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新作《信條》觀賞性強,但“形式大於內容”

被譽為“最燒腦導演”的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新片《信條》在國內上映了,許多走進影院觀看該片的觀眾表示“節奏太快了”、“太燒腦了”甚至直言“看不懂”。

作為一部結合了懸疑、犯罪、動作等元素的大片,《信條》的票房並沒有給國內電影市場帶來巨大刺激,反倒顯得反響一般。

諾蘭新作《信條》觀賞性強,但“形式大於內容”

是因為影片太過難懂了嗎?不見得。

其實嚴格來講,《信條》的觀賞性是夠的,但和《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相比,諾蘭的這部新作實際上有些“形式大於內容”了,情感力度相對弱了不少。

《信條》說到底其實還是一部標準的英雄片,只不過它融入了特工、動作、犯罪以及時間逆轉這樣的元素,使其看起來很複雜,實際上仍然是“英雄接到任務要幹掉反派,經過一系列波折考驗,最終幹掉反派,成功阻止反派想要做的壞事”這樣一個故事邏輯。

諾蘭新作《信條》觀賞性強,但“形式大於內容”

開場就是一頓激烈的槍戰打鬥,看得酣暢淋漓,也為影片奠定了一個基調:動作戲很精彩!這也是諾蘭電影的一個標配,動作場面、追車場面、“炸飛機”的場面等等,都很震撼,很精彩。

但,就像大多數人看到的那樣,《信條》的一大亮點,還是在於諾蘭導演對於時間與空間概念的“把玩”——是的,他對“時空”這方面,真是拿捏得越來越遊刃有餘,“正向時間”與“逆向時間”的反覆運用,不僅加強了影片所謂的“燒腦”程度,也令故事的劇情變得更為驚心動魄且疑竇重重。

諾蘭新作《信條》觀賞性強,但“形式大於內容”

很多人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懂”或者“看不懂”上面,似乎成了討論《信條》的一大門檻。

但在我看來,只要你看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仔細看,理解了“正向時間”與“逆向時間”這兩個概念的運用以及他們之間的差異化(有些節點有交代,實在看不出是什麼節點,就用“戴沒戴氧氣面罩”來做基本判斷),其實就可以有很好的理解了。

同一時空下,每個人物都可能同時存在兩三個“自己”,只是在“正向時間”與“逆向時間”的穿梭中,會有些模糊“到底哪個是哪個?”。

諾蘭新作《信條》觀賞性強,但“形式大於內容”

但只要從頭到尾都專注一些,理解了男主的核心任務是什麼,基本就不會存在太大的難度。實在是想“搞懂”的,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劇情分析和細節解讀類的內容,大可以去看看。

只是在我看來,《信條》作為一部電影,它在故事、人物、視聽語言方面的表現,確實很值票價,不愧於“諾蘭作品”。但要是像部分觀眾說的那樣“神作”的讚譽,我會持保留意見。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樣,諾蘭的這部新作情感力度弱了不少,本身所能帶來的思考也相對少了許多。只是在當下的大環境下,它仍然是一部具有觀賞價值的作品。

諾蘭新作《信條》觀賞性強,但“形式大於內容”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路。

TAG: 諾蘭信條反派時間逆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