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是確有其事嗎?

婚嫁自古以來都是

大事

,男女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基本都會成家。在自己的小家裡面,生兒育女,不斷地傳承

家業

。古代時期,婚姻嫁娶基本都是盲婚啞嫁。雙方可能從來沒有見過,只有在洞房花燭的時候才能見

第一面

尤其是古代有錢人家的

姑娘

,基本上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活脫脫的大家閨秀。等她們

及束

之後,家裡人就會給她們安排定親,合八字、彩禮、納吉,慢慢等待

出嫁

的日子。出了家門的姑娘,自此之後就成了婆家人,一切都要以自己的

夫家

為主。

那個

時期

,人與人之間的婚姻關係也多有考量,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各有助力”。結婚的

流程

也十分複雜,講究的吉時吉日。從現在的電視劇中,我們能看見的只是

古代

婚禮的一部分習俗。新郎騎著高馬到孃家接新娘,還得過

重重

阻礙。

俗話說:“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是確有其事嗎?

新郎最後在

閨房

裡,將新娘背出來拜別自己的父母。之後,新娘的兄弟將新娘背出家門上

花轎

,然後迎親隊伍就啟程往男方家裡走去。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很多“還原度”較高的

古裝劇

中,我們能發現孃家的

父母

一般不會送新嫁娘出門。

新娘和新郎在

大堂

跟孃家父母拜別之後,就沒有孃家父母、姐妹的身影了,後續出現的

基本

都是賓客和男方家的人。這種古代的習俗,又是為何呢?其實,

過去

一直有種說法“娘送女,窮到。姐送妹,窮三輩”。這句話是什麼

含義

,說得有道理嗎?

一、何為“娘送女,窮到底”

這其實是古代婚嫁

時期

的一些忌諱,跟當時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現狀有一定

關係

。過去男子到女方家裡迎親,迎親隊伍是男子的平輩。女方也應該準備相應的送嫁

隊伍

,並且要跟男方迎親隊伍的人數同等,表示

雙數

,含義為“成雙成對”。

俗話說:“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是確有其事嗎?

古代對於雙數有別樣的

執念

,認為雙數最吉利,像春聯也得一邊貼上一張,湊齊“雙數”。古代也很看重6、8這樣吉祥的

數字

,比較排斥4、7這樣的單數,聽起來跟“死去”一樣。

並且

,古代結婚的時候,女方

母親

是不需要,也不能送嫁的。

他們認為娘送女兒

出嫁

,會讓女兒倒黴,從而走向貧窮。對於古代人來說,男子娶妻那是

光宗耀祖

、傳宗接代的好事,一家人都是喜氣洋洋的,準備迎接新人

進門

。而對於女方來說,自己辛苦養大的女兒就要“送到”別人家了,大家都是滿臉

悲傷

,可不就是漏財的表現。

俗話說:“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是確有其事嗎?

再說,母親要是跟到

女兒

夫家去了,到時候鬧起洞房來,作為母親也會感到

尷尬

。自己女兒在家的時候是黃花大閨女,到夫家之後就要行周公之禮,一時間做

父母

的也會覺得彆扭。因此,當時

人們

都說“

不送女兒”。

二、何為“姐送妹,窮三輩”?

前面的“娘不送女”還

勉強

可以接受,但後面這句“姐送妹,窮三輩”,著實是有些

荒謬

了。古代人民十分講究吉利和寓意,對於一些諧音,他們十分忌諱。古代的姐姐不能送

妹妹

出嫁,就是因為諧音寓意不好。

因為

,借等同於“借”。

俗話說:“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是確有其事嗎?

婚姻

怎麼

能用“借”這個字呢,感覺像是在做生意一樣。並且有借就有還,但女子已經出嫁了,又怎麼能被夫家還

回來

。尤其是在女性地位極其卑微的

古代

,只有被休棄的女子才會被“還回來”。然而,女子被休棄,孃家臉上也

無光

還有一些

說法

是“姑不接,姨不送”,因為諧音同樣不好。姑姑等同於“姑子”,古代只有出家人才被叫“

姑子

”。結婚這種喜結連理的場所,又怎麼能容忍超脫

世俗

、看破紅塵的“出家”二字。姨等同於“一”,有一就有二,結婚這種

事情

對女子來說只能有一次,因此姨送嫁的

寓意

也不好。

俗話說:“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是確有其事嗎?

當然,這些說法都是

古代

的糟粕,現在沒有人會在意這種封建迷信。新娘被接走之後,孃家人也能到

夫家

去坐一坐,長輩們一起吃點飯、聊點天之類的。小姑、小姨、姐妹

這些

,也可以成為伴娘,或者是一起參加

婚宴

俗話說:“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這是確有其事嗎?

總結:

過去的習俗將女性牢牢地

鎖住

,不讓女性生出半點自己獨立的意識,彷彿她們生來就是男性的

附屬品

。現代社會,大家看重的是真心的祝福,希望兩位新人能夠和和美美,建立一個幸福的

家庭

。現在不僅新娘可以跟新郎一樣給外人

敬酒

,孃家父母也可以在婚禮儀式跟婆家父母一起接受新人的跪拜。

TAG: 古代新娘夫家孃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