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講堂|朱彥夫——永遠的戰士

未來講堂|朱彥夫——永遠的戰士

他們從歷史中走來,

我們在故事裡相遇,

理想信念高於天,

紅色精神光耀未來。

未來講堂|朱彥夫——永遠的戰士

講述者:張曉東

·點選收聽·

朱彥夫,1933年出生,14歲就參軍入伍,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上百次戰鬥,18歲在抗美援朝戰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從軍期間他10次負傷,3次立功。這樣一位勇敢的戰士,身殘志堅,把改變家鄉貧窮面貌,幫助鄉親致富當成自己新的戰場。1956年,朱彥夫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特護待遇回鄉,隨後擔任起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

未來講堂|朱彥夫——永遠的戰士

1957年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裡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裡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卹金,置辦圖書,創辦圖書室。隨後他又辦起了山村裡的第一所夜校,教群眾識字。朱彥夫親自擔任教員,每天拄著雙柺,拖著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到夜校上課。為了在黑板上寫字,他在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隻殘臂夾著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鑽心的疼。

他的心血沒白費,2年多的時間,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後各生產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學員”。

要脫貧,還得先改地。張家泉村邊的河溝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裡亂石如陣,寸草難生。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衝不了地。當時村裡很多人都覺著這個辦法太難,朱彥夫說:“不幹,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钁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荒廢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到現在村民們仍在受益。

未來講堂|朱彥夫——永遠的戰士

朱彥夫拖著殘疾的身體,東奔西跑幫著村裡解決飲水、用電問題。村裡誰家有困難,他也會想方設法幫鄉親渡過難關。村民褚秀才兄弟5個,家裡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裡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乾瘦如柴。朱彥夫瞭解到情況後,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幹,這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了25年村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治山治水,使群眾過上了溫飽殷實的好日子。他以超常毅力,歷時7年,創作完成兩部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柯察金”。

思考題

結合你讀過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談談對身殘志堅、頑強奮鬥的朱彥夫的理解。

歡迎同學們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傳送到郵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們的心聲。

講述者:張曉東

未來講堂|朱彥夫——永遠的戰士

山東省廣播電視局首席播音員、首屆山東廣播電視“雙十佳”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廣播播音員主持人提名獎、中國廣播獎一等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一等獎獲得者。負責並主持的《現代鄉村》欄目獲2009-2010中國廣播電視大獎廣播欄目大獎。2010年被授予“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活動主創

總策劃:杭元祥 範衛平

策劃:王麗穎 王秋

統籌:胡銀芳 裴華

撰稿:集體

監製:郝衛群 錢宇 毛蓉蓉

音訊後期製作:天時 洪博 閆喬鋒

融媒體:白鋼 洪博 雷楊

馬鵬 宋揚 高磊 朱偉雄

平面設計:郝毅

微信製作:雨墨

往期回顧

主辦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廣聯合會 承辦 | 中國有聲閱讀

編輯 | 中國和平出版社營銷部 稽核  |  岡寧

想跟和平君聊聊嗎?

TAG: 朱彥夫張家夜校趕牛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