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回到那個年代,“一秒鐘”都不要!

這次《一秒鐘》,是我很多年後再次進影院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讓我回想起小時候跟著媽媽一起去看《紅高粱》,記憶有些模糊,就像畫面在景深之外的虛化:那是在我們小城的政協禮堂,硬木板座椅坐滿了人,銀幕上是土黃和大紅的色塊。電影沒有看完媽媽就帶我從邊上的過道臺階向上走了出來,還對我說這電影不好看,看不懂……

《一秒鐘》我看懂了,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故事,背後卻滿是欲言又止無法言說的傷感。我沒有經歷過文革,但父母經歷過,不過他們從來沒有過多的給我講過那段歷史。而我又對這段至今仍不能明說的過去充滿好奇,會從網際網路上搜尋當年的記憶碎片,能共情感受到那段生活的悲慘與荒誕。我甚至推算出父母就是在那個時期各自結束了原來的婚姻,相互走到一起組建了這個新的家庭,但這也讓我更加小心不去觸碰他們對於那段往事的記憶。

我不要回到那個年代,“一秒鐘”都不要!

《一秒鐘》裡盡是這種不忍觸碰的個人記憶。劉閨女父親有外遇而拋妻棄子,媽媽去世留下孤兒;放映員因工作而耽誤生病兒子的治療,孩子落下終生殘疾;張九聲因打架得罪領導被判刑勞改,最後妻離子散……影片中三位主人公都是苦難的受害者。我不能將他們每個人的苦難都歸因於那個時代,但也正是那個時代加重放大了每個人的不幸。而更令人悲哀的是,生活在那個時空的人,對於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這種不幸,似乎已經習以為常。

這讓我想到王小波《黃金時代》裡死去的那兩位教授,一位轟轟烈烈如玉碎般的跳樓後腦漿塗地,一位苟且偷生卻在解饞的肉熟之前意外去世。王二如瘋人囈語般描述的這兩件死亡,看不出絲毫同情憐憫,反而荒誕可笑。就像《一秒鐘》裡放映員的頤指氣使,所有人都低三下四配合他的導演,隆重而謙卑的清洗汙染的膠片。那種誇張的儀式感讓我忍不住笑出聲,但笑過就是悲涼,使我更加厭惡那個集體喪失尊嚴的年代。

我不要回到那個年代,“一秒鐘”都不要!

《一秒鐘》原本的故事其實更加悲傷,片中被刪減的一段是張九聲在看到影片中的女兒之後,淚流滿面的向放映員講述,後來女兒因為爭先進而遭遇事故去世……而最後他被保安隊抓住送回勞改場時,那被強行奪走丟棄的女兒膠片慢慢沒入黃沙中,就是這個悲劇故事的終點。這之後的“撥亂反正”情節,都是上映版的添改——《一秒鐘》在戲外遭遇了同樣的不幸,入圍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卻在首映前最後一秒鐘撤下,計劃在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首映結果又宣佈取消。兩次“技術原因”導致的坎坷經歷,讓這部電影戲裡戲外的荒誕悲涼相互呼應,似乎在提醒:那個年代對每個人的影響,我們直到現在仍可以真切感受到。

我不要回到那個年代,“一秒鐘”都不要!

在看完同樣歷經坎坷才上映的電影《八佰》後,我當時影評的標題是《真實的屈辱好過虛幻的勝利》——承認與正視我們曾遭受的屈辱和犯下的錯誤,正是幫助我們反思糾正並避免再次不幸的最大鞭策力。

在看完電影《一秒鐘》後,隱忍的表達帶給我更多是對渺小個體的同情和感動,我同樣無權更直接的去妄議、鞭笞那個以及這個時代的不幸之源,我只想說:

我不要回到那個年代,一秒鐘都不要。

我更不要自己的兒孫回到那個年代,一秒鐘都不要。

TAG: 一秒鐘那個電影不幸放映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