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一、引 言

街巷名,尤其是古街巷名,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維繫和儲存地域文化的一個載體,不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承載著人們的生活和記憶。街巷名是地名的一種,而地名“是遵循一定語言規律而形成的一部分語言詞彙,所以地名學被認為是語言學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名稱又是地名學的語言,並總能表示具體的區域,反映地理規律和概念,因而地名學也屬於地理學。地理名稱非常穩定,保持久遠,成了獨特的歷史文獻,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屬於歷史學和史料學。”[]地名有著如此廣泛的外延,所以我們更應當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它。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二十年來,平遙聲名遠播,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本文從構成古城的基本單位——街巷入手,希望能為平遙、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盡一份綿薄之力。

二、街、巷釋義

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四通道也。”

巷:《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裡中道,從共。皆在邑中所共也。”《康熙字典》中,巷的異體字還有“閧”、“衖”等,都由說文之義演變而成。

“街巷”作為一個詞語,由來已久。《史記·平準書》中就有“眾庶街巷有馬”的話。《增韻》對於“街巷”的釋義是“直曰街,曲曰巷”。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由以上材料來看,街、巷大小有分,曲直各別。二者合稱,界限似乎不甚分明,而表義則十分清晰。有的辭書把“街巷”釋作“街道里巷”,似屬強解。而方言中,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總是一義,“街巷”是也。

三、平遙城的沿革、規模

《元和郡縣圖志》(以下簡稱《圖志》)載:“平遙縣,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後漢隸屬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寧元年於介休縣置介休郡,以平遙縣屬焉;武德元年於此置介州,縣屬不改;貞觀元年省州,縣屬汾州”[]。

據此,平遙之名,始於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元年,即公元424年,距今一千五百九十三年。而當時的城池,因“西胡內侵,遷居京陵塞”,《圖志》載“京陵故城,在(平遙)縣東七里”,據考古發掘,即今閆良莊一帶,方位、距離正合,由此可推知,至少在《圖志》成書的唐代,平遙城池的位置就和現在大略相同了。規模如何,史志無考。但《圖志》在“平遙縣”條下的小字注道“望,開元戶一萬八千九百七,鄉三十八”,可以想見其雄壯。1999年《平遙縣誌》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為防外族南擾,從西北兩面擴建城垣……奠定了古城規模”,舊志也說“明洪武三年重築,周圍十二里八分四釐”[]。明嘉靖舉人、邑人雷潔所撰《疏正中都河記》中說“城中央有賀蘭橋”,而今天的賀蘭橋明顯位於城東。凡此種種,都說明平遙城曾經過擴建。擴建前的規模,或許就是舊說的“九里十八步”。至於是否在洪武年間,則還須考證。這雖然無關本文宏旨,但作為對方誌的一點獻疑,附筆記下。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四、分類淺析

平遙有一句俗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形象地表明城內街巷之多。1999年《平遙縣誌》統計城內街巷有199條。除去重名的,約有150條左右。下面,大致作一分類。

(一)以姓氏、名人命名

以這類方式命名的街巷為最多,絕大多數作“某家巷”, “某”字就是姓氏,“某”氏或是街巷內聚族而居的大戶,或在街巷中具有權威性、代表性(特殊的是王李巷,以兩種姓氏命名);以名人命名的,如街巷內出過有“功名”的人,舉人街、趙舉人街的命名屬此類;也有冠以全名的,僅宋夢槐巷一條。當然,“某家巷”的“某”字不免會重複(不包括某條街巷原本分東西南北中的情況),舊時基本不加區別,現在區別的辦法是,在其中一條的“某”字前冠以方位詞。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閆家巷:有二。一在衙門街中段路北,南起衙門街,北至花園街,因其極狹窄,俗稱“夾扁得腦頭腦巷巷”;一在倉巷東段路南,今改作“東閆家巷”。

