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為何對元稹的初戀情人提心吊膽?他為何對李白的詩詞情有獨鍾?

李紳為何對元稹的初戀情人提心吊膽?他為何對李白的詩詞情有獨鍾?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九月,盛夏的陽光鋪滿天地,李紳的到元稹的公館裡做客,元稹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是一個關於少年初戀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有個柔軟的名字,叫鶯鶯。

故事並不長,幾盞茶的功夫就講完了,但是李紳卻聽的心潮起伏,起初是對豔情的好奇期待,後來聽的提心吊膽,爾後扼腕嘆息,繼而又面紅心跳,不一會又一臉羨慕,最後卻悲傷不已,起身來回踱步,一邊搖頭一邊嘆息。

元稹沒想到平時不動聲色溫文爾雅的朋友卻反應如此之大,頗為震驚,他眼睜睜看著李紳一言不發的離開客廳,走進書房,理都不理自己,頗感到納悶,也好奇的跟了過去,進房卻看見李紳已經揮毫寫下一首詩。

詩的結尾很悲傷:門掩重關蕭寺中,芳草花時不曾出。

再看詩的名字:《鶯鶯歌》。

原來好朋友李紳被故事的女主角打動,情感奔湧,不能自持,所以寫詩一吐為快。

李紳為何對元稹的初戀情人提心吊膽?他為何對李白的詩詞情有獨鍾?

兩人站在書桌前,望著桌上新寫的詩,沉默不語,許久,元稹聽到李紳叫他,抬起頭來,看到恢復平靜的李紳問:元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你?

元稹一愣,繼而搖頭:這是我聽一個朋友說的。

李紳點頭,誦讀了一遍自己剛寫的《鶯鶯歌》,臉上又泛起激動的紅色:這個故事太具有殺傷力了,你應該把這個故事寫出來,必定能撼動天下人心。

元稹聽完,心裡登時一動,好像一粒種子落入泥土裡。

回到家後,元稹輾轉反側,李紳的話在腦海中反覆閃現,盛夏的夜,蟬鳴蛙叫,襯托的天地格外空闊寂寥,滿身是汗的元稹無眠起身,點起油燈,看著窗外的星光月色,執筆飽蘸汁墨,將心中湧動的情愫凝結筆尖,挽住衣袖一列一列寫下去。

經過幾個不眠之夜,元稹終於寫完了這個故事,元稹扔掉毛筆,用溼布擦著滿手的墨痕,望著密密麻麻的字,滿臉疲憊,眼中卻閃著亮晶晶的光芒。

李紳為何對元稹的初戀情人提心吊膽?他為何對李白的詩詞情有獨鍾?

作為這個時代最有才華的詩人之一,這是他第一次寫一個長長的戀愛傳奇故事,雖然故事只有三千多字,但是裡面卻有兵亂危機、英雄救美、火熱追求與冰冷迴應、求而不得的痴戀、峰迴路轉的獻身、雙宿雙飛的甜蜜,京城的繁華、落榜的淒涼,望眼欲穿的思念,和始亂終棄的薄情,念念不忘的回頭,與心如死灰的閃躲。

燈枯油盡,文章已落下最後一筆,精疲力竭的元稹默然良久,重新拾起毛筆,在月光下寫下故事的名字:《會真記》

又名《鶯鶯傳》。

這篇不算太長的文章,卻果然如李紳所言,甫一流傳,便震動了整個大唐,無數讀者悲傷的眼淚逆流成河。

四百多年後,元代鬼才王實甫讀到了《會真記》,瞬間被擊中,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起身將這個故事擴寫成一部五本二十一折的戲劇,這部戲劇後來成了元代戲曲的巔峰——《西廂記》。

按照常理,作品寫的好,作者會一戰封神,受萬千讀者崇拜,但後來事情的發展卻與常理完全相反——元稹成了萬人痛罵的物件。

更恐怖的是,這種痛罵,橫跨千年,綿綿無絕期。

李紳為何對元稹的初戀情人提心吊膽?他為何對李白的詩詞情有獨鍾?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吐槽: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

意思是元稹你篇末寫的總結真的很狗。

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裡直接開罵:嗚呼,微之之薄情多疑,無待論矣。

意思是我說元稹(字微之)是個渣男不會有人反對吧?

很火的教授戴建業也笑著罵:元稹這個狗東西,最會寫詩騙女孩子。

事情之所以往奇怪的方向發展,其實因為《會真記》寫的太好了,但是個悲劇結尾,不管是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還是回味初戀的中老年人,都被打動,讀完之後悵然若失,無法釋懷,輾轉反側,為女主角嘆息之際,紛紛有種掏出四十米大刀,找文中這個始亂終棄的男主角拼命的衝動。

最後大家的目光都盯住了男主角的名字--張生,這挨千刀的原型究竟是誰?

