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影史100佳愛情電影

22.《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法國,1975)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編劇:弗朗索瓦·特呂弗、蘇珊·席夫曼、阿代勒·雨果

主演:伊莎貝爾·阿佳妮、布魯斯·羅賓遜

/

愛上你,就是要跟你

死磕一生

遍體鱗傷

也無所顧忌

/

一個心靈的病案個例

文/戴錦華

一、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

雖同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火槍手”,但弗朗索瓦·特呂弗不同於讓-呂克·戈達爾。他影片序列所呈現的主題不是對現代西方社會反叛的主題,他的主題是關乎於“存在”的,但他的主人公卻不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的英雄。特呂弗的人物是那些在荒誕的生存境遇中渦旋、掙扎,但終於在一種不自甘的隨波逐流中緩緩地走向毀滅的“小人物”。作為“作者電影”的先鋒者,特呂弗所偏愛的情節樣式是三角式“愛情”,不同於通俗情節劇中三角戀愛的濫套,更不是美國歌舞片中兩男一女、翩翩起舞的翻版。在特呂弗那裡,三角戀愛成為呈現生存荒誕的模式之一,成為困窘、無奈的黑色幽默的噱頭,與其說這是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對經典的關於愛情的話語的顛覆、褻瀆與解構。如果說作者電影的主旨除了要確立電影導演在電影藝術中的中心地位,倡導編導合一論外,其更重要的在於使電影藝術掙脫好萊塢的流水線的工具模式,成為一種個人的藝術,確立一種導演的個人風格,那麼,特呂弗的風格標誌便是一種荒誕、近於殘忍的喜劇感。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弗朗索瓦·特呂弗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一個愛情故事,但這不是一次愛情的證明,而是一次對愛情話語的裂解與反證,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一個三角式的故事,因為阿黛爾始終在從“另一個女人”處奪回平松。但一如影片所表現的是一個虛假的愛情,它所呈現的也是一個虛假的“三角”:除卻在阿黛爾心中,她與平松從不曾在任何意義上締結一對一的愛情關係,她在平松與許多“另一個女人”的關係中也從未構成擁有任何情感“資本”的競爭者或另一角。特呂弗將阿黛爾塑造成一個有著安提戈涅式性格的女人。一如美國當代女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所說:“《安提戈涅》使人想到,悲劇是由執著於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或者一種本質造成的,安提戈涅的悲劇是,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受到啟發:這也許是悲劇的本質,儘管很簡單。從某種意義上說,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並沒有提供什麼新鮮的主題,這個安提戈涅式的故事無非是托馬斯·哈代的名言“性格就是命運”的重述。然而,特呂弗的阿黛爾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她的性格卻是“虛假”的性格。阿黛爾的悲劇不在於“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別人”,而在於她認定只有由她自己成就一出悲劇,她才能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不是由他人的名字所給定意義的“別人”。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二、逃脫與落網

