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 程張‖ 博物篤學——范陽張華世家

張華是西晉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博物廣識。他與他的兩個兒子,張諱、張韙,是當時文壇上的頗負盛名的父子學者。

張華(231-300),字茂先,西晉范陽方城人。父親張平曾做過漁陽郡太守,但在張華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家道日衰,他自幼靠放羊維持生計。雖然如此,但張華從不放鬆自己的修養與學業,刻苦努力,謹行慎獨。史稱他“少自修謹,造次必以禮度,通於赴義、篤於周急”,“學業優博、辭藻溫麗,朗贍多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以德才兼備為人稱道。(《晉書》卷三十六)

艾文 程張‖ 博物篤學——范陽張華世家

同鄉盧欽一經與他謀面,即很器重他,與他交遊。盧欽是盧植的孫子,“世以儒業顯”,是北方豪族:著名的文化世家,在范陽一帶勢大根深。張華與盧欽的交往,使他廣泛接觸了上層社會,為其日後的飛黃騰達打下基礎。

張華的才華與學識很突出,尤其在文學造詣上,很為時人稱道,有“學業優博,辭藻溫麗”的讚譽。除此而外,張華還博覽群書,增廣見聞。各種各樣的書籍,只要他能設法得到,就詳覽細讀。在當時,圖讖、方伎之類的學問很為學者們鄙薄,但張華都加以瞭解學習。經過長期積累,張華成為一位博通古今、識多見廣的博學家。

品德與才華的出眾,使張華很快就脫穎而出。他的同鄉劉放,家裡頗有錢財,很欣賞張華,將自己的愛女嫁給他。在岳父的支援下張華開始從政。張華有一次幸運地碰上了當時非常知名的學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大文學家阮籍讀了他的《鷦鷯賦》,遂稱其為“王佐之才也”,廣為揄揚,張華也因此而名噪天下((晉書》卷三十六),阮籍是曹魏的宗親,又是大名人,有了他的這句評語,再加上張華自身確係才華橫溢,從此張華就開始了事業上的騰飛。

張華在蟄居鄉里、不為世人所瞭解時,曾作《鷦鷯賦》來寄託自己的抱負,其中有“伊茲禽之無知,而處身之似智,不懷寶以賈害,不飾表以招累。靜守性而不衿,—動因循而簡易。任自然以為資,無誘慕於世偽”,借鷦鷯的恬淡自適來表現自己安處貧賤的雅志,很有深意。與此相對,他又寫道:“雕鶡介其觜距,鵠鷺軼於雲際,鵾雞竄於幽險,孔翠生乎遐裔。彼晨鳧與歸雁,又矯翼而增遊,鹹美羽而豐肌,故無罪而皆斃,徒銜蘆以避繳,終為戮於此世。”對攀附權勢的行為進行了冷靜的剖析,勸誡人們不要貪圖功名富貴,以免最終為名,利所累而喪身。該文不僅寓意深刻而且詞藻樸實雋永,一掃當時駢文因辭害意、一味堆砌辭藻的陋習。可惜的是張華明知貪圖榮華富貴者“雖蒙幸於今日,未若疇昔之從容”,卻沒能自警,依然走向從政之路。

艾文 程張‖ 博物篤學——范陽張華世家

范陽郡太守鮮于嗣,最先任用張華,推薦他做朝廷的太常博士。不久,張華的好友、時任尚書郎盧欽,向魏文帝曹丕極力推薦張華。盧欽是世族豪門,累世巨儒,他的話很有分量,於是魏文帝就任命張華為河南尹丞。張華還沒來得及上任,就被酷愛文學的曹丕提升為著作郎,在朝廷任職,以“強記默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而為朝廷推重。不久,又擢升他為長史兼中書郎,專門負責為朝廷起草詔書誥命公文書表等。由於他文思敏捷,辭藻清麗,因而所寫文章基本上都被採用,一時名聲大噪。

曹魏末年,大權落於司馬氏手中。公元256年,司馬炎奪取魏國的政權,建立晉朝。張華擁護新君,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加封關內侯的爵位。晉武帝(即司馬炎)非常賞識張華,有一次,他向張華詢問漢朝宮室制度及有關的規章制度。儘管這些知識千頭萬緒,但張華都能一一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且還在地上畫圖以演示其變化,令左右人等瞠目結舌。司馬炎對他更加信任,優禮有加。當時有人甚至將張華比作春秋時鄭國的賢相子產。在這種情況下,張華的仕途一帆風順,幾年後,就做到中書令,後來又加授散騎常侍,相當於宰相的職位。