鄧家巷:在花園街中段路南,死衚衕。背靠衙門街,原系空地一片,俗稱“鄧家圐圙兒”。

舉人街:在窯場街中段路北,南起窯場街,北至北城壕。本名德勝街,後因巷內段騰龍中道光丙午科(1846)舉人,改今名。光緒八年《平遙縣誌》載:段騰龍,字見田。性嗜學,經史子集,靡不瀏覽。司鐸嵐縣,殷殷以培植士習為務。因丁艱歸,闔學飲餞。至今嵐邑人猶樂道之[]。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宋夢槐巷:在上西門大街中段路北,死衚衕。因宋夢槐居此得名。宋夢槐(1853—1938)字位三,著名鄉紳。光緒癸巳科(公元1893年)舉人,曾官山東東昌府知府[]。

此類方式命名的街巷還有:

東、中、西、北趙家巷,趙家巷,李家巷(今名電磨巷),東、西郭家巷,段巷,白家巷,馬家巷(馬巷巷),冀家巷,米家巷,陳家巷,裴家巷,梁家巷,南(梁家)巷,北(梁家)巷,韓家巷,任家巷,徐家巷,王家巷,邵家巷,張家巷,雷家巷,鞏家巷,安家街,范家街,雷家街,趙舉人街等。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二)以標誌性建築物命名

1、衙署

衙門街:在雞市口以西,至轉兒頭頭上。明清時名衙道街,民國時又名風水樓街。街西段路北有縣衙,康熙四十六年《平遙縣誌》載“縣治在城中之西”。

小察院街:在市樓南北段路東,西起南大街,東至興盛街。明代,有“佈政分司”設此[],清代,為區別於被稱作“察院”的“按察分司”,又稱“東察院”或“小察院”。

倉巷:在興盛街中段路東,西起興盛街,東至雷家園街。康熙四十六年《平遙縣誌》載“常平倉,在縣治東”,疑即此處。一說此巷在米糧市背後,有許多商家的倉庫,故名。

此類方式命名的街巷還有:

教場巷、馬圈、照壁南街。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2、寺觀

火神廟街:在真武廟街北段路西,東起真武廟街,西至東水道南口,接關帝廟街東口。巷東段路北有火神廟,據石生泉先生《平遙城池》文中說“老年人傳說……北城牆在火神廟街”,而此街以北的一大片建築,形成均較晚,或可作為佐證,聊備一說。

吉祥寺街:在花園街西段路北,南起花園街,北至西大街。今名二合木廠巷。巷在吉祥寺東側,故名。吉祥寺系梁家佛堂(始祖梁瑛,元代邑人,以軍功封五路萬戶,俗稱“梁都督”)。城內與梁氏有關的街巷不在少數,考其譜牒,多系梁瑛後裔。

李能廟巷:在照壁南街北段路西,死衚衕。巷中舊有李能廟,今不存。關於“李能廟”,《霍山志》載,李能是霍州州衙捕頭,時有猛虎傷人,李能伏虎,人感其德,建廟祀之。或即此。

西湖景街:在沙巷南段路東,西起沙巷,東至轉兒頭頭上。巷東原有供奉西方三聖的“西方境”殿,後訛為今名。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觀巷、觀道:俱因清虛觀得名。

此類方式命名的街巷還有:

文廟街、城隍廟街、關帝廟街、五道廟巷、文昌廟巷、旗杆街、羅漢廟街、真武廟街、高廟底街。

3、第宅

佛教會巷:在南巷中段路西,東起南巷,西至梁大門巷。巷東段路北第一個大門是民國年間平遙的佛教會,該院是石欽瑩(1882—1944,字鑑堂)[]的祖產,石潛心禮佛,廣結善緣,每年七月十五在此舉行盂蘭盆會。

此類方式命名的街巷還有:

梁大門巷、瓦房巷(瓦巷巷)、窯門巷、磚券門巷、板門底巷。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4、橋樑

