客戶的雛妓。

她不傾瀉苦情。

男人從她身上跨過,眼神死死地仰視。

接著,一低眉,一抿嘴。

瞬間的悵然若失,只在她臉上一閃而過,又馬上強裝鎮定。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一個表情足矣。

你不知道這個沒經歷過表演訓練的女生,是怎麼做到的。

她的表現幾乎宛若神蹟。

答案很簡單——

春夏沒有在“演”王佳梅,可以說,她就是王佳梅。

剛到香港的王佳梅,透過列車車窗窺探這個新世界。

透露出的嚮往和些微迷茫,就有小鎮出身的春夏初入世事時的模樣。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此時,她還在好奇。

本能驅使,她認為自己還有更多的可能,還能更特別。

Sir最喜歡的一場戲,是王佳梅終於買到了心儀的耳環。

一個具體而微的細節,是她的眼神。

在櫃檯,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鏡子,像是不可置信自己完成了心願。

逐漸展露出笑容,對櫃姐投去羞怯的一瞥。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如果一個成熟演員會怎麼演?

她會擔心,會糾結——為了買副耳環,我成了雛妓。

但春夏沒有顧慮。

她的表演是天然的,純淨的,青澀的,像剛來到雪原上的小鹿。

在這個新人身上,你唯獨看不見恐懼。

因為這種創造的慾望,像血液一樣,當時已經在她身體裡奔湧了23年了。

和姜思達的訪談裡,春夏被問到:

“我們為什麼要成為一個特別的人呢?我們和別人一樣,安安穩穩的不好嗎?”

她露出一個不假思索的微笑:

“當然不行了。”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她承認自己“自幼反叛”,也為這種反叛吃過很多虧。

但我覺得反叛是有能量的

可能當下大家會說

說你這兒錯了 你看你

因為這件事情你怎麼了怎麼了

你沒有達到一個大家心裡的分數線

和一個優秀的標準

但是如果沒有之前的那些反叛

我覺得你是不會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

所以你就要感謝今天反叛過的這個自己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你以為她在演戲,演一個“身外身”。

一個和本人毫無關聯的,死在香港的雛妓。

其實她很清楚,是有了這個倔強的、反叛的、敏感的自我,才生出了王佳梅。

創造的衝動就是,沒有人教她怎麼做。

但她“不得不”這麼做。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自我保護

初出茅廬總是美好的。

但當她真正走進娛樂圈才發現,反叛沒有用。

第四季《奇葩說》,當時春夏風頭無兩。

面對當期辯題:“生活的暴擊,它值得感謝嗎?”

最後輪到春夏發言。

在場所有人都沒料到,她當眾自曝自己被暴擊的處境:

我覺得經過暴擊後的我自己,好像確實變得沒有那麼可愛了。我變得不會撒嬌了,我沒有那麼柔和,我不會像其他女孩子一樣跟媽媽說很貼己的話……就是,我變成一個,我自己不太喜歡的人。但是我沒有辦法,我調整不了,因為我就是,覺得這個是最安全,最能照顧到大家的人。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那時的她正在經歷什麼?

伯樂翁子光接受採訪,透露過一些:

《踏血尋梅》之後春夏真的紅到爆炸,最高記錄一天有20多個片約。

……

當時春夏不喜歡經紀公司的很多安排,包括“中國第一個三級片影后”這種說法,她要脫離經紀公司,就把雙方的合約給買了。

我們公司就當了春夏的臨時經紀人,墊了一些錢,春夏為了還錢就接了這些戲。

這就是為什麼,爆紅過後我們覺得她“變了”。

她的確變了。

但卻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變。

她開始收起稜角,暫避鋒芒,為的是不傷害身邊人,更不傷害她自己。

再次印證了她的本能驅使——

面對種種失控,她沒有當即開始危機公關,反而選擇自我保護。

危險面前,選擇蟄伏是人的本能。

但這在娛樂圈可是大忌。

名利的鬥獸場,如果不能持續輸出,結果只有一個:過氣。

就像文章開頭說到的,在《踏血尋梅》之後,春夏至今都再沒能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主演作品。

雖然滿滿的存貨,都型別豐富、班底雄厚、合作卡司強大。

但偏偏,一部都還沒上。

春夏本人怎麼想?

她很坦誠。

今年,《我和我的經紀人》裡,她說:

我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就是作品沒播嗎。我自己最介意的東西。其實就是這個。……因為就是,它電影就是不播,那我能怎麼辦,就只能等。但是我就只能去拍更多的東西,然後等他們上。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怎麼辦?

當然不是原地等死。

《踏血尋梅》後,春夏唯一拿得出手的參演作品,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

可惜,只是一個小角色,鏡頭寥寥。

但她還是努力抓住了那僅有的幾個畫面。

比如她和霍建華曖昧的一幕。

拍得很妙。

長距離的鏡頭裡,酒醉的兩人湊在了一塊,相當旖旎。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但接下來,就是霍建華視角的回憶。

原來,她把一張紙條塞進了他的口袋。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不是調情,是傳遞情報。

這部戲中,春夏難得的一個大特寫,證實了她對人物精準的理解。

她看向霍建華的這個眼神——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沒有仰慕,沒有羞澀,沒有曖昧。

只有程式化的專注。

因為這不是一段戀情的序曲,而是一場生死攸關的任務。

僅這個眼神,Sir可以放心地說——春夏沒有變。

她的自我保護,不是逃避。

而是一種隱蔽。

在蟄伏中積蓄力量,儲存一個更圓滿的自我。

伺機而動,迎接新生。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尋找自我

說到底,什麼是本能?

動物性的本能,是天生的慾望、條件反射。

之於人類呢?

在Sir看,它更應該是持續的過程——

在坦然面對人性的同時,不斷尋找更篤定的自我的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期待成為春夏,但卻很少人能成為她的原因。

她不以人性為恥。

曾經,春夏的微博被很多人批判是文藝青年在無病呻吟,被投稿矯情文字鑑賞小組。

之前,尚未出名的她試圖應徵《左耳》裡的一個角色,寫了很長的自薦信,追憶自己的少年往事。

後來信件被饒雪漫公開,輿論譁然。

從“暗戀”自己的姨夫,到偷超市裡的東西。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簡直是不打自招的黑歷史合集。

什麼成年人能把自己的生活過成青春疼痛文學?

在這個標榜成熟的時代,春夏確實如她自己所說,“不識時務”。

中國話講“識時務者為俊傑”

但其實我發現我在整個成長過程中

是個非常非常不識時務的人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就像她把自己的原名“李俊傑”,改成稍顯文藝的“春夏”。

她不羞恥,就像沒有人會為自己的本能,為自己要吃飯、要睡覺而羞恥。

因為,只有最大化地吸收了生活的養分。

才可以在藝術裡,開出花來。

去年10月,她和李現主演的《戀曲1980》開機。

其實Sir更自然地想到另一首羅大佑的金曲《戀曲1990》,開頭一句唱道:“烏溜溜的黑眼珠”。

一句歌詞,勾勒出春夏的模樣。

圍巾一圍,凸顯的就是這有故事的眼睛。

失蹤四年,這“最佳女主”依然不會演

她飾演的毛榛回到80年代的北京,柔柔素素,像是上個世紀的夢。

她又“變了”——

哪裡還有一點在香港的物慾橫流中奮力浮沉的王佳梅的影子?

也絲毫看不出《明月幾時有》的張詠賢,在日佔區被壓抑的苦和痛。

對。

回看春夏的角色,就是一個神奇的矛盾體。

她在不斷蛻變,姿態卻始終堅定。

TAG: 春夏Sir反叛本能王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