西晉建立後,下一步就要討伐東吳,統一天下。但懾於東吳的強大,且有長江天險,文武大臣中很多人主張暫緩伐吳,等力量準備充分後再動手不遲。晉武帝主張進軍伐吳,便暗中與軍事將領羊祜商量計策,訊息傳出來,文武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羊枯當時又氣又急,一病不起。張華受命前去探視並問計,羊祜告訴他,現在東吳的君主孫皓兇狠殘暴,眾叛親離,正是大舉討伐的絕佳時機,否則一旦孫皓死了,東吳換個賢明的君主,加上長江天險,我們就是有百萬雄兵,也不能奈何他們呀!張華深以為然,當即表示大力支援。羊枯非常感動,將討吳大計寄望於張華身上。

不久,張華被任命為度支尚書,專管財政,配合羊枯舉薦的杜預,大舉伐吳。晉軍遭到東吳軍民的激烈抵抗,一時形成僵持局面。尤其是吳軍在長江中橫貫鐵索,阻擋晉軍艦隻,使得晉軍一籌莫展。長期的消耗,使西晉政府非常被動,一時頗有怨言。時任大都督的權臣賈充,竟糾集一幫人等,要殺張華以謝天下。晉武帝大怒,說這是他的主意,賈充等人才不敢繼續鬧事。但是晉軍該何去何從,仍然是難以決定。張華力主長驅直入,認為這正是最後一擊,必將摧枯拉朽。不久,杜預的捷報傳來,吳國投降,西晉統一了全國。

艾文 程張‖ 博物篤學——范陽張華世家

伐吳一事,集中表現了張華的政治才能與遠見卓識,是他一生的輝煌篇章。晉武帝為此專門下詔予以表彰:“尚書、關內侯張華,前與故太傅羊枯共創大計,遂典章軍事,部分諸方,算定權略,運籌決勝、有謀謨之勳。”(《晉書》卷三十六)並且進封張華為廣武縣侯,增加了封邑近一萬戶。張華成為權傾朝野的重臣。名重一世,眾所推服。

不久,張華又被任命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出鎮北方。衣錦還鄉的張華克勤克儉,勤於政事,使得因東漢衰敗而與中國關係不好的北方少數民族又逐漸歸復,史稱:  “東夷馬韓、新彌諸國依山帶海,去州四千餘里,歷世未附者二十餘國,並遣使朝謝。”(同上)。

屢建功勳的張華,在事業上達到頂峰,但同時也成眾矢之的。一大群妒嫉他才華與業績的人,屢屢在晉武帝面前詆譭他,包括荀勖、馮紞這樣晉武帝的寵臣。當張華建功立業,威震北邊時,晉武帝曾想召張華入朝廷為相併加封“儀同”,但由於馮紞的讒言,最終只是任命張華為太常之職,而且不久就以太廟房梁倒塌這件事,罷免張華的官職。到司馬炎死,始終沒有再任命張華任何職務。

晉惠帝司馬衷( 284-306)在位,皇后賈南風與太傅楊駿擅權。張華雖被徵為太子少傅,官高位顯,但是實際上並不管理具體政務,有名無實。後來楊駿被賈皇后設計除去,株連到楊太后(楊駿系晉武帝外戚,楊太后乃司馬炎皇后、楊駿之女),晉惠帝無法處置,只好交於朝廷群臣衝論。眾大臣多畏懼賈后,便牆倒眾人推,紛紛上奏惠帝,要求按《春秋》中晉國廢文姜的舊例,廢黜楊太后。只有張華不顧眾議,不阿諛權貴,力爭“夫婦之道,父不能得之於子,子不能得之於父”(《晉書》卷三十六),提出只是廢去楊太后的太后之稱,還稱皇后,並列舉西漢成帝時趙太后被黜為趙皇后事,為其主持公道。可惜惠帝為賈皇后所操縱,沒有采納張華的建議,仍是廢楊太后為庶人。

透過這件事,使賈皇后及其黨羽認識到張華的耿介忠貞,也有心結納,依之為砥柱。賈謐就向賈皇后分析張華為人是“儒雅有籌略,進無逼上之嫌,退為眾望所依”,正是既可放手任用又不必擔心謀奪權位的可靠人臣。恰逢楚王司馬瑋亂政,張華用計將其撲滅。因此,惠帝委任張華為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金章紫綬,遂使張華成為西晉名相。張華也盡心盡力地輔佐惠帝,成為惠帝初期最重要的輔政大臣。史稱:“華遂盡忠匡輔,彌縫補闕,雖當暗主虐後之朝,而海內晏然,華之功也。”  (同上)後因功而升任司空之職,位列三公。並被封為壯武郡公。

