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人人反對偏見,但人人都有偏見。——英國哲學家 赫伯特·斯賓塞

2020年年末,邱禮濤與劉德華攜《拆彈專家2》再戰熒屏。

這一次,又炸了,評分8。0,票房持續飄紅 ,上映7天總票房已超過5。3億,位列同期票房榜第一位。

不出意料的話,這將是劉德華從影近40年以來繼《無間道》以後,最好的,也是最能展現個人演技的電影。

《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拆彈專家2》

這部電影顯而易見的好,比如,和第一部相比,爆炸場面的升級,視聽效果的震撼,反派勢力的強化,此篇不再贅述。

從深層內涵來看,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兩個字:“偏見”。

電影可以劃分為三部分:“世界對我的偏見”、“我對世界的偏見”以及“當偏見普遍存在時我們如何做出選擇”。

世界對我的偏見

小時候看過一則童話叫《美女與野獸》。講得是一名美女經歷一場意外事件後與野獸同居,一開始,她以為野獸長得這麼醜肯定是魔鬼,但經過相處卻發現他有一顆無比善良的心,慢慢的,她居然愛上了野獸,甚至願意嫁給他。結果,野獸一下子化身為英俊的王子,原來,這名王子是被巫師施了魔法才變成了野獸,而想要破除魔法除非有人願意嫁給他,從此以後,美女與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美女與野獸》其實講得就是一個有關“偏見”的故事。生活中,我們本能地對一些人或事存在偏見,而真相未必如我們所見。

《拆彈專家2》中潘乘風就像這童話故事裡的“野獸”,他在執行一個任務時被炸彈炸斷了左腿,結果,警局所有人都認為像他這樣的殘障人士已不再適合從事拆彈專家這個工作,希望他能從事文職,這令天性好強,熱愛拆彈工作的潘乘風很難接受。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勝任工作,潘乘風保持樂觀的心態,安裝上義肢後拼命努力恢復體能與技藝,甚至各項指標都超越了正常警察的標準,這般驚人的表現,連老搭檔董卓文都暗暗咂舌,可結果呢,仍然沒人願意重用他。

《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傷殘男主迫切渴望恢復原職

這就是典型的偏見——人們表面上呼籲平等對待殘障人士,但其實絕大多數人仍是用區別對待的眼光來看待殘障人士,並沒有給予事實上的尊重。這種心照不宣的歧視深深觸痛了潘乘風的心,最終導致這位充滿正能量的拆彈英雄性情大變,做出痛斥警局“用過即棄”的行為。

《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男主痛斥大家不為自己說話

然而,他的反抗終歸是徒勞的,他身邊的所有人,包括女友、最好的朋友,都勸他別再鬧了。

這種根深蒂固的群體偏見,是導致潘乘風離開警局的主要原因。

我對世界的偏見

2020年12月14日,一則新聞曝出某全職陪讀母親因阻礙兒子玩遊戲,被十七歲兒子弒殺的訊息。這個悲劇在社會上引發了很大的轟動。從母親的角度,當然是希望兒子能夠放棄打遊戲,好好學習,而年少的兒子大概不懂母親的愛,認為他干涉太多自己的生活。

歸根結底,這又是“偏見”在作怪——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由此產生憤世嫉俗的偏激心理,甚至為此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拆彈專家2》的中段其實講得就是我對世界的“偏見”的故事。

潘乘風因受不了歧視而心灰意冷,他埋怨深愛的女友與最好的朋友不為自己說話,與他們斷交,辭職離開警局,進而發展到認為整個社會都對不起自己。一次偶然的機會,潘乘風與昔日同學——某反社會的恐怖分子首腦取得聯絡,一拍即合,參與策劃多起爆炸事件,害死了數很多的無辜生命。甚至搞來了核彈,妄圖炸燬國際機場。

《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男主成為恐怖分子

故事發生到這裡,相信觀眾對主角的遭遇是既同情又憤怒的,這種複雜的、模糊善惡邊界的人物刻畫恰是邱禮濤導演的高明之處。有個地方非常值得玩味:主角的是非觀正確嗎?恐怕誰也沒有辦法給出答案。

上級之所以不答應潘乘風恢復原職的要求,可能是出於善意,也可能是擔心他萬一出了差錯,而影響自己的仕途;