特呂弗將這個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營造為一個多重逃脫中的落網所構成的怪圈。

阿黛爾的悲劇緣於她有幸生在一個不平凡的家庭,生而為一個偉人的女兒。於是,她的一生註定要隱沒在父親——維克多·雨果的萬丈光芒所投下的陰影裡。她將作為“雨果小姐”而聞名,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締結一個體面的也許是幸福的婚姻,她的丈夫將在家世與才華上堪稱“雨果家的東床”。當阿黛爾不再是“雨果小姐”的時候,她仍將有名:她將是××夫人。阿黛爾沒有,也不大可能會有機會因為她自己而為世界所關注,她的名字將永遠為他人的名字所遮蔽並賦予意義。但阿黛爾不甘於這在她出生時便已然註定的命運,她在尋找機會逃離她的命運,逃離父親近乎無所不在的光芒。只有這樣,她才有機會成為她自己,使她自己的名字有意義。阿黛爾必須逃離的還不止於此:她除了有位偉大的父親,她還有一個著名的姐姐——萊波爾黛,後者因成就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悲劇而使自己的名字為世界所知曉:她以19歲的韶華之年,在新婚之旅的路上溺水而亡,當她的丈夫確知她已不能復生之時,便投水與她同去。於是,全世界為這段悲劇而唏噓、讚歎,她的故事成了阿黛爾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時代的一個至為美麗而悽婉的故事,成了阿黛爾的藝術世界之外的一次活的愛情證明。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當影片開始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阿黛爾已開始了她的逃離之旅,她完成了由古老的歐洲到新大陸的危險而艱辛的旅行,一隻小船正將她載往新大陸的登陸點。這是她在這幕悲劇的重要場景中登場的時刻。而在此之前,這幕悲劇已經開始:作為阿黛爾逃離之行中的一程,她拒絕了與她“般配”的追求者,而選擇了平松。正如在影片的展開部分所揭示的,阿黛爾之所以選擇了平松,不僅在於他的優勢:風度翩翩、英俊瀟灑,而且他作為一個情場老手,顯然是少女心中理想的白馬王子。他在阿黛爾處的“入選”,更在於那些顯然為阿黛爾所知的劣勢:家世可疑、嗜賭成性且身無分文。這是一個典型的冒險家,投身軍界,企圖靠他的相貌、靠他在情場輝煌的戰績締結一門“理想”的婚事,以洗盡他身世的可疑;更重要的是,徹底擺脫他經濟上無可解脫的困境。這樣的一位“騎士”無疑是為維克多·雨果及其所處階級所不齒的。而這“不齒”卻是阿黛爾的期冀,全力去贏得他,意味著對父親及其階級為她設定的模式的反叛;意味著真正的、不被附加條件所玷汙的愛情,而且意味著痛苦——她可能被家庭和她的階層所阻撓,乃至放逐,而那將為阿黛爾提供一個她所渴求的舞臺,讓她出演一次偉大的、自我犧牲的愛情。她將因此使自己的名字別具意味。然而,阿黛爾在她逃脫之旅的起點已然落網,此後所呈現的一切將表明,平松之於阿黛爾的全部興趣不在於一個好色之徒對一個少女的覬覦,而在於她是“雨果小姐”——著名的維克多·雨果的女兒。她並不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不夠風騷,她的家世(尤其是在流亡中的維克多·雨果)遠不及平松所需的殷實。但征服“雨果小姐”仍是一件饒有興味的事,而且佔有她將構成對傲慢的維克多·雨果先生的報復。他所不曾料想的是,對於他,阿黛爾全然是一座不設防的城。他更不曾設想的是,阿黛爾已把它作為一次偉大愛情或不朽悲劇的起點,不論他是否願意,他將成為阿黛爾劇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影片開始處,阿黛爾正穿越大洋、穿越夜色,踏上危機四伏的美洲大陸來追隨他,並藉此登上她悲劇的舞臺。

阿黛爾的悲劇正在於這一逃脫中的落網。她試圖以父親的方式(寫作)去戰勝父親,以萊波爾黛的方式(不尋常的愛情)去戰勝萊波爾黛,這意味著她將自己置於一個離軌者的位置上,意味著她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一場註定輸掉的戰鬥。從充滿自信的逃脫,到以一種落網的方式試圖完成這次逃脫,阿黛爾從隱藏自己“雨果小姐”的身份,到不擇手段地利用這個身份。她迫使父親出具同意她自行結婚的檔案,到藉助她的名字換取江湖騙子的“幫助”。那是一個有趣的場景:阿黛爾在雜耍場的後臺,用她那戴著手套的纖細手指在一面骯髒的、蒙滿灰塵的鏡子上寫出了維克多·雨果的名字,隨即把它擦掉了。直到她意識到“雨果小姐”——維克多·雨果的女兒的身份,是她全部的也是唯一的一點尊嚴與價值,阿黛爾終於落網了。她以“雨果小姐”的身份跨越了一個世紀,默默無聞地死去,她始終未能逃脫——未能給自己的名字賦以獨特的意義。但阿黛爾又終於逃脫了,那便是由她自己所“成就”的悲劇。由於她留下的書信和用密碼寫就的日記,在她出演了自己的悲劇100年之後,1968年,美國作家弗蘭西斯·維諾·蓋爾出版了她的傳記。第二年,我們所談論的特呂弗的這部著名影片問世。阿黛爾·雨果不僅是一個別具意味的名字,而且是一個時代、一種性格、一種命運的代名詞。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三、謊言與真實

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阿黛爾似乎是一個被重重謊言包裹的女人。在影片中,阿黛爾常常以一個謊言取代另一個謊言。首先是關於她的身份以及她和平松的關係:後者時而是她侄女的心上人,時而是她多年不和的姐夫,時而是她青梅竹馬的表兄,時而是她將出生的孩子的父親,最後成了她的丈夫。她的另一重謊言則是針對她的家庭,尤其是針對她的父親:那些穿越大洋的信件。影片用一種特定的造型手段界定其謊言的性質。阿黛爾開啟第一封信時,先是一箇中景鏡頭顯現出阿黛爾在壁爐前展開了信紙,接著切換為一個阿黛爾的正面近景鏡頭,繼而攝影機180度搖轉為對面穿衣鏡中阿黛爾的一幅映象。在鏡中,阿黛爾以神經質的、歡快的聲音讀出了信中的謊言。在此,映象成了謊言的視覺對應物。