賀蘭橋街:在東大街西段路南,北起東大街,南接興盛街北口。平遙城內本無水,何以有橋?《疏正中都河記》雲:“城東一河名魯澗,向東引入城……城中央有賀蘭橋……魯澗衝湮溝塹,不復入城”。明人已不能確言城內有河,只說是“名存地理,若在可嘉厥傳”,就當做一個美麗傳說吧。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5、樓臺

市樓南街、市樓北街:在雞市口以北,大十字以南,以市樓為界,分為兩條街。今並南門頭,統稱南大街。市樓是平遙城內的制高點,下有井,水色如金,“市樓金井”是平遙古“十二景”之一。

鳳凰臺街:在西城壕南段路東,西起西城壕,東接麻家街北口。地處鳳凰臺南側,俗稱“鳳凰臺底”。“鳳鳥棲臺”是古“十二景”之一。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6、園林

花園街:在市樓南北段路西,東起南大街,西至馬圈巷。俗稱“花園兒”。《疏正中都河記》載“(魯澗河)流縣衙側,有華林園”;一說巷內有梁家花園,故名。

此類方式命名的街巷還有:

南園東、中、西巷,雷家園街。

7、牌坊

雲路巷:在文廟街西段路南,北起文廟街,南接依人巷南口。因在雲路爭先坊腳下而名。“雲路爭先坊,在文廟前南城上,知縣周之度建”[]。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8、其它

書院街:以照壁南街南口為界,西南門頭街以西至武廟,習稱“書院門前”。街東端路北舊有西河書院。王綬《建立西河書院碑記》載“遂於治西南卜善地一區……南為大門”。

二合木廠巷:見“吉祥寺街”條。何時改今名,無考。二合木廠之址,亦無考。

(三)以與城門的關係命名

有城必有門,但一個城有幾座門,除受級別的限制外,也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應縣舊城無北門,五臺舊城無東門,是因該方向有河水流經;河津舊城無北門,則是講究“風水”的結果。平遙城“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依此為勝”[],“風水”極佳,城又較大,有六道城門,與城門有關的街巷名就隨之產生。這類街巷名較單純,包括東、西、南、北大街,上東門街,上西門大街,南門頭,東、西南門頭街等。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四大街”,普遍的理解,即是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另有一說:文廟——武廟一線、城隍廟——衙門街——西湖景一線、東大街——西大街一線、南門頭——市樓南——市樓北一線。這種說法基本勾勒出推測中擴城前的框架。

在此基礎上,我對“八小街”的推測是:倉巷——小察院街、花園街——石頭坡、仁義街——磚券門巷、東——西郭家巷、觀巷——火神廟街、關帝廟街——海子街、安家街——雷家園街、沙巷。亦聊備一格也。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四)以水井命名

《孟子》裡說“民非水火不生活”,水在人民的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而且,平遙城內水井不多,所以,以“井”命名,也可區別。當然,有的街巷有井,但並不以此命名。

井巷:在沙巷北段路東,西起沙巷,東至馬圈巷。巷西段原有一口井。

三眼井巷:在窯場街中段路北,南起窯場街,北至北城壕。俗稱“三眼井頭”。一說巷中原有三眼水井;一說是一井三眼。

此類方式命名的街巷還有:

大井巷、甜水巷。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五)以行業、作坊命名

古代所說的“四民”是士、農、工、商。平遙古來崇商,與“商”關係密切的“工”的隊伍也就自然繁榮起來了。

米糧市街:在城隍廟街中段路北,南起城隍廟街,北至倉巷。俗稱“集上”,是舊時縣中糧油的集散地,該街建築特色顯著,均有排門,並帶有歇廈,以便放置貨物。

東、中、西沙院巷:在東大街中、西段路北,南起東大街,北至火神廟街,三條並列。據說巷名原是“砂院巷”,因巷內人家多數以生產坩堝為業(或說以冶鐵為業,故多用坩堝),平遙俗稱坩堝為“砂罐罐”。後訛“砂”成“沙”。今三條巷內尚有一些人家以坩堝壘成院牆,可見其遺蹟。

