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宰白鴨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親生父母賣掉?

何謂“宰白鴨”?在清朝時期,那些權貴之家倘若有人犯人命官司了,便會話些錢財,向那些貧苦人家麵人代罪,或者最易找些無業遊民,代替真正的犯案之人伏法。(可以簡單粗暴理解為:替人去死。)這些頂替死刑的人,基本上都是無辜之人,性命如草芥一般,為了錢財任人隨意玩弄,主動將自己送上斷頭臺,故而被稱為“宰白鴨”。

清朝時期的宰白鴨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親生父母賣掉?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的人,並不是自己自願成為“白鴨”的,有的,只是被自己的親生父母給賣了。在陳其元的《庸閒齋筆記》中,就曾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當時,陳其元的父親在斷案之時,遇到了一件毆打致死的案件,死者身上的傷口十多處,並不是單靠一個人就可以做到的,但是,當時伏法的那個16歲少年,卻一直堅稱自己是兇手,是他一人將其害死的。

清朝時期的宰白鴨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親生父母賣掉?

作為一個斷案的老手,陳其元的父親心裡很清楚,這個16歲的孩子,就是“白鴨”啊!自己分明是冤屈的,但是,卻要一直堅稱自己是兇手。陳其元的父親欲上前開導一番,但是,他依舊是不改口,後來,在官員反覆詢問之下他才說道,自己的父母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當時賣他的錢也花的差不多了,要是翻案,那這一大家子都得死。橫豎都得死,他也沒得選。但是,他一直堅稱自己是兇手,官員也奈何不了,最後,這個少年死了,官員覺得心涼,便辭官而去。

清朝時期的宰白鴨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親生父母賣掉?

在清朝的時候,這種“宰白鴨”的事情並不少見,有錢有勢有權之人,在當時的優勢實在太明顯,即便你是清廉之官,遇到那主動認罪拒不改口之人,也是毫無辦法的。所以,當時很多的官員相當寒心,明明知道案件的真相,但是,又被迫斷成冤假錯案,心裡實在是難以接受,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官員自請離官。不過,其實這也側面反映出了當時吏治的弊端。

清朝時期的宰白鴨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親生父母賣掉?

首先,在司法上,清朝的時候,為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專門制定了兩種律例,一者是“與同罪”,意思便是指,如果斷案的官吏知道實情,但是卻還隱瞞事情的真相,就和犯罪的人一樣的罪責;二者是“受財以請求”,主要是為了防止官員在斷案的時候受賄,入股受賄的話,罪責便和犯案者一樣。這兩條律法,看起來確實是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實際上,這條律法在當時頻繁地被修改,大家也就不那麼在意了。另外,冤假錯案上報是一個相當麻煩的過程,產生的費用最後也對下一層的官員是個大壓力,所以,也就沒那麼在意“宰白鴨”的事情了。

清朝時期的宰白鴨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親生父母賣掉?

其次,當時,在比較僻遠的鄉下,地方上的權力基本上都是掌握在鄉紳的手中,像我們所知的“宗族禮法”便是其中一個表現形式。所以,當時那些較僻遠地方的案件,實際上並沒有太經由官府,當地的官員自然是當個甩手掌櫃的好,有人將案子斷了,自己的考評有了,其餘的,也就不會管那麼多了。

清朝時期的宰白鴨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親生父母賣掉?

不過,在那種時代背景之才,法律確實是一個名存實亡的存在,清正廉潔的官員不願意沆瀣一氣,便也紛紛離去,道光帝還為此崩潰。慶幸現在的法律,相對以前,可以說是很公平了。

TAG: 官員宰白陳其元斷案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