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一句才是關鍵,修佛應當牢記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一句才是關鍵,修佛應當牢記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中除了“黃金屋”和“顏如玉”還有無數的酸甜苦辣與悲歡離合。可以說整個人類的歷史變遷都於書本中歷歷在目,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當下生活的每一種真實寫照,也能從中找到每個煩惱問題的處理方法。其實古人著述大多都是良苦用心的諄諄告誡,他們始終秉持“傳道授業解惑”的宗旨而立萬世之言。今天我們時常留戀於成功厚黑之學,往往忽略萬變之宗的內在本質。沒有良好的本質,即便三十六計爛熟於胸也難以準確地施展。而古人無論是道家儒家還是佛家,首重的便是修心。而佛家有一句非常有名的修心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過人們卻往往忽略俗語後半句中最為重要的勸世良言,使其淪為“魔作沙門”的生動體現。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一句才是關鍵,修佛應當牢記

這句話在已知的史料中最早出現在《濟公李修緣》中,這句話顯然在這之前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最為人們民間百姓熟知的傳說有兩個,其中之一便是說明末有個叫破山禪師的和尚不幸落入強盜之手,強盜無惡不作最喜歡強人所難,於是故意拿清規戒律來威脅禪師,強迫禪師喝酒吃肉,否則便殺了擄掠的村民。禪師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而如強盜所願,破戒前便吟了這句千古流傳的名句,最後強盜也如願放了村民。其餘說法也大致相同,只是故事的主角略有差異罷了。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一句才是關鍵,修佛應當牢記

這句話的大意非常直白,雖然頗為顛覆,但其顯然強調的是修煉的境界。喝酒吃肉在佛祖之時並沒有專門強調,當時佛與僧侶都是託缽而食,講究的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也就是他人佈施什麼就吃什麼,這便是方便與慈悲,如果因為自己吃素而要求對方一定給素,方便也就無從談起了。而戒葷之說是從南北朝也就是公元420年後開始的,當時的梁武帝在《楞伽經》中看到佛說‘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吃眾生肉’的說法後大為感動,此後更是令行禁止上行下效也就逐漸普及開來。據說世界上的佛教徒中唯有中國佛教徒不吃肉,其餘佛教徒並沒有這條戒律。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一句才是關鍵,修佛應當牢記

而喝酒吃肉的和尚中,最為有名的當屬濟公禪師。而現代影視劇《濟公》中的遊本昌老師對此詮釋可謂是淋漓盡致,把一個修心不修口的得道高僧演得入木三分,他喝酒吃肉的形象絲毫沒有影響他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而這句俗語也時常作為他的口頭禪出現。不過,後世中卻大多以此來作為自己難守清規的藉口,而對此話的後半句絕口不提。殊不知後面這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才是最為重要的勸世良言。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一句才是關鍵,修佛應當牢記

佛教之所以清規戒律繁多,目的是幫助人們破除世俗的慾念,這和道家的清心寡慾頗為相似,無論是修道還是學佛,慾念纏身必然無法修成正果。而每種食物中都含有不同的元素,有的讓人張狂,有的讓人悲傷,人們歷來主張白水素齋並非無的放矢。很多人理解成因為慈悲所以不忍殺生,其實不然,所謂“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難道水也不能喝嗎?這顯然是偏執一端,陷入了“有為法”之中,已然離佛遠矣。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一句才是關鍵,修佛應當牢記

顯然,喝酒吃肉代表所有阻礙人們修行的障礙,如果喝酒吃肉都不能剋制,那其他人慾便無從談起,修佛更是遙遙無期。如果能夠剋制則體現了自己的定力,無論是修佛還是修身,境界都自上一層。濟公之所以能夠酒肉常在而佛法無邊,正是因為其參透了佛法的本質,一切有為法都不能影響他絲毫。於他而言,酒肉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稱呼罷了。酒肉是素食,素食也是酒肉,葷素都是食物從來就沒有差別,只是世人強名而已。而難以到達這個境界的我們,則更應當謹記後半句,以免誤入歧途。

TAG: 禪師濟公酒肉喝酒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