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兩宰相”張英張廷玉家訓: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安徽省桐城市,歷史悠久,文風昌盛,尤其在清代,有“文都”之稱。

作為文化名城,桐城在明清時湧現出多個名門望族,其中以張英、張廷玉父子為代表的張氏家族最有名。

張氏家族在六代人中,出了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代宰相”,12位翰林,24位進士,其它得功名、做高官者更是數不勝數,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

張氏家族如此輝煌,得益於良好的家訓家風。

張英著有家訓《聰訓齋語》《恆產瑣言》,以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從眾多方面告誡子弟做官做人的道理。

清末名臣曾國藩對此推崇備至,稱讚張氏家訓“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竹立城

張家為何能夠發達,有一個傳說故事。

張英的祖父為人寬厚善良,被人稱為“張老翁”。

張老翁曾在雪夜中看見有個盜賊藏在他家的屋脊上,已經凍僵了。

他心生憐憫,就拿來梯子把賊扶下來,看了一眼原來是鄰居,趕緊把他扶到書齋,親自拿來酒食給他吃,然後又贈送給他數兩金子,悄悄的把他送走了,家人一點也不知道。

“父子兩宰相”張英張廷玉家訓: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那個鄰居非常感激,常想報答張老翁。後來鄰居夫妻倆勤苦勞作,買了五六畝田地。

有一天到田裡,鄰居看見旁邊的田裡有個富家子弟和一個風水先生走來走去。

風水先生檢視很久說:“太好了,真是能出宰相的寶地呀!”

富家子弟就問怎麼能驗證,風水先生說,拿根枯竹來插上,過一夜就能活。

鄰居聽見後回去告訴了妻子,妻子說:“過去你急著想報答張老翁,現在機會來了。”

鄰居問什麼緣故,妻子說:“如此……這般……不就行了嘛!”

鄰居同意了,起早去了那塊地檢視,地上插的竹子真的活了,就把它拔掉,又插了根枯竹。

過了一會,風水先生來了,看到自己的話沒應驗,失望地走了。

鄰居就用計謀買到了那塊地,並要把它送給張老翁。張老翁說:“貪天必有大禍,不行。”

鄰居說:“如果沒有您的盛德,誰都配不上這塊寶地。”反覆懇請張老翁收下它。

張老翁拗不過,就花錢把它買了下來,建了房子,後來稱為“竹立城”。

這個故事不管真假,既然有這個傳說,起碼也可以說明張家仁厚的家風。

“父子兩宰相”張英張廷玉家訓: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六尺巷

張英在康熙朝曾經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雖然位高權重,卻謙虛謹慎,他以古語“終身讓路,不失尺寸”作為家訓來教誨子孫,也就是一生懂得謙讓的人,最後並不會有什麼損失。

張英認為,想要做到“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且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

他告誡子孫,一個人只要一言一行都想著有益於人,而不是有損於人,人們就會望之如鸞鳳,視之如珍貴的人參茯苓;必然會為天地所護佑,鬼神所折服,而享有更多的福分了。

張英在《聰訓齋語》中再三強調謙讓有益無損的道理,並直斥世人所認為的對人謙讓就會受人欺侮的言行是十分荒謬的。

在他看來,自古只聽說忍與讓能夠消除無窮的災晦,卻沒有聽說忍與讓會招來禍患的。

他深明“吃虧是福”的辯證哲學,“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父子兩宰相”張英張廷玉家訓: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張英說,凡事最不可想著佔便宜,一個人把便宜全佔了,則人們的怨恨也就集中於他身上;待把便宜丟掉,人們的怨恨也就隨之消弭,“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關於張英的謙讓,有一則故事很有名。

他桐城老家的家人曾與鄰居爭地,而鄰居也有家人在朝中做大官。當鬧得不可開交時,告到當地縣衙,縣令根本就不敢受理。

於是張家有人認為可以讓張英來擺平此事,便修書一封,添油加醋一番,告訴在京城的張英。

張英收到信後,立即回了一封,回的是一首詩: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讀後大為慚愧,不僅不再爭地,還主動退讓了三尺地出來。

與其相爭的鄰居,看到張家如此舉動之後,也主動退讓了三尺地出來,兩家從此交好。

那空出來的六尺地,成了一條公用的小巷,就是日後聞名遐邇的“六尺巷”。朝廷得知之後,特命修建了一座牌坊,寫上“禮讓”二字。

“父子兩宰相”張英張廷玉家訓: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讓探花

張廷玉在雍正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在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是古代做官的最高榮譽。

所謂太廟,就是歷朝歷代用來祭奠皇帝的地方,也就是皇族獨有的祭祀場所。

只有那些特別出眾的臣子才能得到進入太廟、得到祭奠的榮譽,這意味著他們將被當作諸侯王公,也就是皇族成員對待。

在清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漢人大臣中,只有張廷玉一人獲得了“配享太廟”的資格,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沒資格。

張廷玉做的官比他的父親還要大,但是他銘記父親“終身讓路,不失尺寸”的教誨,時時不忘謙讓。

雍正十一年,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參加科舉考試,舉行廷試後,考卷進呈雍正皇帝,被欽點為一甲探花。

待拆卷後,雍正才知道他是張廷玉的兒子,於是讓內侍傳諭張廷玉,告知其子得中探花。

張廷玉隨即覲見皇帝,表示他家“世受皇恩,無所不極”,對其子取中探花堅辭不受,並請將此功名讓於天下寒士。

雍正深感其義,就將張若靄改為二甲第一名,並宣諭對張家父子大加讚賞。

這就是名揚京城、事載史冊的“張廷玉讓探花”的事蹟。

“父子兩宰相”張英張廷玉家訓: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退字畫

除謙讓外,張廷玉在給子孫的家訓《澄懷園語》中進一步強調“安分”。

他的長子張若靄,少年早慧,書畫修養非常高,深得乾隆喜愛,經常出入內府幫乾隆鑑定字畫。

有一次,張廷玉在一位官員家中看到一幅名人山水古畫,珍貴異常,回家後將此資訊告知了張若靄。

張廷玉的意思是這樣難得一見的珍品畫卷,應該讓兒子去鑑賞鑑賞,不料沒過幾天這幅畫卻懸掛在了自己家中。

在家中見到此畫,尋常不動聲色的張廷玉忍不住黑下臉來,責罵張若靄“我無介溪之才,汝乃有東樓之好矣!”

介溪為明朝宰相嚴嵩的號,其子嚴世藩號東樓。嚴嵩一家為明朝著名的貪腐家族。

聽到父親如此責怪,張若靄立即將此畫歸還原主。

“父子兩宰相”張英張廷玉家訓: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TAG: 張廷玉張英鄰居老翁張若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