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讓別人“難堪”

作家凱魯亞克說:“教養是一種不用說出來的美好。”

生活中,有的人總是喜歡高調

地去

幫助別人,恨不得眾人皆知。

如此做法,雖然是在行善,卻也有可能會傷害到被幫助的人。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即使站在給予的角度,也依然能夠體諒被幫助者的感受,不讓對方感到難堪。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讓別人“難堪”

不讓別人難堪,知人不評人

古語云:“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

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管好,就已經是不容易了,何必去多管閒事呢?

有的人,自己的事情還是一團亂麻,卻總是熱衷於去管別人的私事。

他們把別人的私事,

當作

茶餘飯後的談資,甚至還添油加醋的評論。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讓別人“難堪”

結果,給當事人造成了各種不良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自己

不願意為人知

的私事。

面對別人的私事,如果不小心知曉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裝不知,保持沉默。

如此做法,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能為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口德即品德。”

一個人用言語傷害他人,損害的,也是自身的福報。

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多是由於“話太多。”

只有剋制自己的“評論欲”,知人不評人,才能還自己的生活一份清靜。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讓別人“難堪”

不讓別人難堪,得理且饒人

《增廣賢文》中說:“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面對別人的錯誤,有些人總是喜歡緊緊抓著不放。

他們或者是為了發洩心頭的怒火。

等到他們消了氣,才會停止對犯錯的人的指責。

或者是為了欺辱他人。

一旦他們抓住了別人的把柄,便會肆意的攻擊別人。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讓別人“難堪”

不管出於何種動機,面對別人的錯誤,步步緊逼,是不妥當的。

《道德經》中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面對他人的錯誤,能夠容人之過,不苛責,顯示的,則是自身的涵養與格局。

咄咄逼人,把別人指責的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並不能顯示自身的能耐,反而暴露了自身的狹隘與刻薄。

再者,指責別人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不貮過”。

但指責過度,很可能不但不會讓犯錯者反思錯誤,反而會令犯錯者產生逆反心理,變本加厲,如此便適得其反了。

能夠征服人心的,從來不是疾言厲色指責,而是“潤物細無聲”的體諒。

面對他人的錯誤,點到為止,不讓對方難堪,換來的必然是對方的感激與反省。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

懂得寬容他人、善待他人的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善待。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讓別人“難堪”

不讓別人難堪,放下優越感

俗話說:“玩物喪志,玩人喪德。”

德,即得。

一個人,縱然是身處富貴,如果喪失了德行,也就離破敗不遠了。

有些人一旦身處富貴,就一副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模樣。

在他們看來,如此才能顯示出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讓別人“難堪”

實則不然。

如此傲慢的姿態,恰恰暴露了他們的淺薄與無知。

古語云:“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一個人越是見識廣闊,往往就會越謙卑,越會平易近人。

溫潤如玉,光而不耀,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如果自己個子高,就不要在個子矮的人面前,談身高;如果自己身材好,就不

要再

胖的人面前,談身材;如果自己面板白,就不要在面板黑的人面前,談膚色。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一個人付出的善意,對他人的體貼,最終,也會返回到他自己身上。

結語:

契科夫說:“有教養不是吃飯不灑湯,是別人灑湯的時候不去看他。”

每個人都會有處於困窘的時候。

面對別人的困窘,有時候,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視而不見”。

這份“視而不見”的沉默,看似什麼都沒做,卻是對他人最大的善意。

願你我,都能溫暖待人,同時也照亮自己。

與君共勉。

TAG: 別人他人自己難堪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