炭市巷:在東大街東端路南,死衚衕。俗稱“木炭市”。

此類方式命名的街巷還有:

草紙巷、衍紙巷、皮坊街。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六)以功用命名

東、西水道:東水道在窯場街西段路南,北起窯場街,南接火神廟街西口。原名仁義街[]。地勢低窪,周圍雨水,都由此過;西水道在東水道中段路西,東起東水道,西至北大街,又有一截北折向窯場街,也是走水的通道。

馬道:有二義。在西南門頭街東段路南,北起西南門頭街,南至南城壕,有三條小巷,都叫馬道;二是指環城一遭的“裡城壕”。都是舊時馬匹通行的路,故名。現在,“裡城壕”分別命名為東、西、南、北馬道街;西南門頭的三條,中間的一條命名為馬道巷,以西的稱西馬道巷,以東的稱東馬道巷。

灰渣坡:在站馬道南段路西,東起站馬道,西至西城壕。曾經是附近居民傾倒灰渣的地方。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七)以形狀命名

葫蘆肚:有二。一在書院街中段路北,死衚衕;一在馬圈巷北段路西,死衚衕,今改作“北葫蘆肚”。

蚰蜒巷:在范家街東段路北,向西北可至站馬道,向東北可至沙巷。曲曲折折,形似蚰蜒。或以其名不雅,改作“新民巷”。

豆芽街:在窯場街西段路北,南起窯場街,北至北城壕。北粗南細,狀若豆芽。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八)以地面特徵命名

東、西石頭坡:東石頭坡在馬圈巷北段路東,死衚衕;西石頭坡在馬圈巷北段路西,東起馬圈巷,西至沙巷。舊時路面用石板鋪成,巷東舊有“文昌閣”一座。

東、西圪垛:東圪垛在鸚哥巷南段路東,西起鸚哥巷,東至西沙院巷;西圪垛在鸚哥巷南段路西,東起鸚哥巷,西至北大街。因其地勢不平,隆起如垛,故名。另據邑人郭誠先生說,兩巷養鴿子的人多,故名“東鴿多”、“西鴿多”,後訛作今名。

沙巷:在西大街西段路南,北起西大街,南至上西門大街東口。傳說此巷是城壕走水的通道,常年積沙。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九)以方位命名

后街:口語時帶“兒化音”,言其小。有二。一在文廟街東端路南,北起文廟街,南行東折至南城壕,西折再向南接文昌廟巷東口。因此巷在這一片街巷的最後,故名;一即仁義街,又名后街。東接雷家園街北口,西接興盛街北口。或因在東大街背後而名。

南街:口語時亦帶“兒化音”。在羅漢廟街中段路西,東起羅漢廟街,西至南城壕。位於平遙城內最南的角落。

(十)以傳說命名

聖臨巷:在東南門頭街中段路北,南起東南門頭街,東北接趙舉人街。相傳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光緒“西狩”,“聖駕”過此,因而得名。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鸚哥巷:南起大十字,北接關帝廟街東口。或寫作鶯哥巷(清虛觀萬曆《重修觀題名記》)、鸚鵝巷、鶯鵝巷。傳說巷中有一個碌碡,內有寶物鸚哥(即鸚鵡),後碌碡被人移動,鸚哥不復存在,空留巷名。

賀蘭橋街:位置見前述。“舊傳有賀蘭仙子過此”,故亦可劃入此類。

(十一)以“堡”命名

《康熙字典》中對“堡”字的解釋是“小城也”。縣誌所錄明代地圖,城外有“五堡二寨”拱衛縣城。那麼,城內現存帶“堡”字的街巷,是否也是當時縣城外的“小城”呢[11]?或者是此地原屬城牆根,從風水上講究因而築堡居住呢?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東、中、西壁景堡:在城東北隅。東堡南起堡門,北至關帝廟;中堡南起堡門,北至觀音堂,後延至北城壕;西堡南起堡門,北至關帝廟,後延至北城壕。東堡堡門尚存,尚有“安樂街”石額,關帝廟也有遺蹟可尋;中、西堡堡門及北端廟宇,現俱不存。傳說三堡中廟宇壁畫精美,故名。而光緒八年《平遙縣誌》標註這三個堡為“北京東堡”、“北京中堡”、“北京西堡”,則不知何所依據。

