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這是一首傳統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朗朗上口,便於傳誦。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提到‘月令七十二候’,可能很多人未必清楚,但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熟悉的很多了。

這二十四節氣,也就是開篇二十四節氣歌提到的節氣,是咱們的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透過觀察天體執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那時沒有日曆,鐘錶,先民們就觀察天象,看日落日出,月出月沒,然後來認識這年,古時稱為歲。我們通常年齡用歲,所說的長一歲了,其實也就是指的一年了。那麼透過天體執行,不但對歲有了足夠的認知,還對這一歲中的時令啊,氣候啊,還有動植物的變化等等,也有了充分的認知,於是,二十四節氣,這一知識體系就行成了。

所以這二十四節氣,就是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也稱為‘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更是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並於2016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一歲分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這歲即為年,也就是說一年共分四個時季:就是我們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而每個季節呢又各為三個月,春天是一、二、三月;夏天是四、五、六月;秋天則是七、八、九月;冬天就是十、十一、十二月了。而這十二個月,每個月又有兩個節氣,合計為‘二十四節氣’。而且呢這每個節氣還有其屬於自身獨特的含義的。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為了便於傳誦,二十四節氣被編為歌謠、民謠,流傳於世,除了開頭的傳統版本,還有多個版本。

順口有意境的二十四節氣全歌

——歌漁者新編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

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

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東北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

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大雪河叉上”意為大雪時節氣溫很低了,

河水凍冰已經封住。

叉:chá,冰凍住,水不能流的意思。

民間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七十二候,是漢後文人根據黃河流域的地理、氣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編寫而成,它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

通俗來說,就是每五天為一候,而三候即為氣,也就是節氣,六個節氣就是一個時,即是季節。四個季節就是一年了。故二十四節氣共有七十二候。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這各候呢,又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

七十二侯的候應有兩類:

一類是生物侯,其中有動物的,如鴻雁來、寒蟬鳴、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華、萍始生、禾乃登等。

另一類是非生物候屬於自然現象,如水始冰、雷乃發聲、土潤溽暑等。

關於七十二候的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

說到《逸周書》,它是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彙編,主要記載了許多重要史事,儲存了不少上古時期的歷史傳說,對研究先秦歷史文化很有價值,其中《克殷》、《世俘》等篇記武王伐紂經過,是研究商周之際史事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逸周書》中有篇為《時訓解》, 時訓,就是是關於時令的訓教。該篇主要記錄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侯。以候為時間單位,記載了春、夏、秋、冬四時中節氣與候應。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風不解凍,號令不行。蟄蟲不振,陰奸陽。魚不上冰,甲冑私藏。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動。獺不祭魚,國多盜賊;鴻雁不來,遠人不服。草木不萌動,果蔬不熟。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桃不始華,是謂陽否。倉庚不鳴,臣不從主。鷹不化鳩,寇戎數起。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玄鳥不至,婦人不娠;雷不發聲,諸侯失民。不始電,君無威震。清明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桐不華,歲有大寒。田鼠不化鴽,國多貪殘。虹不見,婦人苞亂。穀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其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萍不生,陰氣憤盈。鳴鳩不拂其羽,國不治兵;戴勝不降於桑,政教不中。

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螻蟈不鳴,水潦淫漫;蚯蚓不出,嬖奪後;王瓜不生,困於百姓。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苦菜不秀,賢人潛伏。靡草不死,國縱盜賊。小暑不至,是謂陰慝。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螳螂不生,是謂陰息。鵙不始鳴,令奸壅逼。反舌有聲,佞人在側。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鹿角不解,兵革不息。蜩不鳴,貴臣放逸。半夏不生,民多厲疾。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闢。又五日,鷹乃學習。溫風不至,國無寬教。蟋蟀不居闢,急迫之暴。鷹不學習,不備戎盜。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腐草不化為螢,谷實鮮落。土潤不溽暑,物不應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涼風不至,國無嚴政。白露不降,民多邪病。寒蟬不鳴,人皆力爭。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鷹不祭鳥,師旅無功。天地不肅,君臣乃□。農不登谷,暖氣為災。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鴻雁不來,遠人背畔。玄鳥不歸,室家離散。群鳥不養羞,下臣驕慢。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雷不始收聲,諸侯淫佚。蟄蟲不培戶,民靡有賴。水不始涸,甲蟲為害。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爵入大水,化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鴻雁不來,小民不服。爵不入大水,失時之極。菊無黃華,土不稼穡。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鹹附。豺不祭獸,爪牙不良。草木不黃落,是為愆陽。蟄蟲不鹹附,民多流亡。

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水不冰,是謂陰負。地不始凍,咎徵之咎。雉不入大水,國多淫婦。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虹不藏,婦不專一。天氣不上騰,地氣不下降,君臣相嫉。不閉塞而成冬,母后淫佚。大雪之日,鴠鳥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鴠鳥猶鳴,國有訛言。虎不始交,將帥不和。荔挺不生,卿士專權。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蚯蚓不結,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動,陰不承陽。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雁不北向,民不懷主。鵲不始巢,國不寧。雉不始雊,國大水。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雞不始乳,淫女亂男。鷙鳥不厲,國不除兵。水澤不腹堅,言乃不從。

目前流傳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主要版本,大多是標註為元·吳澄所著的。它的簡介中寫道:

夫七十二候,呂不韋載於《呂氏春秋》,漢儒入於《禮記·月令》,與六經同傳不朽。後魏載之於歷,欲民皆知,以驗氣序。然其禽獸草木,多出北方,蓋以漢前之儒皆江北者也。故江南老師宿儒,亦難盡識。況陳澔之注,多為謬說,而康成、穎達,亦有訛處。予因是廣取諸家之解,並《說文》《埤雅》等書,而又詢之農牧,似得所歸。然後並將二十四氣什之於槀,以俟博識者鑑焉。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TAG: 五日二十四節氣小暑節氣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