女友之所以不為潘乘風出頭,可能是出於善意,也可能是出於對他的不信任或是怕失去自己的男朋友;

老友之所以不為潘乘風說話,可能是出於善意,也可能是怕他恢復原職之後而影響了自己的升遷。

總之,這一切都無從判斷,你認為他們是好心就是好心,你認為他們是惡意的,那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性。這就是《拆彈專家2》對港片套路的顛覆:沒有臉譜化的正邪陣營,只有亦正亦邪,複雜難辨的眾生,一如這混沌的現實生活。

當善惡無法辨別,偏見便會滋生,那麼,我們該如何破局呢?這是電影提出的靈魂拷問,也是第三部分所要給我們的答案。

當偏見普遍存在時我們如何選擇

為了破局,電影后段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方式:失憶+重新建立是非觀。潘乘風在執行一次恐怖任務時,意外被自己安置的炸彈炸傷,從此,失去了對生活的記憶(但關於拆彈技能這類程式性記憶並沒有消失,對此,電影也透過專家之口作出了合理解釋)。自此,所有固執的偏見在這一刻都隨風而逝,男主成了一個沒有過去,沒有束縛,也沒有是非觀念的純粹的人。

《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男主因意外失憶

為了阻止恐怖分子的行動,前女友給他洗腦,謊稱他是警方安插入恐怖分子陣營的臥底,希望借他之手,抓到恐怖分子,阻止核彈計劃。但聰明的男主並沒完全相信前女友的話,當他發現女友撒謊後,陷入了猶豫——到底是該幫警察,還是幫恐怖分子呢?這一切在他看到恐怖分子殘忍的槍殺無辜警員,看到同為拆彈專家的好友為解救百姓而不顧生命危險去拆除炸彈的感人場面後,終於找到了答案。

《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男主找到了答案

影片最後,男主選擇站隊正義的一方,以一己之力親自搗毀了自己設定的恐怖計劃,挽救了危局(確切地說,是將損失降至了最低),而他本人也被炸得灰飛煙滅,壯烈犧牲,留給觀眾無限唏噓與複雜莫名的心理感受。

《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男主犧牲自己,拯救了世界

這個結局的好在於實現了雙重和解,首先,打破了故事裡的所有偏見:

1、大家都認為潘乘風這個殘障人士已經無法勝任拆彈專家的職位,但最終卻是他拯救了世界,以至於所有人放下了對他的偏見;

2、潘乘風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偏見買單,意識到了錯誤,成為了最後的犧牲品。

多麼諷刺而又悲壯的結局啊!

藉此也給出了我們如何打破“偏見”的終極答案:拋棄一切外物干擾,迴歸本心,只有“人性本善”才能打破偏見。

不難看出這是邱禮濤導演對“人性本善論”的支援,相信也是他對某些恐怖分子的勸誡與喊話。

影片的現實關照

邱禮濤導演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商業片導演,同時,也是一位擁有崇高社會責任感的導演,他曾經表示:

“如果有投資方願意投社會題材的電影,我會非常高興,並且我會選擇把《拆彈專家2》推後一點。警匪片今年不拍明年還能拍,但有關社會題材的電影,今年有機會不拍的話可能明年就沒有了。”

正是出於這種大情懷,邱禮濤導演在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後,很多作品都儘量在確保商業化的同時,去探討一些社會問題,《拆彈專家2》便是這樣一部兼具商業與現實意義的作品。

在香港敏感的環境下,《拆彈專家2》體現出很深厚的現實關懷與對人性的思考,這無疑是可敬的。

《拆彈專家2》: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邱禮濤導演

對當前日趨偏激的輿論環境也有很好的啟示意義:在流量當道的年代,客觀的聲音日漸失語,越來越多居心叵測者用偏激的觀點來吸引讀者的眼球,再無人去關心背後的真相,比如,“夜店確診女孩資訊被扒事件”、“取快遞女子被造謠出軌事件”,其之所以被造謠者利用,歸根結底都是“偏見”惹的禍。

由於人們對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存在偏見,進而混淆是非,甚至被居心叵測者所利用——難道,必須在付出慘痛的代價後,人們才能意識到錯誤?

相信看完《拆彈專家2》我們的心中已經有了更好的答案。

TAG: 偏見拆彈乘風男主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