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外圓內方的處世之道

《老子》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一滴水,可方可圓,澤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

“內方外圓”是一個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內方,做事要外圓,才能夠柔韌有餘、巧妙的活在這個社會。

培養自己“內方外圓”的性格不是目的,能夠更好的生活才是。

靜思|外圓內方的處世之道

1、做事要方

方不是一種固執,不是一種偏見,是對事物所持有的自我原則,是不違背自我良知和信仰選擇。

早些年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少年攔路搶劫後被發現,一直被警察四處追捕,在長達四年的時間中,警察對他也束手無策。

但在四年後的某一天,他還是最終落網,不是因為他對警察避之不及。

而是他在逃亡的過程中,救了兩個小女孩,才被警察抓獲。

當記者問他,“你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對她們進行施救呢?是想將功補過嗎?

少年講到:“當時沒多想,就是看到有人落水了,就想把她救起來”。

他的義舉,自然也暴露了他。

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一輩子問心無愧,如此便好。

2、做人要圓

做人要圓,不是虛偽,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周全,更是一種對事物的變通。

蘇軾在 63 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自嘲,酒後的腮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

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

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

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彌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3、處世之道

“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

“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來臺,又很容易得罪人。

唯有“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關於外圓內方,有人說是一種智慧,有人說是一種哲理,有人說是圓滑,有人說是適者生存。

靜思|外圓內方的處世之道

這裡每天為你推送個人成長,社會執行底層邏輯知識,願你能在這裡得到成長。

公眾號《覺醒蛻變》

TAG: 方外圓警察一種做人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