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完成的一篇作品,生逢動亂年代,沈從文沒有像其他文學家一樣,選擇刻畫悲涼和批判時事。

他用安靜淺淡的筆調,講述了一個和緩靜謐的茶峒小鎮。

這篇小說與沈從文的出身緊密相關,沈從文幼時都是在湘西度過,

因而他稱自己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一個“鄉下人”。

即便後來無奈北上,置身於喧鬧的都市裡,沈從文也時刻懷念故鄉淳樸的苗家風情。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只是歷史的車輪下,湘西一帶終究也被捲入了戰火當中。

當發現故鄉已經無法置身事外,那種擔憂和悲痛促使沈從文下筆,留下了這篇《邊城》。

通過幾個主人公的情感交織,失落的湘西風景在讀者眼前緩緩展開。

他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翠翠是《邊城》當中的女主角,她和爺爺相依為命,靠爺爺在渡口邊擺渡生活。翠翠的爺爺正直善良,對於這個唯一的孫女更是百般疼愛,爺孫兩人加上一條老黃狗,守在渡口邊迎來送往著無數人。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眼見著翠翠一天天長大,出落成了聰慧靈秀的姑娘,爺爺不由得為她的終身大事發愁。

他希望翠翠能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物件,安和美滿地度過此生。

因為翠翠母親的前車之鑑,讓他不能不多一分警惕。

翠翠母親在婚後遇到一個當地的軍人,被其用歌聲俘獲了芳心。她不顧世俗的枷鎖,想要與意中人私奔離開這裡,可對方覺得不能因兒女私情愧對軍人的天職,遂沒能成行。在翠翠出生以後,翠翠母親選擇了殉情。

或許在爺爺沒注意到的時候,翠翠已經懵懂遇見了愛情。這一年的端午節,翠翠外出遊玩,偶然遇見了當地船總的二兒子儺送。

儺送英俊的相貌在翠翠心中留下了道不明的印象,成為了一顆等待發芽的種子。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儺送還有一個叫做天保的哥哥,二人在當地都屬於是一表人才的青年才俊,可他們卻同時鍾情於翠翠。天保偶遇翠翠爺爺的時候,毫不遮掩地誇獎:

“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緻,像個觀音樣子。”

後來天保曾託人向翠翠爺爺求親。爺爺為了照顧翠翠的想法,沒有立刻同意,轉而試探翠翠的心意。翠翠心中已然明瞭自己對儺送的感情,故而沒有迴應。

兄弟二人因此坦誠剖白,他們決定公平競爭。

他們按照當地的習俗,在十六的夜晚輪流向翠翠唱山歌。儺送是唱歌的好手,天保全然沒有半點希望,他心灰意冷,索性一聲未出,接受了命運給出的結果。

天保求愛不得,灰心離去,選擇撐船遠走去做生意,不料水船發生了事故,天保被淹死在水裡。

船總因為大兒子的死對爺爺態度變得很冷淡,而儺送也傷心於哥哥的離世,不再去碧溪邊唱歌。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翠翠爺爺依然憂心翠翠的婚事,他心中本就中意儺送,可再見面,儺送只能苦笑相對。沒過多久,儺送也選擇了駕船離開這裡,不知去往何方,也不知會不會再回來。

天保的死亡,儺送的離開都讓爺爺揹負了極重的心理負擔。

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翠翠爺爺闔眼長眠。

翠翠在旁人的幫助下安葬了爺爺,也終於明白了爺爺心裡那些不曾對她說過的事情。

在哭了整整一夜後,翠翠選擇接過爺爺撐了一輩子的那條渡船,開始了新一輪的執著與守候。那個曾在月下為她唱歌的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了。

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沈從文在《邊城》當中的敘事手法,從來沒有拘泥在一個角度。他從多個人的視角下進行鋪陳,將故事塑造得更為完整生動。同時借用了大量的山水描寫,使茶峒小鎮的樣貌更加深入人心。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翠翠和爺爺的生活環境,就是被山水環抱著的。水利萬物而不爭,爺孫兩人的生活,也都要靠撐船渡水來維繫。

沈從文作為湘西人,對水的依戀在小說中顯露得非常清晰。

他描寫了大量有關水的事物,潭水清澈見底,水底有彩色的石子映照著日光,游魚在其中怡然自得。兩岸高山連綿成一片蒼翠,繽紛的桃杏花中掩映了許多人家。

沈從文溫柔的筆調裡,湘西儼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樣子。

端午節的時候,人們要熱熱鬧鬧地賽龍舟、抓鴨子。翠翠的爺爺撐了一輩子渡船,從不向客人收取錢財,主動給予財物的還會讓爺爺生氣。

這片淳樸的湘西土地上,看不到一點被世俗和銅臭玷汙的影子。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青年男女之間若是萌生了愛意,可以選擇“走車路”或者“走馬路”。

