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它面前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被擊中了

《寧波組曲》第一篇章《河姆渡之聲》

至今,賈國平依然清楚的記得,2020年8月4日,他站在河姆渡遺址現場,想象著千年前歷史的模樣。

在一片荒蕪之地,河姆渡先民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家園。耕種、狩獵、載歌載舞……一個個印象的片段帶著遠古的氣息,向他撲面而來。

那一刻,他感覺自己被擊中了。

後來,賈國平把這些印象寫進了交響樂《寧波組曲》裡,他把這樣一次相遇視為某種指引。

站在它面前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被擊中了

經過一年的精心打磨,4月9日,這首全新創作的《寧波組曲》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演出結束後,現場掌聲持續了2分多鐘,很多觀眾說,音樂讓他們對這座城市有了嚮往。坐在臺下的賈國平難掩激動:“這就是我想要的。”

《寧波組曲》第二篇章《錢湖音畫》

用音樂讓寧波的美好“出圈”

“從河姆渡到東錢湖,從青山翠滿到鼓棹揚帆,

寧波的美好是生動的,是色彩斑斕的。

”寧波交響樂團負責人童銘說,“在《寧波組曲》中,你可以感受到這裡的土地有生氣,稻田有色彩、大海有夢想。”

《寧波組曲》由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賈國平創作,分為《河姆渡之聲》《錢湖畫意》《青山翠滿》《鼓棹揚帆》四個樂章。在創作之初賈國平就定好了明確的思路,

“我希望依託於寧波具體的、特有的、地地道道的元素來進行創作。”

賈國平說,文化很重要,

音樂只有紮根在城市文化的土壤裡,才有生命力。

在《河姆渡之聲》這個篇章,賈國平用短笛來模擬骨笛,神秘而粗獷的音樂令人彷彿置身其中,你可以感受到獵獵風聲,似乎還有遠處野獸的呼號。

在蒐集資料的時候,賈國平發現餘姚有一種祭祀的舞蹈叫做犴舞,展現了當地人民對生活灼熱的期盼和對蒼生的敬畏。他把這段音樂融入其中,透著原始的慾望和勃勃地生機。

東錢湖的美是詩意的,長久以來,這裡流傳著美麗的故事,關於功名、關於愛情……於是,人們賦予了它無限地想象。

《錢湖畫意》是賈國平漫步湖心堤時汲取的靈感,那一刻,他感覺自己的呼吸與這湖水是想通的。

音樂會結束的時候,我們採訪了現場的觀眾。

“我聽到了‘馬燈調’,特別熟悉的寧波味道。”

“我去過寧波,東錢湖的美,聽到音樂一下子就記起了那段時光。”

“音樂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嚮往,特別想去寧波看一看。”

音樂永遠不像語言一樣,在具象地表達什麼,它是和每一個人去發生共鳴。

賈國平說,如果你瞭解寧波,你會在不經意間發現很多寧波的元素,比如說寧波的小調、民謠、漁民號子……如果你沒有去過寧波,這一次你可以跟著音樂走進寧波,然後再去寧波看一看,切身感受寧波的美好。

“再去寧波的時候,我想我的音樂會在我的腦海裡湧現出來。”

賈國平說。

《寧波組曲》第一篇章《河姆渡之聲》

文化賦能 展現寧波精神密碼

2020年8月,賈國平抽出4天時間,去寧波採風,他去了河姆渡、東錢湖、天一閣、寺廟……10月,他又去了寧波幫博物館。他和當地人交往,和他們聊天,他想要尋找一個地方的個性,然後與音樂相融。

一系列的採風考察之後,賈國平發現寧波人有著敢為人先、搏擊風浪的精神,又特別的低調、踏實肯幹。

從矇昧走向文明,從荒蕪走向繁榮,從三江口走向東方大港……

寧波人的這種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發展,成為代代相傳、根植於血脈、刻印於心的文化基因。