但顯而易見的是,阿黛爾並不是一個以撒謊為樂的女人。在阿黛爾那裡,謊言只是實現她心中的真實——她與平松之愛的手段。一切都圍繞著這一真實而展開。然而這也正是被述事件的核心:阿黛爾心中的真實,也是阿黛爾唯一的真實,正是所有謊言之核。不同的是,它不是針對他人的,它只針對阿黛爾自己。她正是全部謊言的唯一篤信者和受害人。事實上,在影片中,阿黛爾不曾使任何人上當,但她卻睜著雙眼走入自己設下的陷阱。這種在自己的內心將謊言置換為真實的“能力”,正是所謂安提戈涅性格之所在。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黛爾並沒有遭受“特殊”的不幸。她和平松的故事只是不斷重演的古老故事中的一個:始亂終棄。而《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的獨特之處在於阿黛爾如何在自己心中譯解了這個故事。阿黛爾幾近偏執的執著與怪癖都建立在她對這個古老故事獨有的譯解之上:“我知道你不會忘記我,當一個像我這樣的女人把她自己交給一個男人的時候,她就是他的妻子了。我不會再哭泣。每個人都不能調換他的父親、母親和孩子,同樣也不能調換他的妻子或丈夫。我永遠是你的妻子,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這便是阿黛爾的邏輯與謬誤,它在三重置換之中完成了阿黛爾對自己身份的確認。起點是“一個像我這樣的女人”,獻身或曰失身便意味著獲得妻子的名分;而後,阿黛爾將夫妻等同於父母子女,等同於不可變更的血緣關係;再後便是“我永遠是你的妻子”的結論與誓言。儘管它必須面對的是平松的邏輯,“你不能認真。我在遇見你之前就有女人,遇見你以後也有女人。我打算將來還有好多女人”,但它卻是阿黛爾的金科玉律。於是,阿黛爾始終在與“另一個女人”、一個第三者、插足者爭奪平松;同時,更重要的是,她在與自己——一個“不幸的妻子”所感到的屈辱、嫉妒戰鬥。

“我要遠離驕傲和妒忌。愛情不願笑臉向著我,我忍受的是它的鬼臉。我現在想到在妓院中忍受痛苦的姊妹們,在婚姻中遭受痛苦的姊妹們……”阿黛爾不干預平松“有別的女人”,她甚至出錢為他買妓女。但她終以自己和父親的名譽(在阿黛爾的時代,“名譽”事實上是一個未婚女人的全部財產)為代價,謊稱婚約與懷孕來阻止平松與他人締結婚姻。當她明白,她永遠不可能真正與平松結婚時,她為自己舉行了與平松的婚禮。那是阿黛爾房間中的夜景。鏡頭開始於平鋪在桌面上的一封信,那是父親維克多·雨果對阿黛爾婚約的認可。攝影機升拉開來,露出一盞油燈,而後依次搖過半個房問,呈現在中景裡的是,一個跪在祭壇前的阿黛爾。充當聖壇的櫥櫃上放著一束花,兩側各燃著一支銀燭,正中端放著平松的一張照片;鏡頭切換,漸次由阿黛爾的中景推為近景、特寫,阿黛爾身著白衣,散著長髮,兩眼淚光盈盈,當鏡頭漸漸推進時,她的熱淚終於奪眶而出;反打,鏡頭以完全對稱的方式推向兩支銀燭間的平松的照片。阿黛爾以這樣的方式將自己嫁給了平松,締結了一個只有她將終生恪守的婚約。此場景之後,出現了疊印在滾滾波濤之下的阿黛爾的中景,她用興高采烈的聲音讀出了她給父母的信:“親愛的父親、母親:我剛才同平松中尉結了婚。星期六在哈里發克斯的教堂舉行婚禮儀式……”阿黛爾的形象與波濤的疊印,無疑是一個與鏡中像等值的關於謊言的能指。阿黛爾的信也無疑是一個彌天大謊,但它確是在阿黛爾的“婚禮”之後,於是它便是阿黛爾的一次異常真實的告白。現在她是“平松夫人”了——儘管這是隻有她自己認可的真實。此後她將追隨平松,如同基督教教義要求一個女人的:捨棄一切,包括家人,追隨自己的丈夫直到天涯海角。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事實上,這也是阿黛爾落網的核心。“從舊世界到新大陸”,阿黛爾不僅是一個勇敢的為了愛情而橫越大洋的女人,也是一個跨越世紀的女人。她超越了自己的時代,她使自己成了自己命運的主人。但她對自己自由的實踐是以另一種受縛於一個男人的方式實現的:她將自己命名為一個對她不屑一顧的男人的妻子。對她來說,只有作為他的妻子,她才能實現她的愛;只有以婚姻成就的愛才能是偉大的、不朽的愛;只有當她為自己爭得了妻子的名分時,她才能記錄這愛,併為自己贏得世界的矚目。阿黛爾不曾“說謊”:她是在“教堂”舉行了婚禮,因為她曾說“愛情是我的宗教”。阿黛爾是她那個時代的超越者,也是她那個時代信念空前忠實的落網者。

