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與自愈,我們總要破繭重生

人總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愈後變得所向披靡,

過來人管這一過程喚作成長。

成長其實是一個自愈的過程, 是枝裕和說:

“成長是在無限接近絕望的感受中產生的,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蹟,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

成長與自愈,我們總要破繭重生

我們之所以覺得成長是一件糟糕的事,是因為我們沒有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盧思浩 《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

所謂自愈,其實也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意味著,我們要學會脫離原生家庭,重塑新的自我,這個過程,一定會伴隨著孤獨,焦慮,壓力,甚至自我懷疑。

但是,蛻變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每個人都得經歷破繭化蝶的過程,才能飛向天空與陽光,迎來新的姿態與生活。

成長與自愈,我們總要破繭重生

治癒的過程很漫長,是由淺入深,從內心的衝突到自我肯定,再到親密關係處理。

這不是計劃,而是自然的發生過程,移除一個在最外圍的障礙,就能看到裡面的一層,再移除這一層,就又看到更裡面一層。整個過程是痛苦的,需要忍受強烈的焦慮。

面對自我,重塑自身,有時也需要一些書籍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文字應用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生活遭遇裡去看見自己。

所以,可以把這些書當手術刀,去剔一剔那些陳舊的傷口。透過這些書,看到那個小小的火光,點亮心靈,解除枷鎖,心生自由。

成長與自愈,我們總要破繭重生

01

成長與自愈,我們總要破繭重生

《原生家庭》

豆瓣8。3

[美]

蘇珊·福沃德博士 / 克雷格·巴克

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這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蘇珊·福沃德透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並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的。

“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佔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主旨並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在於傳授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你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承受追求自主生活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快。”

閱讀這本書的根本意義在於,我們要完成一個“阻斷”。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但當我們檢視和察覺了自己的“毒素”之後,當我們逐步完成了“療毒”過程之後,我們能做的、也必須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氣“阻斷毒源”。做一個更好的自己。為了我們,為了我們的孩子。

02

成長與自愈,我們總要破繭重生

《自體的重建》

豆瓣9。0

[美] 海因茨·科胡特

自戀,在科胡特的用語中,不是貶抑的字眼。健康的自戀相對於自戀型人格障礙來說,好比一個可以提升我們的生命享受與能力的發揮,而另一個則反之。

自戀在發展上來說,不只是為了通往客體愛而必須克服的暫時階段;它有朝向成熟的單獨發展,與客體愛的發展並肩前進且彼此糾纏。

“給予恰到好處的挫折的雙親一一雖然對茁壯中的下一代有他們自身的興奮與競爭,也充分地接觸生命的脈動,在持續的生命之流中充分地接納自己作為過渡的參與者,能夠帶著非強迫的、非防禦的歡樂體驗下一代的成長。”

他以這個新的心理學來解釋症狀與症候群。他把自體擺在人格的最中心,檢視它在健康與疾病中的起源、成分與發展;並引以為跳板,來討論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的治癒與結案階段的概念。

《自體的重建》尤其是為了那些有這樣理解的人所寫的:科學如果要保持其活力,就必須維持其開放的心態。

03

成長與自愈,我們總要破繭重生

《自卑與超越》

豆瓣8。4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同時又蘊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提出: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絡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將自己孤立,我們必將自取滅亡。我們必將超越自卑。

“只有當我們培養自愛和自尊的時候,我們才最有可能變得富有同理心,並且去愛他人。”

全書分十二章,分別論述了十二個主題:生活的意義,心靈和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的引導,犯罪及預防,職業問題,個體與社會群體以及愛情與婚姻。每一章的主題論述都力透紙背,清晰地闡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以及人如何藉助自卑感的原動力超越自身限制,達到對優越感的適度追求,最終獲得成功。

人生的道路沒有坦途,不要拒絕成長,成長就要經歷風浪。

可以把這些書當作案例來看,也許你也會在其中看到自己,從而理解自己,心疼自己,擁抱自己。

- END -

TAG: 自戀過程我們自卑自己