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菏澤:“漢唐盛世”的起點、終點,全在山東

【人文】菏澤:“漢唐盛世”的起點、終點,全在山東

“牡丹之都”菏澤

菏澤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以牡丹而聞名於世,被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牡丹之都”。古時,在今天的山東西南地區,南有菏山、北有雷澤,故名“菏澤”。

“菏澤”二字當中的“菏”字,在成為地名專用字之前,寫法是左“氵”右“苛”;苛的意思是小草,菏的意思是長滿小草的淺水。很多人都知道,“華胥履跡雷澤生伏羲”和“舜漁於雷澤”的典故,雷澤就在上古時期的菏澤。

伏羲是中華民族乃至東亞不少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而舜是中華先民由矇昧走向文明的聖祖,他們都與菏澤這塊土地息息相關。因此,菏澤被譽為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或者“聖地”、實屬名至實歸。

菏澤車牌為魯R,目前轄7縣2區,每個區縣的名稱由來也都是一段人文歷史。我們下面分別介紹一下吧。

牡丹區

2000年設立,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牡丹區的行政區域;牡丹區因境內的“菏澤牡丹甲天下”而得名。

定陶區

定陶之名緣於陶丘。古時這裡有雙層的土丘、像陶灶一樣,因而得名;而定的意思,《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定,安也”。春秋末期,范蠡助越國滅吳後,出海至齊,輾轉至陶,並“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出自《定陶縣誌》)。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陶改定陶應該與陶朱定居無關,而是和劉邦開創漢朝的登基儀式在此處舉行有關,年父認可這種說法。事實上,陶朱公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此處依舊稱陶,秦國更一度置為陶郡。

【人文】菏澤:“漢唐盛世”的起點、終點,全在山東

伏羲

而最早使用定陶這個名字的記載,則是秦末的定陶之戰,但這也不足以證明此地在秦末已叫定陶。因為當時天下大亂,這一時期的歷史記載都是劉邦登基、天下安定後才整理的,整理時使用後來的地名也合情合理。

唐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李柷的生命也終結於定陶。因此,定陶為漢始唐終之地,而漢唐盛世開創了我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的文治武功、國際聲望、燦爛文明,這再次印證了菏澤被稱“聖地”絕對不負盛名。

單縣

單縣古稱單父,因舜帝的老師單卷居住此地得名。1368年撤單父縣,其地屬單州;次年7月,降單州為單縣,此後沿用至今。

單卷,又名善卷,古人尊稱單父。相傳為遠古東夷族中影響較大的氏族首領,善道術。宋代古書《路史》上說:單父為舜師單卷所居……故稱單父。

成武縣

又稱“城武“,因漢高祖劉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據《城武縣誌》記載:漢高祖過魯,祀孔子,以武功告成,改楚邱為成武。

鄆城縣

公元前587年,魯成公在此駐軍並築城名鄆,鄆城自此而得名。古時,“鄆”字為駐軍之地的意思。“鄆”古代通“運”。《公羊傳》中《昭公·二十六年》曰:三月,公至自齊,居於運。

東明縣

原名東昏。明正德《大名府志》中記載:秦始皇東遊至戶牖鄉,昏霧四塞不能進,故其地為東昏。王莽建國元年,改東昏為東明。

曹縣

曹縣因曹州而得名。菏澤舊時稱作曹州,因西周時期、此處是曹國的疆域而得名。《史記》:周武王封曹叔振鐸於曹。

明洪武二年,曹州治因水患遷置楚丘縣盤石鎮、撤楚丘縣入曹州。洪武四年降曹州為縣,始有曹縣,明正統十年,劃黃河以北的十八都復置曹州,曹縣應更名而未更、沿用至今。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陽(帝擷項),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和吳回。重黎為帝警之火正,受封曰祝融,後因鎮壓共工叛亂不力而被殺。其弟吳回覆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第五子姓曹名安。曹安便是曹姓族人的始祖。

“曹”是我國最早負責斷案的機關,曹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中可能擔任過處理訴訟的職務,故姓曹。

【人文】菏澤:“漢唐盛世”的起點、終點,全在山東

臨濟宗之祖義玄禪師(38世佛祖,曹州南華人)

鉅野縣

鉅野縣因古代為大野澤而得名。大野澤、鉅野澤乃一澤二名。據記載:大野澤為古濟水所匯。該澤西通雷澤,西南納濟水連通菏澤,東北出濟水,再東北經濟南流入海;東南出黃水入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

《尚書·禹貢》有曰“大野既豬,東原厎(zhǐ)平”,意思是:大禹治水、開闢了“大野澤”滯洪區,東原地區(位於汶水下游)得到治理。文中,豬通“瀦”,厎是致(得到)的意思。

鄄城縣

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戰國時屬齊國甄邑(甄,音juan,“鄄”的異體字)。秦時改鄄邑為甄城。西漢初始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城址在今舊城鎮)。《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曰: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

“鄄”字中的垔,是用竹籠草袋、盛土石堵水的意思;鄄城瀕臨黃河,經常需要築堤防水。

TAG: 菏澤定陶得名大野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