此類方式命名的還有:堡外街、孟家堡、永安堡(今名新堡)。

(十二)以吉語命名

此類方式命名的街巷有:

達仁巷、興盛街、仁義街。

因缺證據,命名何所取義,暫不可知,存此備考。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十三)其它

居人巷:在北大街南段路西,死衚衕。原名母狗巷,或說最先名蒙古巷,因元代時有蒙古人居住,後訛傳成母狗巷,因不雅馴,改作今名。

新道:有二。一在文廟西側,南接文廟街西口,北至城隍廟街。系在文廟設“西學”後新開;一在堡外街中段路南,北起堡外街,南接邵家巷北口。據明成化間《清虛觀重建玉皇樓記》“(玉皇樓)前臨通衢,後倚重城”的話,可知清虛觀後原屬曠野,街道形成晚,故稱新道,今改作“北新道”。

海子街:在北大街中段路西,東起北大街,西接孟家堡南口,今延至五道廟巷。此處地勢低窪,曾形成過一片海子死水塘。

西巷:在沙巷北段路西,東起沙巷,西至站馬道。俗稱“西巷巷兒”,疑與南巷、北巷名稱的演變相同,備考。

東、西小巷:東小巷在南巷中段路東,西起南巷,東至南大街;西小巷在南巷中段路西,東起南巷,西至照壁南街。巷中房屋極古,而僅以“小巷巷兒”稱之,疑是先有南(梁家)巷,後梁氏族人繁衍,向東西開闢小巷,沿稱至今。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站馬道:在上西門大街西段路北,南起上西門大街,北至西大街。傳說原屬城外,進城馬隊先在此集合。

還有依人巷、龍尾巷、平民巷、路吉巷等

未知命名何所依據。

五、志餘

這篇文章,大約相當於一個簡略的“志”。志就是記,城內的街巷大略備述,但還有兩個內容有必要補充:一是東關的情況。古時,平遙只有下東門外有“郭”,“郭”內也有街巷,但因不屬於“城內”的範圍,所以只附帶提及;二是有幾個十字路口,雖不屬於街巷,而對於說明街巷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也寫在下面。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東關:在下東門外,原有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所築“附郭關城一面”,俗稱“東關”,計向東約至龍王廟左,向北約至程家巷北端,向南約至豆芽巷南端。長期以來是縣中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雞市口:是城隍廟街和衙門街在南大街的交匯處。明清時名“十字街”,設有“市”(集市之市),或曰應稱作“集市口”,但平遙方言的“集”是入聲,與平聲的“雞”大異。一說此處常年有賣燻雞的,故稱。

大十字:是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和鸚哥巷的交匯處。總扼三條主幹道,所以稱大十字。

小十字:是北大街、二合木廠巷在西大街的交匯處。與大十字平行,兩相比較,它自然是“小”。原稱“牛站街口”,相傳因為北大街北低南高,從北門進城的牛車到此多要停下歇腳。

角兒頭:是關帝廟、海子街在北大街的交匯處。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轉兒頭頭上:在西湖景街以東,馬圈巷以南,衙門街以西,教場巷以北。原有戲臺一座,坐西向東,周圍四條街巷過此都須繞行。

六、結語

2007年,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暨第24次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會議確定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也組織成立了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並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結合平遙的實際,我們更該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當立體化、網路式地賦予街巷名更加豐富和鮮活的內涵,使之更好地應用於平遙文化的研究與保護中。

平遙古城街巷名文化內涵解析,非常全面!

(本文原載2014年1期《忻州師範學院學報》,此次經作者刪改。)

TAG: 街巷平遙命名路北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