但是身為作者的元稹口風很緊,就說這是寫一個朋友的故事,但朋友是誰打死也不說。

大家猜到大唐都滅亡了,也沒猜到。

轉眼到了宋朝,《鶯鶯傳》依舊長盛不衰,蘇軾也加入了猜謎遊戲,第一個懷疑的是張籍,證據有三個,一來都是唐朝人,二來都姓張,再來是張籍是個詩人,很符合小說裡男主角會寫詩這個情節。結果大家一窩蜂的考據了一下張籍的事蹟,發現這個詩人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吃紙灰,據《雲仙散錄》記載,張籍為了學到杜甫寫詩的技巧,把杜甫的詩燒成灰,拌著蜂蜜當飯吃,還到處跟人炫耀。這種直男性格的人才,跟鶯鶯傳裡那個浪漫多情、翩翩公子張生,實在是相差太遠。

李紳為何對元稹的初戀情人提心吊膽?他為何對李白的詩詞情有獨鍾?

到了元朝,戲劇鬼才作家王實甫暫時解決了大眾的急切的尋找需求,之所以說暫時,是他雖然沒找到原型是誰,但是動用自己才華,直接更改了悲劇結尾,《西廂記》裡張生不再薄情,讓讀者心裡發堵的始亂終棄改寫成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團圓。從此,西廂記一躍成為經典,讓人又愛又恨的《鶯鶯傳》逐漸被大眾忘記了。

但時間到了民國,大師們的目光穿透歷史,用嚴密的考證和推理分析一錘定音,張生這個渣男,就是元稹自己。

魯迅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

意指《鶯鶯傳》不是虛構類小說,而是元稹的日記。

陳寅恪說:“自私自利。綜其一生行跡,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為可惡也。豈其多情哉?實多詐而已矣。”

意指元稹現實中渣男程度比張生有過之而不及,說張生就是他自己一點也不冤枉。

從此,元稹和渣男一詞形影不離,就連那句史上最深情的悼念自己妻子的詩:除卻巫山不是雲。

都沾上了幾分晦氣。沒人敢用來表白,實在有人忍不住引用這句詩的時候,還要宣告,這句詩實在是感人至深,可惜是個渣男寫的。

彷彿是為了佐證元稹的渣,不管是道聽途說還是野史,不加考究的豔情故事都往身上招呼,說元稹遇到表妹之前經常在青樓廝混,遇到表妹後上演了一出始亂終棄的初戀,說元稹的豪門之妻死後又勾搭上大自己十九歲的才女薛濤,還說薛濤遭他拋棄後終身不嫁最終遁入空門……

這些離奇情節大都來自一本野史,唐末範攄寫的,看名字就知道是什麼書:《云溪友議》。

其實元稹應該料想到後果,在他之前,東漢有個名人蔡邕,是才女蔡文姬的父親,時人稱“文同三閭,孝齊參騫”——才華比肩屈原,人品堪稱典範。

可是宋代不知是誰寫了一個故事,說蔡邕年少成婚後赴京趕考,結果高中狀元,另娶牛太師之女為妻,他老婆進京尋夫,變心薄情的蔡邕不但不認,還騎馬徑直踩過原配妻子,結果登時風雲突變,天降一道正義閃電劈死了蔡邕。

李紳為何對元稹的初戀情人提心吊膽?他為何對李白的詩詞情有獨鍾?

這個故事漏洞百出,因為東漢還沒有狀元一說,儘管如此,蔡邕還是時不時的被當做渣男拉出來遛一遛,這個故事一直傳到了元朝,被改變成名劇《琵琶記》。

陸游曾感慨:“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翻譯過來就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啊。

千年前的那個夜晚,月光之下,寫完《會真記》精疲力竭的元稹,雖然累,但肯定是滿心歡喜,他預感這篇耗費心血的作品會打動萬千讀者,但估計怎麼也不會想到,最後的最後,沒有人記得他驚世的才華,沒有人心疼他寫作的勞累,更沒有人記得悲劇結尾的力量,討論最熱烈的,都是他元稹是不是原型,他的人品到底渣不渣,就連他之後寫的排行榜第一的悼念詩,都要帶著狐疑的眼光審視一番,隔空質問他為什麼一邊深情懷念故去的妻子,一邊娶了小妾,彷彿元稹所在的唐朝就已經實行一夫一妻制,彷彿做個安靜的痴情暖男,照顧5個年幼的孩子的困境就能迎刃而解。

早知道一篇文章能讓讀者八卦千年,早知道才華在八卦面前一文不值,不知道元稹會不會感到哭笑不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海焰

TAG: 元稹李紳故事張生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