可惜白痴皇帝、跋扈皇后無力控制朝政,司馬氏宗族諸王久有覬覦皇位之意,張華一人獨木難支。當初楊駿與賈南風二人為爭權而矛盾激化,陰險毒辣的賈南風就密召宗室楚王司馬瑋進京殺楊駿,然後又殺楚王,既開宗室干政之端,又啟朝政內亂之始。數年間,賈南風及其兄弟黨羽,連害輔政大臣汝南王司馬亮、衛瑾等,獨掌朝綱。這更引起宗室不滿,趙王司馬倫趁機帶兵入京,殺賈南風及其黨羽。張華也不幸被害,而且被夷滅三族,訊息傳出,舉國莫不悲痛。事在永康元年(300年),張華時年69歲。

艾文 程張‖ 博物篤學——范陽張華世家

張華一生除了為朝廷起草大量公文外,也寫了一些有益時政的文章。在晉惠帝時,在面臨賈南風專權擅政、‘外戚恃寵濫權之際,張華為諷勸賈黨而寫了一篇《女史箴》,借言古女史官之事來勸誡賈南風等人。賈南風雖然兇悍毒辣,但在張華的忠貞竭慮的勸言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斂,並且對張華十分敬重。可惜此文不傳,不知其具體內容如何。

張華不僅學問精深,而且能獎掖後學,體諒下情,“性好人物,誘進不倦”(《晉史》卷三十六)。哪怕是非常貧賤的讀書人,有一介之善,張華都大力獎掖,為之延譽。陳壽是蜀國舊臣,又屢為時議所貶,但當張華見到陳壽所寫的《三國志》時,就稱讚道:“當以《晉書》相付!”其雅量與識見,在此可略見一斑。

張華以博覽群書,識多見廣而著稱。他年輕時讀書就注重在經史之外,廣泛涉獵各門各類的圖書。成名後,不貪圖錢財,只是大力收集圖書,當時許多稀見珍籍大都藏在張華家。據說有次搬家,僅書就裝了30大車。當時朝廷負責收集整理圖書的官員就經常到張華家求書,如秘書監摯虞,就每每到張華家找書作為標準本。

張華學識之淵博廣贍,成為當時的佳話,圍繞他的博物,流傳下眾多的傳說。如惠帝中期,有人進獻給朝廷長達三丈的鳥毛,但無人能識是何鳥之毛。最後問到張華處,張華見到後就神情悲痛地說:這是海鳧的毛,它一出現就會天下大亂。如此等等。甚至還有兩隻千年狐狸去考張華學識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在今天看來,大多過於怪誕無稽,如《晉書》中《張華傳》所載“巧識龍肉”、“蛇化為雉”、“登樓望氣,掘地得劍”之類。張華著有《博物志》十篇,專記神異鬼怪之事。再如吳郡(今江蘇境內)有一個地方河岸崩塌,出土了一個石鼓,用普通鼓槌敲擊沒有聲音。皇帝在接到這件由民間貢呈的石鼓後,向張華詢問。張華說:“取蜀中銅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一試果不其然。

張華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確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被害時,家裡沒有什麼金銀珠寶,只有堆滿桌几的典籍圖書。這與那一天吃飯費用超過一萬錢的何曾相比,同為三公的張華就很令人敬佩了。

張華的兒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也博學多才。張華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張禕,宇彥仲,為人勤奮好學,謙虛恭敬,時人稱其有乃父之風,可見其受張華影響之深。從他的行事風格來看,繼承張華的儒雅成分稍多。張禕曾官居散騎常侍之職。張華的小兒子叫張韙,也勤奮好學,尤其擅長天文知識,繼承了張華博物多識的特點。張韙曾官居散騎侍郎。當時的張氏一門,被人們認為是詩禮傳家。可惜張禕、張韙都被父親株連慘遭殺害。

艾文 程張‖ 博物篤學——范陽張華世家

張禕有個兒子叫張輿,字公安,是張氏全家被害時的倖存者。張輿在張華被平反昭雪、官復原職後,繼承了張華的爵位,後來在西晉滅亡時也渡江南逃,在南方歷任丞相掾、太子舍人等職,也是一位博學之士。

雖然張華全家遭遇不幸,但他們父子兩代家學相傳、勤奮好學的傳統,可資後人借鑑。

主要參考文獻

《晉書》,中華書局標點本。

《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閱讀連結

TAG: 張華賈南風晉武帝晉書盧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