走車路指的是男子透過傳統唱山歌的方式,向女孩表達心意,有熱情的小夥子,可以為心上人在皎潔的月光下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而走馬路是透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女方家長提親,在《邊城》的故事中,天保和儺送都選擇了走車路的方式,他們希望用這種真誠浪漫的方式,來獲得翠翠的芳心。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而情竇初開的翠翠,也顯得那麼純粹可愛。她在聽完爺爺講述的父母對唱山歌結下情緣的故事後,夢裡也為之感到纏綿。她夢到自己的靈魂隨著曼妙的歌聲,穿過了白塔、菜園,最後採摘了一把虎耳草。

她聽到有關儺送的訊息時,也會掩飾般地轉過身去,隨手拂了一些虎耳草。兩次虎耳草的出現,都代表了翠翠的春心萌動。

沈從文沒有用更復雜的意象來凸顯這件事情,簡單素樸的虎耳草,就是這個女孩最乾淨剔透的樣子了。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當翠翠凝神望著天看的時候,爺爺問翠翠在想些什麼,少女的心事不好意思宣之於口,便遮掩地說在看水鴨子打架。可又忍不住在心裡問自己,真的沒有在想些什麼嗎,

只是我想得很遠、很多,卻又不知應該想些什麼。

在有關於翠翠的心理活動方面,沈從文從來不提情愛二字,這反倒顯得翠翠的情思更加旖旎。

它含蓄得不能沾染一絲世俗的塵埃,只適合映襯著溫柔的月色,在心上人的歌聲裡輕緩飄蕩。

一首關於質樸生命的讚歌

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中,對於女性角色的塑造往往離時代背景比較遙遠,

她們可以脫離一點歷史的捆綁,在自己的小環境當中充分發展。

翠翠也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物,她不僅內心對於感情真誠,面對生活也同樣勇敢。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翠翠從小缺少父母的庇護,只跟隨著年邁的爺爺生活,在唯一的親人過世後,她如同寒風飄零中的幼鳥,不得不獨自面對霜雪。天保雖然喜歡翠翠,但是也曾同翠翠的爺爺說過:

“她太嬌了。”

天保擔心翠翠只適合賞心悅目,而不能為他料理家事。

翠翠爺爺對於天保的這種擔心,只笑笑讓他不妨等著看看。先是爺爺的去世,然後得知儺送離開。雙重打擊下翠翠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哭過之後她依舊勇敢地接過了爺爺的渡船。

南來北往的旅人見翠翠尚且年幼,都不免生出憐憫之心,但翠翠也只是覺得心酸,卻不再肯輕易地掉眼淚。

即便命途多舛,即便造化弄人,揹負著生存壓力的翠翠,內心始終保留著一份對於未來的希望。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而爺爺對翠翠無私的疼愛同樣令人感動,從翠翠缺少父母關愛,卻仍能長成善良勇敢的性格就可以看出,爺爺一定傾其所有地照顧翠翠。

就算條件並不富裕,有爺爺為她講故事,便也能夠對生活生出足夠的依戀。

天保與儺送雖然喜歡同一個女孩,但他們之間自始至終都是坦誠的,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強人所難。在天保死後,儺送心裡滿是對於哥哥的愧疚,

他固然貪戀兒女情長,卻也從未輕視過兄弟情誼。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邊城》當中還有親善的鄰里關係,楊馬兵住在翠翠家的附近,平時對他們頗多照顧。楊馬兵年輕時候是翠翠母親的追求者,天天晚上跑去為她唱山歌,在被拒絕之後,他也沒有心灰意冷,而是默默地陪伴在其周圍。

爺爺的喪事也是楊馬兵幫助料理的,他在翠翠的心裡是一種勝似親人的存在,是在她最無助的時候無私給予支撐的人。

從《邊城》當中每一個人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人性的閃光點,都不由地為他們頑強的生命力感到讚歎。

結語

在沈從文先生塑造的茶峒小鎮中,每一處風景都無須雕飾,大家的生活雖然談不上精巧,但勝在健康自然。湘西的山水滋養下,生命的韻律在這裡肆意流動,

它是作者的心之所向,也是無數讀者見之忘俗的精神家園。

透過沈從文的《邊城》—解讀“鄉下人”風土人情的巧妙滲透

小說中幾個主人公的結局逃不開時代的宿命,隨著歷史浪潮消失在時間裡。沈從文先生在營造故事時,摻雜了對人物的悲憫,對故鄉的眷戀。

他在故事的結尾作出留白,大概也是相信會有無數青年學子去找尋人性的光芒,迎接明天的到來。

TAG: 翠翠爺爺沈從文天保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