第四樂章《鼓棹揚帆》,佛曉時分的寧波港,晨曦微露,6秒鐘的晨笛開啟了新的征程。隨後,音樂的節奏越來越快,展現著人類從雙槳划船時代步入蒸汽時代、智慧資訊時代,

這是當代寧波的速度與力量。

在這一段,賈國平加入了象山的漁歌號子,用來描述漁民在海上搏擊風浪的場景,而隨後輕快的馬燈調似乎是象徵著漁民喜悅的心情。東海邊,象山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經過一個伏季的休養生息,他們奔赴遠方,奔赴希望的海洋。

在《青山翠滿》這個樂章中,有一段“群星璀璨”,

創意就是來自寧波幫博物館。他徜徉其中,感受著寧波幫的精神,也感受著寧波人的敬意。

賈國平把無數個為寧波的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人物比作漫天的繁星,他用甌、管鍾、豎琴模擬人在雲天的效果,在音樂聲中,你感受到的是漫天的繁星,璀璨奪目,縈繞的梵音是對他們的感恩。同時,賈國平也把對故去的母親的思念融入其中,他相信,故去的親人會像星星一樣陪伴左右。

第一次彩排完之後,俞峰告訴賈國平,這段音樂,他感動地掉下眼淚。

《寧波組曲》第四篇章《鼓棹揚帆》

尋求突破,讓西方樂器發出中國聲音

“相當具有藝術性和學術性的作品,不僅具有寧波特色,同時它也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一個作品”。這是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寧波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俞峰對《寧波組曲》的評價。

而這部35分鐘的《寧波組曲》是賈國平寫過最大的作品,也是他自我突破的一次挑戰。

不同於古典浪漫主義音樂,《寧波組曲》並不是大段的音樂的陳述,賈國平

採取了片段化的呈現,他把一個一個聲音片段的小組合,以鑲嵌的方式融在音樂裡,讓音樂更加具有想象的空間。

就像一幅幅不同的畫面,它完美地融合在音樂中,不斷變化、閃爍,而聽眾沉浸其中。

在採訪中,賈國平特意感謝了俞峰院長和寧波交響樂團,幾乎不用任何的交流,俞峰院長就能感觸到賈國平隱藏在樂章裡的情感鋪呈,這樣的默契來源於兩人高度的共鳴和對音樂的認知。

“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合作經歷,有一種非常美妙的感覺。”賈國平說,從作品的委約、到北京演出,包括後期的巡演和推廣,大家給了他很大的支援和信任。

在傳播西方音樂的基礎上,如何來構建中國文化,推進中國文化的建設任重道遠。首當其衝,中國作家要有新的創作,並且加以推廣。

”賈國平說:“所有的文化都是一件一件的活動來構成的,有這樣一種良性的發展,我們的文化就會建構起來。”

“和古典交響樂不同,聽到這個音樂,你會很激動,會有聯想,因為它是我們自己的文化符號。”現場一位觀眾的感受給了賈國平很大的觸動,他習慣把作品給很多人聽,在他看來,

中西結合並不是簡單的結合,是要讓西方的樂器演繹出中國自己的聲音,不單單是旋律。

2014年,賈國平的一個作品在德國曼海姆演出,演出完以後,有樂評人告訴他“這不是西方音樂的聲音,我聽到了一種新的聲音”。賈國平說,那就對了。這是中國作曲家的義務,從根子上讓大家聽到中國的音樂。

“一個好的作品要植根於我們自己的民族、區域、地方,和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結合在一起,同時用現代的作品技法來當代表達。”俞峰說。

接下來寧波交響樂團將去西安、長沙、蘇州、廣東等地巡演,把《寧波組曲》帶出去,以音樂作為紐帶,來宣傳好寧波,展現寧波之美。

站在它面前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被擊中了

曲作者賈國平

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198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91年畢業並留校任教。1994年獲德國高等學術交流基金會(DAAD)獎學金,留學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1998年獲德國藝術家文憑後回國繼續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

其創作涉及室內樂、管絃樂、民族管絃樂、舞劇等。曾接受世界多地委託創作,作品被阿蒂提絃樂四重奏樂團、多倫多新音樂團、德國E-MEX室內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德意志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曼海姆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墨西哥OFUNAM交響樂團、英國倫敦愛樂交響樂團等許多世界知名室內樂團和交響樂團在各國演奏。

一審:諸曉麗

二審:申小軒

三審:葉趙明

TAG: 寧波賈國平音樂組曲交響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