四、性別、視點與媒介

一如特呂弗所指出的:“通篇故事中只寫她一個人。”這是一部“為獨奏用的樂琴譜寫的音樂作品”。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這一獨奏呈現為敘事視點與視點鏡頭的單一化。這是一部以電影化的主觀型次知視點組織起來的敘事。阿黛爾是影片唯一一個主觀視點鏡頭的擁有者。影片以阿黛爾的視點鏡頭和電影敘事人呈現阿黛爾的鏡頭結構起全片,這便在電影敘事的雙重意義上將阿黛爾呈現為一個時代與文化習俗中的超越者和離軌者,這一呈現與敘述方式本身已註定了阿黛爾作為一個女人的悲劇命運。當阿黛爾違背父命,獨自出走,“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她便成了自主意願的秉承者和執行者,成為自己行為的發出者;當她行程的目的是追隨一個異性並“與愛人結合”時,她便自命為敘事主體;當她要為自己贏得一次婚姻、贏得一個男人時,她便將自己同時置於接受者與受惠者的位置上。一個人物集發出者、主體、接受者於一身,這便是西方經典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模式。但這位英雄並非一箇中性人,在文化與敘事中,他是一個明確的、不可更動的性別角色:一個男人。當一個女人佔據了這一位置時,她便無疑成為一個僭越者。影片中的一個場景成了阿黛爾全部行為對性別角色之僭越的註釋:平松在公墓的幽暗中揭去阿黛爾頭上的禮帽,散落下來的長髮在男人的行動和目光中把阿黛爾還原為一個女人,並將她釘死在她的時代、一個女人的“宿命”上。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儘管特呂弗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將阿黛爾重寫為一位現代意義上的英雄或曰反英雄,但一如他在自己的自傳式影片《安託萬·杜瓦內爾》系列中所流露的男性立場,他自覺或不自覺地呈現出他對阿黛爾這類女性的某種恐懼與厭惡。於是,影片對阿黛爾最後淪落的呈現便客觀地成了中世紀“愚人船”式的呈現——一個對女性離軌者、瘋人的象徵性放逐,其中不乏(或許不自覺地流露)施虐者的快感。觀眾首先看到的是阿黛爾在一個全景鏡頭中走入了一個由光與影所形成的黑暗的拱門,這是她淪落之途的起點;繼而看到她在狹窄的小巷中,在平松的目擊下被一條狂吠的狗追逐、撕咬;最後她蓬亂著長髮,拖著襤褸的衣裙,瘋子般地遊蕩在布里奇頓的廣場上,窮孩子們跟在她背後叫著、鬨笑著,正是以這種方式,特呂弗落網了,成了他所褻瀆、所蔑視的資產階級道德與主流意識形態的維護者。

作為一部“為獨奏的樂器譜寫的音樂作品”,影片中大量的阿黛爾的特寫與近景鏡頭組成了一幅幅經典的肖像畫。唯一的一個例外,是阿黛爾之心像的直觀呈現,那是一幅全景,海岸的岩石旁,身穿一襲白衣的年輕的阿黛爾站在那裡,遠眺著大海,似乎在宣告自己對未來的信念。它曾作為疊印畫面而出現,在影片結束時又作為最後一幅畫面而重現。只有這幅畫面採用早期肖像攝影的畫面風格,它脫離了影片總體的視覺風格,成為阿黛爾作為時代的離軌者、一個跨越世紀的女人的直接呈現。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就這樣剖析並呈現了一位獨特的女性,成為一個心靈的個例病案。同時它還是穿過歲月的暮靄,向阿黛爾獻上的一份薄奠。

(經作者同意,本文有刪減)

作者簡介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有怎樣瘋狂的愛情故事?

戴錦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大眾傳媒、電影與性別研究。

TAG: 阿黛爾平松雨果一個特呂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